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京城皇宫的御书房内,文帝正端坐于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刘轩的奏折,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篇奏折他已反复看了多次,每看一次,都能在他的心湖中激起层层喜悦的涟漪,引得他嘴角上扬,轻声浅笑。
“将契丹纳入大汉疆土……”文帝喃喃自语,这几个字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回响。他即位之初,也曾踌躇满志,却不敢有过如此宏大的梦想。
即便是前朝大唐最鼎盛之时,也未曾有如此武功。而他的儿子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将这一中原民族几百年来的梦想化为了现实,在震惊与喜悦的同时,文帝不禁为自己“教子有方”沾沾自喜,似乎年轻了十岁。
文帝又把目光投向了桌上的地图,中原各朝最强之时,也只是令漠北诸国臣服,从未真正管辖过这片区域。虽然现在契丹疆域早已不如当年广阔,但刘轩能在此地设立州府,将大汉的旗帜插上了这片曾经遥不可及的土地,这无疑是一项空前的壮举,足以让刘轩,不!是他汉文帝的名字载入史册,让后世子孙铭记于心。
良久之后,文帝收起脸上得意之色,抬起头,看着贠博出道:“恩师,依你之见,朕的几个儿子中,谁最适合继承皇位?”
贠博出深知,历来皇帝都忌讳朝中大臣干预皇储之事,亦禁止大臣和任何一个皇子过从甚密。听文帝如此相问,不由心中一紧,连忙道:“此乃陛下家事,老臣不敢妄议。”
文帝伸手示意他不必拘礼:“此时只有你我二人,恩师但说无妨。”贠博出仍是摇头,道:“老臣不敢坏了朝中的规矩。”
文帝笑了笑,道:“那我就直说了吧,我喜欢轩儿。”说完站起身,背负双手,在御书房内缓缓踱步,继续说道:“其实轩儿从金陵回来,我便对他另眼相待。不是因为他文采力压宋国,我给大汉争脸。而是他曾当了自己媳妇的首饰,和洋人换取高产作物的种子,如此心系百姓,是朕别的儿子都做不到的。”
贠博出道:“陛下所说极是,晋王宅心仁厚,实乃大汉百姓之福。”
文帝点点头道:“去年轩儿在晋北试种了三种高产作物,经测试,玉米亩产500斤,红薯亩产800斤,土豆的亩产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500斤。朕已令轩儿在晋北推广,等今秋收获了更多的种子,便能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到时候百姓就不会再为吃饭发愁了。”
贠博出吃了一惊,道:“这三种东西老臣已经尝过,口感都不错,却不曾想如此高产。晋王将之引入我国,实是功德无量啊。”
文帝点点头,说道:“所以我才把轩儿当做储君培养,让他去晋北历练。这孩子果然没让我失望,竟然还能带兵打仗,才去一年,就立下了赫赫战功。”
贠博出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道:“三皇子宽厚仁慈、文武双全,确实不可多得之才。可陛下已经正式册封二皇子为太子,如再改立,恐怕不妥。”
文帝轻轻摇头,道:“轩儿在朝中毫无根基,现在做储君,恐怕难以服众,引起朝堂震动,我暂时还不打算改立太子。”
说到这里,文帝坐回龙椅中,端起桌上茶杯,请啜一口,接着道:“最近孙家在鲁州和沿海都打了大胜仗,风头无两,老五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先让他和老二争吧。也给轩儿一点时间,看看他能否在几年内赢得朝中大臣的拥戴。如果轩儿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证明他不适合做这个皇帝。到那时,朕就在老二和老五之间择一强者继位。”
贠博出微微点头,犹豫了一下,方才说道:“陛下,此次晋王立了大功,朝中恐怕有人妒忌。老臣有些担心有人会对他不利。”
文帝沉声道:“关于轩儿的安危,朕已深思熟虑,不日将派遣锦衣卫前往晋北,以确保他无恙。”言及此处,文帝不禁长叹,神色凝重地续道:“朕心中最为忧虑者,莫过于诸子间的手足相残,而他们却屡屡令朕失望。”
贠博出闻言,心中已然明了文帝所念,乃是昔日太子与赵王对刘轩的构陷之事,一时之间,书房内陷入了沉寂。
过了许久,贠博出终于打破了沉默,轻声问道:“陛下打算何时向朝野宣告,晋王平定契丹的捷报呢?”
