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漪这个条件其实很不错了,归墟以东海域虽广,却因为是新增的地方,基本没有几个水族居住,甚至妖兽都很少出没。
所以这一千年来,主要是东海水族在向东扩张,虽然聚居地离大荒西海岸还很远,但已经有鲛人出没在岸边了。
帝辰手下妖族人口还不多,水里的就更少,为防止东海水族有间谍渗透进来,只能派人在西海岸巡逻。
假如真的以归墟为界,大荒大陆便能有一块缓冲区,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但是,真的东迁,又有多少人愿意跟自己走呢?
北幽一时也作不了主,只道:“此事牵连甚大,待我回去跟石夷他们商量一下再给你答复。”
敖漪笑道:“这是自然,不过有一个情况,我得给姐姐讲一下。”
北幽好奇道:“什么情况?”
敖漪道:“就是三年前,发生在溟渊的那件事。”
北幽来见敖漪,本来就存了打听消息的心思,见敖漪主动提起,倒是省了自己开口,只道:“当年帝辰回来后,北海到东海便发生了剧烈爆炸,你知道是什么原因?”
敖漪笑道:“当然,我当时就在现场,你都不知道,差一点,我就见不到你了!”
北幽讶然道:“有那么严重?”
随后,敖漪便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北幽,包括那颗“种子”,没漏下一点细节。
这是赵朗提前交待的,这邪神所谋者大,早就超过了洪荒内部矛盾,帝辰自然也是必须争取的对象。
北幽投桃报李,把帝辰入溟渊毁雕像的细节也讲给了敖漪,只是她不是亲历者,就没那么细致了,不过也确实是重要情报。
听北幽讲完,敖漪忍不住吐槽起来:“这个帝辰,以镇天塔摧毁雕像,竟然没发现祭坛有异,若非后土察觉祭坛有异,不知道会酿成什么后果。”
北幽无奈道:“他……他当时也是有了寻找父王,这才没细查。”
说到黑龙,北幽本已放松的心情,不由又沉重起来。
敖漪想了想,还是告诉了她一个情况:“三年前,地府涌入了很多亡魂,其中有鲲鹏,也有蓐收,但没有十一叔。”
北幽不太明白:“啊?”
敖漪缓缓道:“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他还没死,第二则是他已魂飞魄散。考虑到之前季节失衡,想来十一叔的神格已碎。而蓐收的魂魄既然还在,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大,便只剩下了第三种可能……”
北幽急道:“什么可能?”
敖漪道:“他的魂魄,可能也跟女娃一样,被那黑气打碎了,所以不能入轮回。”
北幽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就掉了下来,喃喃道:“父王……”
敖漪也有一些感慨,一代枭雄,却以这种不体面的方式退场,如何不令人唏嘘?
但她提这事自然也是有解决办法的,取出一块玉简递了过去:“这是以香火愿力重聚魂魄的方法,姐姐拿回去试试,或许能让十一叔……安息。”
北幽接过查看,里面有详细的步骤,她浏览一遍便知道不是假的,谢道:“好妹妹,多谢了。”
二人聊了很久,一直快到天黑才各自返回,约定三个月后再会。
这次的事干系重大,龙族重新统一四海已经是势在必行,若是谈崩,战争便不可避免。
北海这次损失最为严重,根本无力对抗东海,帝辰能提供的援助又极为有限,所以若能保存有生力量,也不失为上策。
北幽返回无启城后,便跟帝辰讲了会谈的内容。
帝辰最在意的,还是那颗种子,但妖族上下,包括最博学的白泽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
不过,既然有方法为黑龙聚魂,说不定这也是一条线索,毕竟他是当事人。
因此,帝辰命人在天柜山为黑龙设衣冠冢,大荒诸国再按时祭拜。
那棵扶桑树苗,经帝辰亲测没有危险,北幽便亲手种在了日月山顶。
有息壤相助,扶桑树长得很快,一个月后,帝曜就能躺树上睡觉了。有扶桑树的灵力滋养,帝曜的成长会快很多,不过,还要等树再长大一些。
北幽与冰夷、石夷、白熊等人商议,冰夷觉得东海的条件确实也不错,同意东迁。
但石夷久在西海,不肯放弃自己的领地,加上这次大劫西海并未受到损失,自信能守住地盘,因此反对东迁。
这也正常,西海与大荒大陆如今相隔亿万里,对于帝辰只有形式上的服从,早就是不听调也不听宣的状态了。
若是东迁,等于又给自己找了个上司,这又是何苦?
至于人族,只能在陆上称雄,海里岂是水族对手?
最后,石夷只留下一句:此事西海自有主张,不劳公主操心!便扬长而去。
北海残余势力已经不多,加之黑龙已死,有这样的反应也正常。不过,西海要是不东迁,东海还肯给那么优厚的条件吗?
当然不肯!
三个月后,北幽再度与敖漪会面。
当敖漪听说石夷不愿意东迁时,便把原本划分的水域缩减了一半,毕竟你都没什么人了,又哪需要那么大的地盘?
这倒也在北幽的意料之中,但她还是要为自己人争取一下。几经拉扯,双方达成协议,将交界处的百万里水域,设为“公海”,双方除了军队,都可自由出入。
至于石夷嘛,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神农一一〇〇年七月初一,敖漪与北幽正式签定协议,北海问题和平解决。
北海水族有两年时间东迁,东海会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东部的分界线,会升起两条岛链以明确。
同时,北幽又派人入西海,召集水族东迁,但被石夷武力制止了,虽没死人,水族平民来的却是不多。
神农一一〇二年,东海大将熏池接管了整个北海,并准备着手进兵西海。
敖洋命南海的不廷胡余积极备战,到时两路夹攻,一鼓作气打下西海!
大战一触即发,石夷公然不惧,兵分两路积极备战,誓要顽抗到底。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率先进攻的,却是另一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