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站在市政府三楼会议厅的门口,深吸了一口气。阳光透过玻璃门洒在地砖上,映出他笔挺的身影。他今天穿得比往常正式一些,胸前别着一枚市徽。会议厅里已经陆续坐满了人,本地干部、文旅系统的骨干,还有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正低声交谈,气氛略显紧张。
他推门而入,脚步声在空旷的会议厅里格外清晰。众人目光投来,几位本地干部向他点头示意,而那几位外国专家则依旧低头翻着资料,神情淡漠。
会议开始后,林海阳没有按照原定的发言稿念稿,而是合上文件夹,抬头看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我们不是来听你们评判的。”他的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我们是来共同探索未来的。”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有几位本地干部露出惊讶的神色,而那位坐在主位的外国专家抬起头,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
林海阳继续说道:“莫高市的文化资源、产业基础和生态条件,不是靠几张照片和几段数据就能理解的。你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为了给我们打分,而是为了找到合作的可能。”
会议厅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空调运转的轻微嗡鸣。
座谈会持续了两个小时,双方围绕文旅融合的可行性、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展开了讨论。外国专家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林海阳一一回应,语气不急不躁,逻辑清晰。
会议结束时,那位主位上的专家站起身,向林海阳伸出手:“林市长,明天的实地考察,我很期待。”
林海阳与他握手,点头:“明天早上八点,我在葡萄园等你们。”
走出会议厅,阳光已经偏西,照在市政府广场上,泛起一层金光。林海阳站在台阶上,回头看了一眼会议厅的玻璃门,里面还有人在整理资料,低声交谈。
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走来,是刚才会议上的翻译。他递上一张名片,脸上带着笑意:“林市长,我叫陈然,如果您需要,我可以全程陪同考察。”
林海阳接过名片,看了他一眼,年轻人眼神坚定,透着一股干劲。他点点头:“好,明天见。”
第二天一早,林海阳便驱车前往葡萄园。天空湛蓝,空气中弥漫着清晨特有的湿润气息。他穿着一件浅灰色夹克,脚上是一双旧皮鞋,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实地考察的学者,而非副市长。
葡萄园里,技术员已经准备好了讲解材料。外国专家一行人陆续下车,有人拿着相机拍照,有人在记录什么。林海阳迎上去,与他们一一握手。
考察从葡萄园开始。林海阳亲自带路,一边走一边介绍:“这里的葡萄品种是我们从法国引进的,经过几年的本地化培育,已经适应了莫高市的气候条件。”
一位女专家停下脚步,指着头顶的光伏板:“这些板子会不会影响葡萄的生长?”
“这是我们的‘板下经济’模式。”林海阳笑着回答,“光伏板提供清洁能源,板下种植葡萄,既节省土地,又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
技术员接过话头,详细讲解了板下种植的原理和实际数据。几位专家听后频频点头。
走到一处酒窖前,林海阳邀请他们进去品尝葡萄酒。酒窖内凉爽而幽暗,木桶整齐排列,散发出淡淡的酒香。
“这是上一年酿的赤霞珠。”他拿起一瓶酒,倒入杯中,“你们尝尝。”
几位专家端起酒杯,轻轻摇晃,凑近鼻尖嗅了嗅,然后小口品尝。一位专家皱了皱眉,似乎对口感有些质疑。
“这酒,还不够成熟。”他说。
林海阳没有反驳,只是笑了笑:“我们还在学习,也欢迎你们提出建议。”
那位专家看着他,眼神里多了一丝欣赏。
考察结束时,已是中午。林海阳安排他们在葡萄园附近的农家乐用餐,菜品都是本地特色,简单却地道。饭后,他向几位专家提出,希望他们能参与莫高市即将筹建的“国际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机构,”他说,“而是我们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的一个实验平台。你们可以带来国际视野,我们也愿意提供实践的土壤。”
几位专家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位主位上的专家点了点头:“我们可以考虑。”
回到市政府后,林海阳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始起草研究院的筹建方案。他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开放、多元、务实的平台。”他对在场的干部说,“不仅是政府推动的项目,更是企业、高校、国际机构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
方案起草到傍晚,林海阳才起身离开会议室。他站在市政府大楼的露台上,看着远处的葡萄园方向,心中一片清明。
他知道,这只是破冰的第一步,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开始撰写正式提案。提案的开头,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文化,不是用来展览的,是用来生活的。”
写完这句话,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往下写。窗外,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只有市政府大楼的灯光还亮着,像一座灯塔,照向远方。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林海阳起身关窗,动作间,他瞥见桌上那张陈然递来的名片,静静躺在文件堆中,边缘泛着微光。
他拿起名片,看了几秒,然后轻轻夹进了笔记本里。
窗外,夜色渐浓,而他的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