文帝眼神闪烁,缓缓说道:“明日朝会之上,便是最佳时机。朕欲借此契机,洞察朝臣们的真心。看看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为大汉的江山社稷着想,又有多少人只顾着谋取私利,拨弄权术……”
次日,晨光初破晓。朝霞的映照之下,紫禁城的琉璃瓦闪烁着金色的光辉。宫墙之内,沉浸在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之中。
汉国文武百官们身着朝服,手持笏板,自两侧宫门鱼贯而入,步入金銮殿内。随着一阵清脆的钟鸣,早朝正式开始。文帝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家,可有本奏?”
话音刚落,雍国公孙槐走出班列,恭敬地说道:“微臣恭喜陛下,前日鲁州和苏州分别传来大捷,孙秀在鲁州大破流匪,斩杀匪首李自嘲,一举收复济南和临淄二城,孙志勇在苏州沿海,寻到海寇主力,斩首万余倭国海寇。”
文帝微微颔首,道:“这确实是好消息,孙家两子皆是国之栋梁,当重重奖赏。”
宰相张中平却轻咳一声,缓缓走出班列,说道:“陛下,微臣有奏。虽然孙秀和孙志勇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微臣却认为其中有些细节值得商榷。”
文帝闻言,眉头微皱,目光转向张中平:“哦?卿家有何见解?”
张中平面色凝重,缓缓说道:“孙秀将军在鲁州大破流匪,固然可喜可贺,但据微臣所知,他在收复济南和临淄的过程中,军纪不严,默认士兵抢掠百姓。此外,孙志勇将军虽然斩首万余倭国海寇,但在倭寇逃窜出江州地域便停止了追击,这恐非长久之计。”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一些官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张中平的观点;而另一些官员则面露不悦,认为张中平这是在故意挑毛病,打压孙家的功绩。
文帝心中明白,这朝堂之上,群臣之间的倾轧与争斗从未停歇。他皱了皱眉头,道:“卿家所言,朕已知晓。抢掠百姓等问题,朕会责令兵部调查核实。”
兵部左侍郎林奇上前一步道:“陛下,两位孙将军此番获胜,乃是本朝近年来少有的大捷,陛下如不奖励,恐寒了前方将士的心。”
文帝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两位将军在战场上的功绩,朕自心中有数,他们纵然有错,也是瑕不掩瑜,朕自然会有奖赏。但若说本朝少有的大胜,却不尽然。”
众大臣都是一愣,不由得面面相觑,实没听说最近朝廷在哪里还打了胜仗。文帝见状,微微一笑,指了指龙案上的奏折,朝身旁的高顺道:“把晋王写给朕的折子,给诸位大臣读一遍。”
“老奴遵旨!”高顺上前,拿起奏折,尖着嗓子读了起来:“父皇陛下:儿臣刘轩叩首,恭请父皇圣安。儿臣擅自做主,带兵离开封地北上,今特上奏折,向父皇禀明一切缘由,并请父皇责罚。年前,儿臣得知契丹国内乱,局势动荡不安。儿臣深知,此乃天赐良机……虽知此行凶险万分,且来不及得到父皇旨意,但为大汉江山社稷着想,儿臣决定带兵北上……历经半年,终将契丹国纳入大汉领土。此行擅自做主,请父皇责罚。但儿臣心中亦有几分辩解之言,望父皇垂听……”
高顺尖锐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惊雷,震撼着在场之人的心田。群臣之中,有的面露惊喜,仿佛看到了边疆安宁、国力强盛的美好未来;有的则眉头紧锁,心中暗自盘算着晋王此功将如何影响朝堂格局。
整个朝堂,在这一刻,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情绪所笼罩。刘鹏、刘征等皇子听闻这个令人震撼的消息,或低头沉思,或目光闪烁,心中五味杂陈。
因为内容太过震撼,高顺读完折子之后,朝廷上仍然鸦雀无声,仿佛整个大殿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笼罩,所有人都在默默地品味着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
过了许久,文帝威严地问道:“怎么都不说话了?你们对这事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