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记:青黑芝与天地心》
下卷·草木有灵照古今
第七回 春瘟突至验古方 残卷初显药石心
立春刚过,雾灵山脉的积雪还未褪尽,山坳里的迎春花已顶着残冰冒出嫩黄的花苞。按五运六气推算,今年木运太过,风气偏盛,主“春气多风,易生风温”。祖父看着窗外盘旋的山风,忧心忡忡地对玉娥说:“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今年的春瘟怕是要比往年凶些。”
果然,没过半月,村里就有孩子开始发热咳嗽,起初只是低热,很快便高热不退,咽喉肿痛,咳起来痰中带血。请来的老郎中用了寻常的清热药,效果甚微,患儿的父母急得直掉泪。玉娥跟着祖父去诊视,见患儿舌红苔黄,脉象浮数,祖父捻须道:“这是‘风温犯肺,热伤血络’,寻常清热药只能清肺,却不能透邪外出,得用‘宣肺透邪,凉血止血’之法。”
回到药庐,祖父翻出一只积满灰尘的木箱,从底层取出一卷泛黄的竹简,上面用朱砂写着“雾灵山采药记”,是前朝一位游方医者留下的残卷。“你看这里,”祖父指着其中一段,“‘春三月,风木盛,疫气行,其症高热咳血,用猪苓配连翘、桑白皮、生地黄,猪苓利水而不伤阴,引热从小便出,连翘透表,桑白皮清肺,生地黄凉血,四药相使,如舟楫载药,直达病所’。”
玉娥仔细研读,又问:“猪苓性淡渗,风温属热,为何要用利水药?”祖父指着竹简上的批注:“风与湿合则成温,湿与热结则难散。猪苓虽不直接清热,却能去其湿,湿去则热孤,热孤则易散,这便是‘治温先治湿,湿去热自除’的道理。”
徐三此时已能熟练辨识药材,他按照祖父的吩咐,将猪苓切片,与连翘、桑白皮、生地黄一同放入药罐。“这猪苓得泡半个时辰,”他一边加水一边说,“祖父说过,淡渗之药需久泡,才能让药性充分浸出。”玉娥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想起他从前的鲁莽,不禁莞尔。
第一副药喂下去,患儿的高热便退了些,咳嗽也轻了。连服三剂,痰中带血的症状竟消失了。消息传开,邻村的人都来求药,药庐里一时挤满了人。玉娥和徐三分头忙碌,抓药、熬药、讲解煎服方法,忙得脚不沾地。徐三在配药时,发现有位妇人的药里需要猪苓配桂枝,他特意多放了一片生姜:“婶子体寒,生姜能助桂枝通阳,免得猪苓利水伤了阳气。”玉娥见了,暗暗点头,知道他已领会“七情相杀”的深意。
一日,徐三在整理药柜时,发现角落里有个破旧的陶罐,里面装着些发黑的猪苓碎块,正是去年他滥采时被玉娥拾起的那些。“这些还能用吗?”他捧着陶罐问祖父。老人接过一块,放在鼻尖闻了闻:“虽已失了大半灵气,但经冬藏后,寒性稍减,可用来煮水泡脚,治脚气水肿。”徐三便每天将这些碎块煮水,分给村里有脚气的老人,果然效果显着。
夜里,玉娥对着油灯研读那卷残卷,发现后面还记载着猪苓的另一种用法:“猪苓与茯苓同用,能分消水湿;与阿胶同用,能利水养阴;与大黄同用,能通腑利湿。”她忽然想起守山老者的话,原来猪苓的配伍竟有这么多门道,就像人心,与善者同行则善,与恶者同流则恶。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药柜上的猪苓上,青黑的菌子仿佛在微微发光。玉娥轻轻抚摸着猪苓,心里明白,这些草木不仅是药材,更是天地写给人的启示,而那卷残卷,不过是将口传的智慧,用笔墨记录了下来。
第八回 药商逐利扰山静 古法新验辩伪真
春分过后,雾灵山下忽然来了一队车马,为首的是个穿着绸缎长衫的中年人,自称是府城最大药行“回春堂”的掌柜,姓黄。黄掌柜一到村里,就放出话来,要以高出市价三倍的价钱收购猪苓,而且越大越完整越好。
村民们顿时骚动起来。去年徐三滥采猪苓后,经玉娥和徐三补种,加上冬藏得宜,今年山里的猪苓长势正好,只是按规矩,要到立冬才采收。有人动了心思:“黄掌柜给的价,挖一株够半年嚼用了,不如提前采了?”
