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夜已深沉,但刚从外地赶回风尘仆仆的朱棣,以及因韩成来访而忙碌起来的朱标,此刻精神抖擞,毫无倦意。
兄弟久别重逢尚且不论,更关键的是,韩成这位来历神秘之人带来诸多奇闻异事,让他们颇感兴趣。
朱标默坐无言,迅速理清思绪。他从韩成处听闻的大明之事繁杂,一时不知如何启齿告知朱棣。
朱棣亦静坐不语,耐心等待。心中充满好奇与期待。
大明如此强盛,父皇与兄长皆才智过人,定能让大明焕然一新。
朱棣对明朝未来的模样充满好奇,同时也渴望知晓自己的未来成就。他想知道,当自己继承父皇与大哥的征北大将军之职时,是否能荡平北方的蛮族并建立显赫功勋。他深信自己的未来定不会平凡。
\"四弟,这事说来复杂,我从头说起吧……\"
经过一番沉思,理清思绪的朱标面向朱棣开口道。
朱标话音刚落,朱棣便立刻端正了坐姿,满心期待。
然而就在此刻,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朱标立即停住话语,眉头紧锁。他知道接下来要说的事极为隐秘,绝不可泄露,此前已命亲信在外守护,禁止任何人接近,怎会有人闯来?
朱棣同样不满,内心有股怒气上涌。
等了这么久,大哥终于要讲述,可才刚开头就被打搅,这种挫败感令他无比难受!
\"是谁?\"
朱标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
\"是我,担心你们晚饭吃得咸,怕你们口渴,特意送壶茶过来。\"
吕氏带着关切与谨慎的声音传来,朱标心中的不满随即消散,眉宇舒展。
朱棣虽仍焦急,但听出是吕氏,且身处东宫,也不便表露情绪。
见朱标欲起身开门,朱棣抢先站起,走向门口。
拉开门栓,推开房门,只见吕氏端着茶水伫立门前。
\"嫂子安好。\"
朱棣向吕氏问安,吕氏微笑点头回应。
随后她端着茶水走入室内。
\"我泡的茶有止渴生津的功效,今晚饭菜偏咸,你们喝了正好。
还有提神效果,你们兄弟许久未见,今晚必定要彻夜长谈,饮些茶能让你们保持清醒……\"
吕氏一边说着,一边将茶壶中的茶倒入两个茶盏。
其举止十分体贴,显得极懂人情。
朱标听她说完那些话,又瞧见桌上已斟好的茶水,脸上笑意更浓,暗忖这吕氏倒是个人物。颇有几分当太子妃的样子,是个懂得体贴丈夫的贤妻。
吕氏并未久留,送完茶后便只讲了几句便起身告退。她说四弟自燕山卫赶回,一路快马加鞭,连马蹄都跑热了,兄弟能叙旧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宜谈得太久,免得累着四弟。
一边说着这话,吕氏一边不动声色地将外袍稍稍敞开,露出朱标喜爱的一套衣裳。确定他已注意到后,她又悄然将外袍整理回原状,然后从容离开。
吕氏走后,心中稍觉舒坦。她相信,经过刚才一番举动,用不了多久,朱标便会急切地返回来,不会在这儿与燕王聊太久。
看着吕氏离去的身影,朱标轻轻嗅了嗅空气。
“大哥,要不咱们明天再继续聊这些吧,我这一路赶回来,实在没怎么休息,确实有些疲惫。”
朱棣听完这话,打着呵欠附和。
朱标出去吩咐手下,下次哪怕太子妃来访,也必须先拦住禀报,才能放行。
回到屋内听到朱棣的话,朱标笑着关门并说道:“别理她,她一贯如此,总爱瞎操心。”
朱棣回应道:“大嫂也是关心你,担心你太过劳累伤了身体。”
朱标想起吕氏方才的动作,不禁暗暗好笑。她是真的担心自己劳累吗?分明是怕自己不够用心罢了。
“什么关心不关心的,咱们只管兄弟间的事。”
朱标挥挥手,示意朱棣不要再提此事。吕氏虽贤惠且懂他,但此刻他更倾向于体谅弟弟的感受。
朱棣闻言,心中感激。这么多年过去,大哥依旧是那个大哥,无论成家与否、生子与否,对他们的关怀从未改变。只是那位大嫂……换了人。
在朱棣心里,真正的那位大嫂始终只有一个,即便如今吕氏已成为太子妃,在他心中她仍是那个太子侧妃。
吕氏与前任大嫂相比,显得更为温良贤淑,对人也更加热忱。然而,朱棣总觉她表里不一,远不及前任大嫂那般坦诚……
……
“什么?!我大明居然亡了?!!”
