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河西走廊,十万大军如铁流般涌动。
慕容恪勒马立于敦煌城外的高岗上,五万龙骑军列阵于后,玄甲在夕阳下泛着冷冽的光。身旁,慕容霸的三万乞活军与两万西凉军整齐肃立,旌旗蔽空。
“兄长,此去汉中,不仅要打通通道,更要播撒新秩序的种子。”慕容霸目光炯炯。
慕容恪微微颔首,展开羊皮地图:“张使君已准我们借道。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天水...这一路,我们要让每个城池都见证变革。”
大军开拔,首战酒泉。
曾经的索氏坞堡已成断壁残垣,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堡外新开辟的千亩良田。分得土地的农民正在官府派来的农官指导下播种冬麦。
一个老农颤巍巍地捧起泥土,老泪纵横:“这...这真是我王老五的地了?”
慕容恪下马,走到田埂边:“老人家,地契可收好了?若有胥吏敢来索贿,直接去郡守府击鼓。”
老农慌忙跪拜:“将军...小老儿不敢...”
“起来。”慕容恪亲手扶起他,“在黑山,百姓见官不跪。在邺城,耕者有其田是基本权利。从今天起,酒泉也一样。”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当大军抵达张掖时,城外已自发聚集了数百百姓,捧着食物犒军。
“将军,我们也要分田!”
“我们要孩子上学!”
“我们要看病不花钱!”
慕容霸望着群情激昂的百姓,对兄长低语:“看来西凉的改革已经深入人心。”
慕容恪目光深远:“这还不够。要让每个百姓都明白,他们不是在乞求恩赐,而是在争取与生俱来的权利。”
在武威,慕容恪做了一件震惊全城的事。
他将在各地收缴的世家地契、卖身契堆在广场上,当众焚毁。熊熊烈火中,千百年的枷锁化为灰烬。
“从今日起!”慕容恪站在高台上,声音传遍四方,“武威再无世袭奴仆!每个人都是自由身!每个人都能靠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哭声和欢呼声。一个刚刚获得自由的年轻人撕碎身上的奴籍标记,仰天长啸:“我自由了!我自由了!”
与此同时,慕容霸在兰州建立了第一个“新政学堂”。不仅教孩童识字,还开设夜校,让成人学习算术和农事。
“知识不该被垄断。”慕容霸对好奇围观的百姓说,“在黑山,连女子都能读书明理。在座的各位,你们的智慧不比任何人差。”
大军行至天水时,收到了来自襄阳王密的密信。
“王景略已准备就绪。”慕容恪看完信,对弟弟道,“他建议我们在汉中外围的武都郡先行试点。”
慕容霸点头:“祖逖将军的十万乞活军也已就位,只等我们信号。”
十月,十万大军抵达武都郡。
此时的武都,还保持着旧有的秩序。世家把持田地,百姓贫苦不堪。郡守杨卓是当地大族出身,对慕容恪的到来充满戒心。
“将军远来辛苦。”杨卓在郡守府设宴,言辞谨慎,“只是武都地瘠民贫,恐怕要让将军失望了。”
慕容恪放下酒杯,直视杨卓:“杨郡守,我此行不为征粮,不为征兵,只为推行新政。”
“新政?”杨卓脸色微变,“将军所说的,莫非是那...均田令?”
“正是。”慕容恪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即日起,武都郡所有土地重新丈量,按人头分配。郡内设立官学、医堂,所有适龄孩童必须入学,所有百姓看病只需付药材成本。”
满座哗然。在座的当地士绅纷纷变色。
杨卓强压怒气:“将军,此举恐怕不妥。武都情况特殊...”
“何处特殊?”慕容恪打断他,“是杨氏占有的万亩良田特殊,还是百姓食不果腹特殊?”
宴会不欢而散。
当夜,杨卓暗中联络当地世家,准备抵抗。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新政的消息早已在民间传开。
天还没亮,数千百姓就聚集在郡守府外,高呼:“我们要分田!我们要新政!”
杨卓大怒,派兵镇压。冲突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慕容恪率龙骑军赶到。他没有对百姓说话,而是转向杨卓的郡兵:
“你们中,有多少人是佃户出身?有多少人的兄弟姐妹在给世家为奴?今天你们手中的刀,要对准自己的父老乡亲吗?”
郡兵们动摇了。有人放下了武器。
杨卓见大势已去,仓皇欲逃,被慕容霸生擒。
武都郡的改革势如破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慕容兄弟以惊人的效率推行新政:
· 没收世家土地三十五万亩,全部分配给无地农民;
· 改建杨氏别院为武都第一官学,首日入学孩童达八百人;
· 设立医堂,从中原聘请名医坐诊;
· 组建百姓议事会,让平民参与政事。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分配土地时,一个老农跪在田埂上不肯起来:“将军,这地...真给我们了?不再收回?”
慕容恪扶起老人,当众烧毁地契副本:“老人家,这地是老天爷赐给所有人生存用的,不是哪一家的私产。从今往后,只要你依法纳税,这地就世世代代是你们家的!”
消息传到汉中,引起巨大震动。
而此时的襄阳,王猛正在实施一个更大胆的计划。
他秘密会见了祖逖,制定了沿汉水北上的战略。
“宜城、竟陵、西城三郡,是汉中门户,也是桓温势力范围的边缘。”王猛在沙盘上指点,“我们要在这里建立示范点,让汉中百姓亲眼看看,什么才是人该过的生活。”
祖逖目光锐利:“某将十万乞活军已整装待发。只是...强攻恐怕伤亡惨重。”
王猛微笑:“所以我们要攻心为上。”
十日后,乞活军出动。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并没有强攻城池,而是在三郡外围建立营地,开始...种地。
更奇怪的是,这些士兵一边开荒,一边向过往商旅、难民宣传:
“在黑山,农民只需缴纳什一税!”
“在邺城,孩子上学不要钱!”
“在西凉,看病只要付药钱!”
起初,三郡的百姓还将信将疑。但当一个从武都逃难来的家族讲述了亲眼所见后,舆论开始转变。
“是真的!武都真的在分田!”
“我表哥分到了五十亩地,地契上写的是他自己的名字!”
“官学里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一起读书!”
竟陵郡守崔宏坐不住了,下令严禁传播“邪说”,违者重罚。
然而禁令刚下,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慕容恪在武都释放了所有官奴,废除了贱籍制度。
“每个人生而自由!”这句话如同野火,在汉中平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