徐三听了,急得直跺脚:“万万不可!猪苓不到立冬,精气未足,药性不够,采了不仅治不好病,还会伤了山根。”黄掌柜却在一旁煽风点火:“徐小哥去年不也靠猪苓发过财?何必假正经。药材嘛,只要样子好,管它什么时节采的。”
徐三涨红了脸:“我从前是糊涂,现在才知道,采药不是看价钱,是看良心!猪苓得秋冬寒水之气,才能利水不伤阴,提前采的,性燥,用了会让人阴虚,那是害人!”他这话一出,不少人想起去年徐三的遭遇,都犹豫起来。
黄掌柜见众人动摇,又拿出一本厚厚的《本草》,翻到猪苓那页:“你们看,书上只说猪苓‘生枫下’,可没说非要立冬采。我这药行收去,是做丸药,只要样子好看就行。”玉娥上前一步,指着书上的注解:“黄掌柜漏看了这句‘立冬后采者良,春夏采者性劣’,这是《神农本草经集注》里的话,是历代医者用性命换来的经验。”
黄掌柜冷笑一声:“小姑娘懂什么?现在都讲究新法,药材炮制用硫磺熏,颜色鲜亮;提前采收,产量高。你们这老规矩,早就过时了。”他让人抬出几箱银子,堆在村口的晒谷场上,白花花的银子晃得人眼晕。
有个叫二柱的年轻人忍不住了,偷偷背着药篓进了山,不到半日就挖回几株猪苓,虽然个头不大,但样子还算完整。黄掌柜当场付了银子,二柱拿着银子,笑得合不拢嘴。这下,更多人动了心,纷纷拿起工具往山里去。
玉娥和徐三拦不住,只能去找祖父。老人叹了口气:“人心被利欲迷了眼,总得吃点亏才明白。”他让玉娥和徐三赶紧去山里,尽可能地引导村民只采成熟的猪苓,且必须留根,又让人把家里的《农桑辑要》《本草衍义》都搬出来,放在晒谷场,让识字的人念给大家听,书中分明写着“凡采药,必顺天时,春采叶,夏采花,秋采实,冬采根,此乃自然之理”。
可黄掌柜带来的银子实在太诱人,大多数人还是充耳不闻。徐三看着被再次翻掘的山林,眼眶都红了:“他们忘了去年的湿疫了吗?忘了徐三是怎么差点死在山谷里的吗?”他冲到二柱家,见二柱正得意地向媳妇炫耀银子,便将自己病中的惨状说了一遍,又拿出那罐猪苓碎块:“这些碎块,就是我去年贪心的下场,现在只能用来泡脚,你们想要这样的下场吗?”
二柱的媳妇听了,拉着二柱的胳膊说:“当家的,咱不能只为了钱,把命搭进去啊。”二柱看着那些碎块,又想起去年村里的疫情,终于低下了头。
黄掌柜见村民渐渐散去,气得吹胡子瞪眼,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带着银子悻悻离去。临走时,他丢下一句:“你们等着,这猪苓迟早是我的!”
玉娥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对徐三说:“他不明白,猪苓是山的,是天地的,谁也抢不走,除非山愿意给。”徐三点点头,开始带着愿意悔改的村民,在被挖过的地方补种松籽和猪苓菌种,就像在修补被撕裂的伤口。
第九回 夏霖成灾酿新病 君臣佐使显奇功
夏至刚过,雾灵山就下起了连阴雨,一下就是四十天。按五运六气,今年是“土运不及”,又逢“太阴湿土司天”,湿邪过盛,加上连日大雨,山洪暴发,不少村民的房屋被淹,只能搬到山腰的祠堂暂住。
潮湿的环境里,很快滋生了新的疫病。村民们先是身上起红疹,瘙痒难忍,接着开始腹泻呕吐,四肢沉重,连走路都费劲。祖父诊视后,断定是“湿浊困脾,外感暑湿”,也就是民间说的“水毒病”。
“这病是湿邪从皮肤而入,郁于肌表则生红疹,困于脾胃则吐泻,”祖父对玉娥和徐三说,“需用‘表里双解’之法,外用燥湿止痒,内服利水渗湿。”他开的方子中,猪苓仍是主药,配伍藿香、佩兰解表化湿,苍术、厚朴燥湿健脾,滑石、车前子利尿通淋。
徐三负责熬外用药,他将猪苓、苦参、地肤子一起煮水,放温后给村民擦拭身体。“猪苓利水,苦参燥湿,地肤子止痒,三药相须,效力倍增,”他一边擦一边给村民讲解,“这就像咱们村里人,团结起来才能渡过难关。”
玉娥则带着几个妇女煎内服药,她发现有位老人服药后腹泻更重了,连忙告诉祖父。老人诊脉后说:“这是老人阳气虚,猪苓利水虽好,但少了温阳之药,加几片附子进去,以阳化湿,就没事了。”果然,加了附子后,老人的腹泻很快止住了。
雨还在下,祠堂里越来越拥挤,药材也渐渐不够了。祖父让玉娥和徐三去山里找找新的猪苓,“雨后阴坡腐叶下,可能会有新长的猪苓,虽不及冬藏的醇厚,但应急尚可。”两人冒着雨进山,在一片被山洪冲刷过的坡地,发现了几株刚成形的猪苓,躲在石头缝里,竟没被冲走。