屋内,本在专注聆听朱标讲述的朱棣,很快便坐不住了。
“仅仅两百七十多年就灭亡了吗?!”
房间内回荡着朱棣虽压低声音却满溢惊愕的话语。
朱棣从未奢望大明能够永远存续,毕竟世上没有永不覆灭的王朝。然而,得知大明仅延续两百余年的事实,仍让他难以置信。
他原以为能从兄长那里听到些许喜讯,不想朱标刚开口,便给了他一个如此震撼的消息!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一时不知所措。
朱标见此情景,也不禁摇头叹息。
即便他对大明存世短暂一事已知晓数日,此刻提及依旧感伤。
“为何我们的大明如此短命便消逝了呢?”
情绪激动的朱棣追问朱标。
朱标长叹一口气,开始向他叙述明末的种种乱象。
那些文臣的行为让朱棣怒火中烧,恨不得亲赴明末,将这些奸佞清除!
而得知**的诸多荒唐举措后,朱棣更是瞠目结舌。
他实在难以相信,居然有人能这样治理国家!
自己未曾接受过帝王教育,就连身为太子的兄长也是专为帝位准备,而其他兄弟大多被当作封疆大吏来培养。即便像他这般从未被视作储君、一心只想成为征北大将军的人,也能看出**的行为多么荒诞不经。
简直愚不可及,胡作非为!
“兄长,您怎能生出这般愚蠢的后代?”
经历了一番震撼后,朱棣终于按捺不住,直指朱标。
听闻四弟的话,朱标同样一脸沮丧。
他也不知为何会孕育出如此愚钝的子孙。
面对四弟的当面指责,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应。
在父亲面前时,还能找个由头把责任推给他,毕竟我的后人也是他的后人。
然而,在与四弟相处时谈及此事,朱标却完全无法转移话题。
毕竟这是我的后代,总不能赖到四弟身上吧?
尽管从韩成那里得知自己早逝,未能登基便先于父亲而去,但他仍坚信将来必然是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
凭父亲的性格,有他在世,绝不会将皇位传给外人,只会留给自己的儿子。
而且父亲会把所有事情都妥善安排妥当。
至于我的这些弟弟们,因父亲的安排及与他们的关系,只要我那继承皇位的儿子行事不过分,他们作为叔叔只会支持自己的孩子,不会另起炉灶。
而眼下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是允炆,退一步来说也有允熥。
这些孩子是我的亲生骨肉,与那些隔了几代的后裔截然不同。
我的亲生子有我亲自教导,背后还有父亲亲自规划,绝不可能像那些无用之人那样!
所以,最终继承大明江山并延续下去的必然是我的后代,这点朱标还是很有信心的。
也因此,面对朱棣当面批评那些后人的言行,朱标只能默默承受,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
“别说你,我都恨不得亲手掐死他!
这样的子孙实在令人蒙羞!”
朱标满心烦恼地说道。
——
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后,朱标继续向朱棣讲述关于清**的事情。
一番话下来,朱棣听得几乎要暴跳如雷。
得知大哥和父亲的计划后,朱棣长叹一声道:“大哥,你的提议太棒了!就应该这么办!
这些家伙就该这样对待!”
一边说着,朱棣也终于明白了朝廷近期为何突然发兵。
虽然途中赶路匆忙,但他还是听到了不少消息。
朝廷大规模调动军队的事他也略知一二。
对此,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以智谋着称的道衍,都完全无法理解皇帝此时发兵的真实意图。
然而,在听完了长兄的解释后,朱棣顿时豁然开朗,并为此感到振奋不已。他对父亲和长兄所做出的决策表示全力支持。
“大哥,我明天就返回燕山卫,领军参与此事!这般大事,怎可少了我?”
朱棣周身杀气腾腾。
朱标伸手拦住朱棣,让他坐下,示意他冷静一些。
攻打那三个小部落已有大将军、魏国公、曹国公等人率军前往,足以确保万无一失。
经过朱标的耐心劝导,朱棣终于安静下来。
提起他的岳父,大明名将徐达时,朱棣心中满是忧虑。
这并非是对徐达领兵作战的能力有所怀疑,毕竟以徐达的能力,亲征这三个小部落简直就像用宰牛刀杀鸡一样简单。
朱棣的忧虑源自于徐达的身体状况。
虽然徐达刚过五十岁,按年龄不算老,但他跟随皇帝南征北战多年,身心俱疲,身体一直不太好。
更重要的是,他患上了极其顽固且痛苦不堪的背痈。
若非有此病症困扰,以徐达的年纪,即便过去征战留下些旧伤,也不至于如今这般虚弱。
想到这些,朱棣内心十分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