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遗爱站在这偏远乡村的田埂上,望着那些嬉笑玩耍的孩子,再看看一脸无奈的劝学使,心中暗暗发愁。他挠挠头,对劝学使说:“乡亲们不愿意送孩子上学,肯定是觉得读书没啥实际用处。咱们得想个办法,让他们看到读书的好处。”
劝学使苦着脸说:“房大人,我都快把嘴皮子磨破了,说读书以后能当官,能有出息,可他们就觉得那太遥远,不如眼前的农活实在。”
房遗爱思索片刻,眼睛一亮,说道:“有了!咱们别光说那些大道理,来点实际的。告诉乡亲们,孩子来学堂读书,不但不收学费,中午还管一顿饭。而且学会读书识字后,能帮家里记账,看懂官府的告示,以后做生意也方便。”
劝学使听了,眼睛也亮了起来:“房大人,这主意好啊!咱们再找几个读过书的人,给乡亲们现身说法,讲讲读书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房遗爱点头:“就这么办!你赶紧去安排,找几个口才好的读书人,明天就开始给乡亲们做工作。我也留下来,一起帮忙劝说。”
第二天,劝学使找来了几个读过书的村民,在村子的晒谷场上摆开架势,开始给乡亲们讲读书的好处。一个年轻的读书人说道:“叔伯婶子们,以前我没读书的时候,出去卖自家的粮食,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我都不会算账,吃了不少亏。后来读了书,学会算账了,再也没被人坑过。而且我还能看懂一些农书,按照上面的法子种地,收成比以前好多了。”
乡亲们听了,开始交头接耳,似乎有些心动。房遗爱趁热打铁,说道:“各位乡亲,咱们大唐现在大力兴办学堂,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有出息。读书识字不光能帮家里干活,以后说不定还能当官,为咱们村子争光呢。而且孩子来学堂,不用花家里一分钱,中午还有饭吃。这么好的事儿,上哪儿找去?”
这时,一个老大爷站出来,犹豫着说:“房大人,您说的这些听起来是挺好,可孩子去读书了,家里就少了个帮手,这地里的活儿咋办?”
房遗爱笑着说:“大爷,孩子们读书也就白天那几个时辰,放学后还是能帮家里干活的。而且等他们学会本事,以后家里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您就别犹豫了。”
在房遗爱和众人的努力劝说下,终于有一些乡亲表示愿意送孩子去学堂试试。房遗爱心中大喜,趁热打铁,又在附近几个村子如法炮制,渐渐地,愿意送孩子读书的乡亲越来越多。
解决了兴办学堂的问题,房遗爱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城,关注联合西域各国施压的进展。刚到府里,就看到高阳公主迎了上来,兴奋地说:“夫君,好消息!西域有几个国家已经回信了,愿意和大唐联合起来,给那些刁难的国家施压。”
房遗爱一听,疲惫的脸上立刻露出笑容:“真的?太好了!快把信给我看看。”
高阳公主把信递给房遗爱,房遗爱看完后,说道:“看来咱们的计划有希望了。不过还得再联系几个国家,争取形成更大的联盟,给那些捣乱的国家更大的压力。”
于是,房遗爱又忙着给其他西域国家写信,详细说明联合施压的好处,以及对维护西域地区和平与贸易稳定的重要性。
就在房遗爱为联合西域各国的事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宫里传来消息,说李治召见他。房遗爱不敢耽搁,立刻进宫。
李治坐在龙椅上,看到房遗爱来了,说道:“房爱卿,朕听说你在偏远地区兴办学堂的事儿进展不错,朕很欣慰。西域联合施压的事儿,现在怎么样了?”
房遗爱赶忙汇报:“陛下,目前已经有几个国家愿意加入联盟,不过还需要再争取一些国家。微臣正在努力联络。”
李治点头道:“嗯,此事关系重大,你一定要尽快办妥。那些西域小国竟敢刁难我大唐,绝不能轻易放过他们。”
房遗爱领命:“陛下放心,微臣一定全力以赴。”
从宫里出来后,房遗爱继续投入到联合西域各国的工作中。又过了几天,陆续又有几个国家回信,表示愿意加入联盟。房遗爱看着这些回信,心中松了口气,心说这联盟总算是有点规模了。
可就在房遗爱准备派人去和联盟各国商讨具体行动方案的时候,又出了岔子。一个负责联络的官员跑来汇报:“房大人,不好了!有个原本答应加入联盟的国家,突然变卦了,说他们国内有一些势力反对和大唐联合,他们不能参与此事了。”
房遗爱气得差点跳起来:“这些家伙,怎么说变就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官员无奈地说:“房大人,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只知道是他们国内的一些贵族,担心联合大唐会影响他们的利益,所以极力反对。”
房遗爱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看来得想个办法,说服这些贵族。你去准备一份厚礼,再写一封信,详细说明联合大唐对他们国家的长远好处,尤其是对那些贵族的利益有哪些保障。我亲自去一趟这个国家。”
官员听了,担心地说:“房大人,您亲自去?这会不会太危险了?万一他们对您不利……”
房遗爱摆摆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事儿关系到西域贸易能否恢复正常,我必须去一趟。你放心,我会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