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的天空。晨光初现,微风从远处葡萄园的方向吹来,带着些许清冷的气息。他手中握着一份外事办刚刚送来的行程安排,纸张边缘已经有些卷曲,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
他低头看了一眼手表,六点四十分。离出发还有不到七十二小时。
秘书小赵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沓文件:“林市长,省外办那边确认了行程,第一站是阿姆斯特丹,然后转到慕尼黑、开罗。”
“好。”林海阳接过文件,目光扫过上面的接待名单和会议议程,“材料都准备好了吗?”
“数据部分已经整理完毕,ppt也做了三套版本,英文、法语和阿拉伯语各一版。技术团队也在候命,随时可以远程连线。”
林海阳点了点头,将文件放在桌上,又抽出笔记本。首页夹着一张照片,是他女儿彤彤和浩宇在葡萄园前的合影。阳光落在他们脸上,笑容灿烂。他看了许久,轻轻合上笔记本,放进了公文包里。
“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今天下午三点开会。”他说,“我要亲自过一遍汇报内容。”
上午十点,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投影仪投出的画面清晰明了,展示了莫高市文旅融合项目的最新进展:光伏板下种植的葡萄长势良好,酒窖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游客中心的设计方案已定稿。
“这次出国,不是去讲成绩,而是去分享经验。”林海阳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要让世界知道,沙漠也能种出葡萄,荒地也能变成绿洲。”
一位环保局的干部举手:“林市长,关于‘黑猪散养’这个项目,我们刚收到国外专家的反馈,说这种猪对沙尘环境适应性不强,怕影响存活率。”
“我知道他们的顾虑。”林海阳顿了顿,“但我们也做过实地试验,结果不错。你们的任务是拿出更详细的数据支撑,包括饲料配比、活动半径、繁殖周期这些细节。”
“明白。”
会议结束后,林海阳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到白板前,用笔圈出了几个关键节点。
“黑猪”是生态治理的新尝试,也是光伏园区内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如果成功,不仅能提升土地利用率,还能为当地农户提供新的经济来源。
他走出会议室,走廊尽头传来一阵脚步声。是科技局的人来了,手里拎着一个箱子。
“林市长,这是最新的太阳能板样品,您要看看吗?”
他打开箱子,取出一块手掌大小的板子,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这是采用本地矿产替代进口硅材后的新一代产品,转化效率提升了两个百分点,成本却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什么时候能投入量产?”他问。
“只要资金到位,一个月内就能试产。”
“那就尽快推进。”林海阳把板子放回箱中,“我会协调财政这边。”
傍晚时分,他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多了一封来自金城大学的邮件。点开一看,是方子敬发来的。
“小奕和我正在筹备一场公益开放日,邀请社区居民参与素食馆与书吧的日常运营。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不仅是爱心事业,更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林海阳读完,嘴角微微扬起。他回复了一句:“支持你们的做法,但记住,不要刻意迎合舆论,保持真实。”
手机随即震动了一下,是小奕回信:
“谢谢你的信任,我们会继续做好每一件事。”
夜色渐深,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亮着。林海阳坐在桌前,翻看即将带出国的资料,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次出访不仅是一次国际交流,更是一次对莫高模式的检验。
第二天一早,他便前往城南试验区。黑猪养殖项目的第一批试点圈舍已经搭建完成,几头体型健壮的猪正在圈内悠闲地踱步。
技术人员迎上来介绍:“这批猪是从南方引进的品种,抗风沙能力很强,但需要专人看护,尤其是幼崽期。”
“安排人了吗?”
“暂时由畜牧站的技术员轮流值班。”
林海阳点头,蹲下身观察地面土壤情况。沙质松软,但已有少量植被覆盖,说明这里的生态修复工作初见成效。
“继续记录生长数据,每周给我一份报告。”
中午,他在试验区吃了午饭,简单吃过几口就起身离开。下午还有一场关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讨论会,他必须提前到场。
会上,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提出建议:“我们打算拍一部纪录片,全程跟拍您的出访过程,展现莫高的发展模式。”
“可以,但不能只拍好的。”林海阳说,“也要拍问题、拍挑战。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信服。”
“明白了。”
会议结束已是傍晚,他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路过书吧时,看见门口挂着一块新牌子:“公益开放日欢迎参与”。墙上贴着几张照片,是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他停下脚步,看见留言墙上有一张便签,字迹工整:
“我也想加入你们。”
林海阳笑了笑,没说话,转身继续往前走。晚风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葡萄香气。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开始撰写出访前的最后一次内部简报。写到一半时,电话响了。
是省发改委驻京办的老同学打来的。
“老林,专项资金的事基本敲定了,下周就能到账。”
“辛苦你了。”林海阳语气平静,“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不能出纰漏。”
“放心吧,我们都盯着呢。”
挂断电话后,他靠在椅背上,闭了一会儿眼。脑海中浮现出昨天那句话:“我们不是来挑条件的,是要创造条件。”
这句话,不只是对别人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他睁开眼,继续敲击键盘。窗外的城市灯火如星河洒落,而他的心,早已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