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月娆打量了冯旗一眼,对谢臻的眼光很满意。
“不必紧张。我请你来是给我烧砖的。在你的家乡,你怎么做,在此地就怎么做,不必紧张。我们是合作关系。至于如何合作,有两种……”
落风镇就有黏土,最好的烧砖材料。却苦于无此能人。
如今谢臻把人送来,解了她的大难题。
“是哪两种合作方式?”
冯旗见着这么平易近人的世子妃,一颗心放下一半。
但因被有权有势之人打压排挤,一颗心还是不肯放下。
“第一种,我出银子,你们建窑烧砖所需用具材料,任何需要花钱的地方,都由我来出,我是主,你们是工。窑坊如何经营如何管理,我说你照做。每月我给你一家发工钱。烧什么,烧多少量也都听我的。”
冯旗低头沉思。
这种倒是不用费心,也不用担心烧出来的砖瓦卖不出去了。
旱涝保收。
但受制于人。
管月娆看他一眼,说起另外一种合作模式。
“另外一种,我什么都不管,只提供地方,不收你地钱租钱。烧什么烧多少由你们自己决定,我需要砖瓦会向你们购买,价格低于市场价三成卖于我。”
两种合作方式,一种她出钱,对方出工,听她的。
另一种她只出地,别的不管,向对方批发价购买。
冯旗又看了管月娆一眼。
他对眼前这个女子并不熟悉,听说她是北齐的世子妃,不知为何会在这里。但身份摆在这里,是能决定他一家生死的存在。
冯旗不敢造次。
他原就是受有权势之人的打压,不得不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受够了当权者的压迫。
没多考虑,“家中数代人靠这门手艺吃饭,这些年也攒下一些,钱财上倒是不缺。”
管月娆便明白了。
“既如此,那我提供地方,你们只管施为。作坊的事我不会干涉。我需要什么,会让人向你下订单,除了价格上要给我优惠,还需紧着我的订单先做。”
冯旗倒不敢说自己找一块地方买下来建窑。
如今在别人的地盘上,想摆脱眼前女子的桎梏,完全按自己的要求来,几乎不可能。除非离开北地。
而且来前他听说了,落风镇附近的地都让世子妃买下来了。
两人签了合作签约,约定开工建窑的时间,冯旗就走了。
才回到家,老父母和妻儿皆上前来问。上下查看,生怕他在贵人府中受了刁难。
“你们放心,世子妃不是那种仗势欺人的。”
把他和世子妃的谈话内容跟家人说了。
冯父沉吟片刻,“看来这世子妃倒不是那种欺压人的。”
说会向他们采买,还会给银子。
“这谁知道呢,时间长了才知道是好人还是歹人。”
冯妻被吓怕了,虽然谢家商队允了他们诸多好处,一路跟了来,但来了北地心还是提着。
“先这样吧。若不对,咱们就往关外去,就不信这天地宽阔没有咱家的容身之处。”
商量定,一家人便住进落风镇向世子妃买来的宅子里,然后冯旗带着老父和儿子,每天早出晚归,到镇外选最合适的建窑地点。
地方选好,便开始招工人。
管月娆这边地里的蒜苔已抽到尾声,也开始让张良张贴招工启示。
同时让人在镇中宣传,说她会在镇子外头建一座围墙,把镇子包在里面,以御外敌。
若有不同意者,可至留园商议。
可以把家宅卖与世子妃,拿银子到别处安置。
“别处安置?世子妃这是赶咱们走?”
听到这个消息,镇上立刻就炸了,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在豆腐坊和蒜坊工作的落风镇百姓,听到有人诋毁世子妃,呸了他们一脸。
他们比其他人更早一些得到消息,管月娆先让人问了工人们的意见。
这些工人心中都有数。
世子妃不是赶他们走,只是为了团结一心,建围墙住着更安心。
觉得建围墙防碍出行,不同意的,可以卖了在镇上的房产和土地,拿到一笔补偿银子,到别处过活。
两个作坊的工人都愿意留在落风镇。
别处找不到这样好的活计。
“世子妃建围墙是为了什么?可不是为了她自己。”
作坊的工人做其余百姓的工作。
若真有外敌入关,有围墙挡着,逃跑都能多出些时间。
这是好事,他们当然要支持。
有人犹豫,世子妃都在落风镇外建围墙了,她身为王府的人,对边关的防御都不放心,那是不是说明很大可能外敌会入关?