“你看,山自有庇护草木的法子,”玉娥小心地采下猪苓,“就像咱们庇护村民一样。”徐三却只采了一半,把剩下的用石头护住:“留一半,等雨停了还能长。”
回到祠堂,他们把新采的猪苓加进药里,药效果然好了许多。村民们看着玉娥和徐三忙碌的身影,又想起黄掌柜的银子,都羞愧不已。二柱主动站出来,带着大家修补被冲毁的药圃:“等雨停了,咱们多种些药材,再也不贪那外财了。”
雨停那天,正好是大暑,阳光出来,晒得地面冒起白烟。村民们走出祠堂,发现被洪水淹过的地里,竟冒出了许多猪苓的菌丝,像白色的丝线,在泥土里蔓延。祖父捋着胡须笑道:“你看,湿邪虽能为灾,也能生万物,这猪苓,就是水湿给咱们的补偿啊。”
玉娥望着那些白色的菌丝,忽然明白,所谓“天人合一”,不是人去征服天,而是与天共生,就像猪苓,既能在湿中生长,又能化湿为利。
第十回 秋燥来袭传古训 薪火相传守初心
立秋过后,天气忽然变得干燥起来,连日无雨,山林里的树叶早早黄了,地里的庄稼也蔫了。这是“燥邪当令”,加上今年“金运太过”,燥邪更盛,村里不少人得了“秋燥咳嗽”,口干舌燥,痰少而黏,不易咳出。
祖父说:“秋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治燥不能单用猪苓利水,否则会更伤津液,需配伍滋阴润燥之药。”他用猪苓配沙参、麦冬、玉竹,既能利水去痰,又能滋阴润燥,这便是“利水而不伤阴”的道理。
徐三已经能独立诊病配药了,他给一位老丈抓药时,特意多加了些阿胶:“老丈年高,阴液不足,阿胶能滋阴养血,与猪苓相使,利水不忘补阴。”玉娥在一旁看着,心里很是欣慰,他终于懂得,用药如用人,需知其短长,补其不足。
一日,邻村有人来求药,说他们村也闹起了秋燥,可村里的猪苓早就被黄掌柜收走了,用别的药总不见效。“黄掌柜收去的猪苓,说是要炮制,结果用硫磺熏了,颜色倒鲜亮,药性全没了,”来人叹道,“还是你们村的猪苓管用。”
玉娥让徐三带着些猪苓和配好的药材去邻村,临行前,祖父把那卷残卷交给徐三:“把这个也带上,让他们看看,真正的药材,是怎么来的,该怎么用。”徐三接过残卷,郑重地放进怀里,就像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徐三回来后,带来了邻村人的感谢,还带回一个消息:黄掌柜的药行因为卖的猪苓无效,被官府查了,说是“以次充好,贻误病情”。“原来骗人的生意,做不长久。”徐三感慨道。
秋分那天,村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祖父将自己用了一辈子的药锄传给了玉娥,又将一本手抄的《雾灵山采药要诀》传给了徐三。“这要诀里记的,都是祖辈口传的规矩,”祖父对两人说,“什么时候采什么药,怎么采,怎么藏,怎么配,比那残卷上的字,更实在。”
玉娥翻开要诀,第一页就写着:“药者,天地之精,人之命也。采之有度,用之有节,方能生生不息。”她抬头望向雾灵山,只见山林在秋阳下一片金黄,那些藏在腐叶下的猪苓,正静静等待着立冬的采收,就像等待着一个古老的约定。
结语
立冬那日,玉娥和徐三带着村民,按规矩采收猪苓。他们小心翼翼地挖开腐叶,留下幼嫩的菌核,补种松籽,仿佛在与山林对话。采来的猪苓,一部分留给村里备用,一部分送给邻村,还有一部分,被玉娥制成了标本,和那卷残卷、那本要诀一起,放在了新盖的药庐里。
后来,有人把雾灵村的故事写进了地方志,说那里的猪苓有灵,能辨善恶;也有人说,不是猪苓有灵,是人心有镜,照见了天地的心意。而那些口传的采药规矩,渐渐与文献记载融合,就像猪苓的菌丝,在泥土里蔓延,把智慧传给了一代又一代。
赞诗
青黑芝生枫根下,吸尽寒泉与露华。
利水能消三焦湿,淡渗不损一寸霞。
贪者见之如见金,智者视之若视家。
雾灵山中春到冬,人与草木共生涯。
尾章
许多年后,雾灵村的药庐依然矗立在山脚下,药柜上的猪苓,青黑如旧。玉娥成了新的“守药人”,徐三则带着《雾灵山采药要诀》,走南闯北,教人种药采药。他们常对人说,猪苓最寻常,也最不寻常,它告诉人们,天地从来都不藏私,只是看你愿不愿意,用真诚的心,去换那份温暖的馈赠。
而那株被玉娥藏在石缝里的小猪苓,早已长成了一大片,青黑的菌子在腐叶间静静生长,看春生夏长,等秋收冬藏,把阴阳五行的流转,五运六气的更迭,都悄悄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