众人齐聚营帐,帐内气氛凝重压抑,仿若能拧出水来。洪天娇率先起身,神色冷峻,有条不紊地汇报最新情报:“诸位,当下宿松已得淮军重兵增援,李鸿章麾下的淮军主力已然进驻。以我军此刻实力,强攻宿松近乎痴人说梦。再者,格林沁的蒙古铁骑正从北面迅猛追击,沿途地主武装的袭扰也愈发猖獗。咱们如今的处境,可谓艰难万分。”
萧有和听闻,眉头拧成了个 “川” 字,神情凝重,缓缓开口道:“宿松战略地位关键,这毋庸置疑。可若强行攻打,我军必将损失惨重,还极有可能陷入淮军与蒙古铁骑的夹击困境。当务之急,必须另谋出路。”
黄文金陷入沉思,片刻后,沉声道:“既然宿松难以攻克,不妨暂且舍弃,另寻目标。黄州离此地不远,乃是清军的重要据点。若能拿下黄州,我们便能争取到更多战略主动权。”
赖文光不住点头,附和道:“黄将军所言极是。黄州毗邻长江,水运极为便利。一旦攻克,既能为我军提供充足补给,又能作为可靠退路。况且,此前我军行动已牵制住黄州的清军主力,其防守相较薄弱。”
杨辅清接着补充:“黄州百姓长期受清军残暴统治,早已怨声载道。若我军能攻下黄州,便可顺势借助民心,进一步壮大势力。”
萧有和静静聆听众人发言,沉思良久,最终果断拍板:“好!就依诸位所言,放弃宿松,回师攻打黄州。洪天娇,你继续紧盯淮军与蒙古铁骑动向,务必保证我军行动不被敌人察觉。黄文金,后勤补给至关重要,你全力确保粮草充足。赖文光,精心制定具体攻城计划。杨辅清,负责安抚沿途百姓,竭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为迷惑曾国藩,萧有和又特意安排徐广琛、朱一波二人,率领两千太平军佯装主力,大张旗鼓地继续朝着宿松方向挺进。
众人领命,鱼贯而出,一场全新的军事行动就此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太平军迅速调整行军方向,果断放弃宿松,掉转矛头,向着黄州挥师进发。为躲避清军耳目,他们特意选择在夜间行军。夜色如浓稠墨汁,万籁俱寂,唯有太平军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黑暗中沉闷地回荡。他们小心翼翼,极力避开地主武装的袭扰,宛如一群神秘夜行者,在暗夜中悄无声息地潜行。
洪天娇统领的谍报组织 “夜鸢”,宛如敏锐的猎鹰,在沿途持续收集情报。他们将清军的一举一动,精准且及时地传递给太平军。洪天娇还精心挑选部分谍报精英,冒险潜入黄州城内,细致探查城内防守情况。这些谍报人员无惧生死,深入虎穴,为太平军的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撑。
黄文金深知粮草乃军队的命脉,在行军途中,他亲率士兵就地征粮,同时巧妙利用太平军在地方的影响力,积极争取百姓支持。百姓们见太平军纪律严明,与烧杀抢掠的清军截然不同,纷纷心怀敬意,主动为太平军送来粮草。在黄文金的不懈努力下,太平军的粮草供应得到了充分保障。
杨辅清则心生一计,巧用心理战来削弱清军士气。太平军在行军路上四处散布谣言,宣称太平军主力已成功攻克宿松,正浩浩荡荡向黄州进军。这些谣言恰似长了翅膀,迅速在清军阵营中四下传开。清军士兵听闻,顿时人心惶惶,士气一落千丈。杨辅清这一妙计,成功搅乱了清军的判断。
赖文鸿不辞辛劳,奔走于沿途各地,积极联络地方义军和反清势力。他满怀热忱地向他们宣扬太平军的理念与目标。地方义军和反清势力目睹太平军的诚意与强大实力,纷纷深受触动,欣然表示愿意加入太平军,携手并肩作战。在杨辅清的努力下,太平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势力愈发强盛。
历经数日艰苦行军,在萧有和的精准指挥下,太平军顺利回师黄州。因情报精准无误,行动迅猛迅速,清军全然未能及时做出反应。直至太平军如神兵天降,兵临黄州城下,清军守将才如梦初醒,仓促应战。
赖文光屹立阵前,身姿挺拔,威风凛凛地指挥太平军发起攻城之战。太平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仿若一群出笼猛虎,向着黄州城勇猛冲去。清军守将匆忙组织士兵顽强抵抗,一时间,城墙上箭矢如雨般纷飞,喊杀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太平军迅速架起云梯,士兵们奋勇攀爬,丝毫不惧敌人的箭矢与石块。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一心向着城头攀登。激烈的战斗中,不断有太平军战士倒下,却无一人退缩,依旧顽强无畏地持续进攻。
赖文光见攻城受阻,当机立断,迅速调整战术。他果断下令士兵集中火力,全力猛攻城门。刹那间,太平军火炮齐发,火光冲天,城门在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摇摇欲坠。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城门轰然倒塌。太平军如汹涌潮水般,瞬间涌入城中,与清军展开了激烈残酷的巷战。
清军守将见大势已去,妄图突围逃窜。然而,在太平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插翅难逃,最终被太平军生擒。黄州百姓目睹太平军大获全胜,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他们纷纷走出家门,自发为太平军提供支持。有的百姓送来食物和清水,有的主动帮忙打扫战场,更有不少热血青年,毅然加入太平军的队伍。
萧有和伫立在黄州城头上,俯瞰城内一片欢腾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的战略调整,成功化解了宿松危机,为太平军赢得了新的战略主动权。黄州的攻克,不仅稳固了太平军的后方,更为他们向西北方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寒冷刺骨的冬天,太平军在萧有和的带领下,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他们的英勇事迹,也必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颂,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