一些人害怕了。
纷纷打听如何补偿。
“补偿丰厚。按乐平县那边镇子的标准。一点五倍交换,并补偿十两银。”
什么意思?很多人没明白。
有懂的就给他们解释……
比如他们的宅基地,在落风镇一亩值二两银子,乐平县那边如果是二两五钱才能买一亩,那就按二两五钱标准算。
按一点五倍计算,如此二两五钱的一点五倍,就是三两七钱五分。
房屋如果价值五两,就是七两五钱,最后再补偿十两银。
“这样说,我家房子值十两的,能拿到十五两?最后还能得十两银子补偿?”
“是这样没错。”
不少人动心了。虽然世子妃来了之后,落风镇有了些人气,可这些人气也抵不了落风镇靠近边关的事实。
家里有适龄半大小子的,更担心北齐再次征兵,被摊到兵役。
而本来日子过得艰难,守着一座破屋,苦苦挣扎熬日子的人,更像是看到了希望。
考虑不了太长久,想先把眼前日子过下去。
把房子卖了,哪怕只值一两,加上补偿银就有十一两。有了这些银子,也能撑一段时间了。
管月娆让张良沿街窜巷,登记落风镇在册人口。
原本以为能有上百户,结果只有五十六户。
其中竟有二十三户决定要搬走。
这二十三户准备拿了银子去别的地方投奔亲戚,也有打算到附近村子落户,随便建个房子,还能剩一些银子生活。
“不必强留,也别在房价银上计较。”
管月娆吩咐张良。
有些人的屋子实在太破,还争辩说当初建的时候花了多少多少,家具又值多少多少。
管月娆都让人别跟他们计较,给的银钱很足。
二十三户决定离开的人,都是高高兴兴拿着补偿银子走的。
用板车拉了能拉走的家具行囊陆续离开。
蒋婆子伍婆子等人,拉着左右邻居劝,说留在镇上有活干能吃饱饭,世子妃不苛待人,将来有了围墙,住得更安心。
可那些人听不进去,执意要走。
“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可怎么活哦。还不如呆在自己的故乡。”
那些人得了许多银子,听不进去。
走得半点不留恋。
“姑姑,咱们不走吗?”
立春和谷雨问蔡春燕。
蔡春燕摇头,“咱们不走,这里是咱们的家。”
她让人估了自家的屋子,因为维护得还好,值三十两。能拿到45两加十两的补偿银。
有这么多银子,够他们一家四口花上好几年了。
可蔡春燕不走。
征兵役最近十年都征不到她家。而且她们又能去到哪里。
三个侄子侄女,最大的才七岁。到外头人生地不熟的,被别人欺负了怎么办。
“咱不走,世子妃都留在这里,咱们也留在这里。”
“嗯。这是咱们的家,咱们不走。蒋力说,蒜坊有几个人走了,那里缺人,让我去试试。姑姑我能去吗?”
七岁的谷雨面露期待。
只有世子妃不嫌她年纪小,还肯招她做工,到别的地方,她还能找到这样的活吗。
她不走,就要留在落风镇,她能自己挣银子。
落风镇总共还剩下三十三户。管月娆特地见了这些户主。
“建围墙,是为了给咱们多添一道屏障,让咱们住得更安心。即日起,我会在全乐平县招工人修围墙。咱落风镇有一个算一个,也可以去应工,不论年纪。”
只要能做活的,她都会算工钱。这是全镇的大事。
哪怕只有几岁稚儿。
这些人选择留下,就是信任她,她亦想回报一二,不会心疼那些工钱。
“建围墙也是方便咱们,哪能要世子妃的工钱。”
众家主不肯要。管月娆却坚决要给。
众人拗不过管月娆,很是感激。直说要帮着她看着外面来的人,帮着做好监督工作。
才送走这些家主,江杏花领着她爹江大力来见管月娆。
“世子妃,我家想在落风镇买房子,不知可不可以?”
管月娆有些意外,“你家在村里住的好好的,要搬来镇上?”
江大力直点头。
自女儿跑回家跟他说了镇上的事,他就琢磨开了,落风镇要建围墙?那他得把家搬到落风镇来。
也不知世子妃要建什么样的围墙,但总比他们村一马平川的好吧。
起码落风镇有围墙挡着。
而且他五个孩子,大儿子和大女儿都在留园工作,平时也见不着。要是他一家住到镇上来,两个孩子也能回家住,一家人便能团聚了。
而且他还存着私心。
两个小女儿和小儿子跟着他给世子妃做长工,待遇是很好,但不如两个大的孩子有出息能见世面。
若是世子妃又有什么轻省活计,住在镇上不比村里方便?
