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
坐在小黑屋椅子上受伤的男人看都不看其对面的德军军官,即便被俘其举止谈吐中带有旧时代贵族的优雅与自信,“俄国。”
德军军官皱了皱眉,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衣着褴褛却依旧保持着贵族气度的俄国军官。他的军装已经被血迹和泥土浸染得看不出原本的颜色,但那挺直的脊背和冷峻的眼神却丝毫未减。
\"姓名和军衔?\"德军军官用生硬的俄语问道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
******
7月16日,一个坏消息传入了圣彼得堡——保加利亚加入了同盟国并动员了三十万部队切断了尼什通往萨洛尼卡的铁路。
这条铁路是塞尔维亚唯一能够获得外界补给的方法,无奈之下塞尔维亚只能向英法求援,请求他们能够派军北上解开尼什之围,只是英国人依然不愿意下场,他们表示:英国仍然需要在这样一场世界大战中观望。而法国人呢?虽然他们愿意,但是奥斯曼地区让法国人感到了阵阵不安,他们需要在中东地区布置兵力以防止奥斯曼倒向同盟国。
于此同时德国老将马肯森汇集了四十万部队,两千门火炮在德皇威廉二世的准许下开始进攻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德莱格。
马肯森的进攻如同一把尖刀,直插塞尔维亚的心脏。贝尔格莱德的天空被密集的炮火照亮,城市在轰鸣声中颤抖。德军的重炮不分昼夜地咆哮着,将这座古老的城市一点点撕碎。
塞尔维亚的士兵们在残垣断壁间顽强抵抗,但面对德军精良的装备和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他们只能且战且退。街道上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医院里挤满了伤员,连走廊都躺满了呻吟的士兵。
8月3日,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冲入了贝尔德莱格,在8月8日,德奥联军已经攻破了塞尔维亚的铁路枢纽瓦列沃,8月13日德军与保军胜利会师慢慢收紧了对塞尔维亚的包围网。
8月18日夜幕降临时,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开始悄然向科索沃平原移动。士兵们丢弃了重型装备,推着载满伤员的马车,护送着成千上万的难民。在他们身后,贝尔格莱德的天空被火光染成了血红色。德军的炮火仍在不断落下,像是给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悲惨之夜敲响丧钟。
8月19日清晨,英国人再也坐不住了。一方面是塞尔维亚这个被英国寄予厚望的协约国仅仅支撑了整整五个月就崩溃,另一方面就连俄国也向伦敦寄来了求救电报,在电报中尼古拉斯二世写到:德军已经兵临布列斯特,我军仅能支撑三个星期。
英国首相阿斯奎斯站在唐宁街10号的窗前,手中紧握着俄皇的电报。窗外的伦敦笼罩在浓重的晨雾中,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步履匆匆,仿佛像这个帝国一样在躲避着什么。
“参战....”
老首相不断喃喃自语着,他明白一旦英国宣布对德作战能大大缓解法军在德法边境上的压力甚至能逼迫德军放弃主攻东线,但这也代表着英国将会在东南亚成为唯一对抗明帝国的主力。
阿斯奎斯深深叹了口气,将电报放在桌上。他走到墙边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在欧亚大陆上游移。东线战场上德奥联军的箭头已经深深刺入俄国腹地,而在远东,明帝国的舰队正在印度洋等待着他们的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