对想落户落风镇的,管月娆很欢迎。
“只是你们村里的地怎么办?”
“村里的地小民已经租给村里人种了,不会耽误世子妃地里的活。”
至于村里的房子他还不想卖,那是祖地祖宅,总要留条根。
管月娆这段时间收了不少镇上的房屋和地,大方让他去选。也不多要他们的银子,加个辛苦费,几乎原价卖给他们。
让从附近村里来镇上买房的人,又是感激在心。
郝仁一家也打算再买一处房屋。
郝妻储氏,有些犹豫,“咱们家的屋子和铺子,我让人估了能值一百五十两。一点五倍就是二百二十五两,再加上补偿,咱们去乐平县也能买间带院子的铺子了。”
郝仁不说话,看向家中的孩子和老父老母,问他们的意见。
郝父只说故土难离。郝母则说听他父子二人的。
一对儿女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再看看祖父母,不说话,他们的意见不重要。
郝仁对储氏说:“我还是相信世子妃。咱们生意虽然起色不大,但在镇上已经是独一家了。”
将来要是好了,更会好上几分。
“独一家生意又怎样,落风镇有多少人,附近村子又有多少生意。”
“可你知道乐平县有多少布铺?冒然进去,没人脉没客源,生意能起来?”
到时候落风镇也回不来,一家人要四处飘泊?
“可落风镇靠近边关,还是太危险。”
“所以世子妃才要建围墙。”
“建围墙又有什么用。宁武关要是挡不住,落风镇的围墙又能起什么作用。”
“那你之前不说跑,现在要建围墙,你说要跑。”
“之前咱家的破房子铺子也没人要。”
一家人争了个面红脖子粗。
在还没下定论的时候,斜对门镇上唯一粮铺的掌柜周盛,已经把家搬来落风镇了。买了一处大院子,开始请人修缮。
“周掌柜,没想到还是你有魄力。”
人家都不是落风镇的人,还把家搬来,可他们郝家土生土长的落风镇人,还在考虑要不要搬走。
“这样看好世子妃?”郝仁悄声问他。
周盛笑而不答,“我守着粮铺,没有主家召唤,别的地方也去不了。与家人分开,想念得紧,不如把家小接来团聚。”
郝仁把此事回家跟家里人一说,一家人又犹疑不定了。
郝父看人看得准,“周掌柜的主家生意做得大,跟边军都有粮食往来,上头是有人的。跟北燕也有生意。”
人家见识比他们多。
最后郝家也在镇子买了一处房子。
和江大力家一样,附近村子的村民,给管月娆种过地的,还有之前给管月娆修过留园建过客栈修过铺子的一些工人,也有把家安在落风镇的。
如此,走了二十三户,又添了十二户。
如今落风镇总共有四十五户,人口二百余人。
管月娆得了许多屋子和宅地,开始进行整体的规划。另外把招工的信息传到乐平县。
等冯家出第一窑青砖,落风镇的围墙开始风风火火开建。
此时,陆尚安也乔装进了落风镇。
落风镇刚传出消息要建围墙,镇上百姓搬迁动荡的时候,陆尚安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
那时候,他正在宁武关练兵。
见张左在他面前不断夸奖管氏种的蒜苔多好多好,种的冬麦如何如何好,边关将士就近吃到便宜又好吃的菜品……
诸如此类。
又听到张左说省了一半菜钱,把大营里臭不可闻的各种垃圾卖了出去,在他面前邀功。
这消息他还未知。
把军牧官叫来问了一遍。
才知道原来买蒜苔应该支付八百两,结果张左只付了四百两。把一半菜钱用大营里那些肥料抵了。
“世子妃那边还说要跟咱们长期合作,营里那些之前不知运往何处的,那些……世子妃都要。说这些都是极好的农肥。”
军牧官新世界的大门由此打开。
只觉得之前损失了几百上千万两。直拍大腿,说银子飞走了。
陆尚安只感慨管氏无孔不入,连大营里这没人要的东西,都给军中带来创收。
陆尚安再次进了落风镇。
觉得落风镇又变了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