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的寒意并未消散,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刺骨。
市建委门口,几辆黑色奥迪缓缓停稳,车门打开,一行人鱼贯而出。
为首的男子,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金丝边眼镜后,眼神锐利而深邃。
他就是李承志,住建部城市更新司的调研员,清华土木博士,哈佛访问学者,参与过多个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的起草,标准的精英技术官僚。
这次他带着“考察城市生命线韧性建设”的任务而来,但明眼人都知道,他真正的目标是那个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陶罐事件”。
座谈会上,李承志开门见山,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我看过你们的《操作手册》,很有趣。但恕我直言,如果这套系统失效了,谁来负责?谁能为可能出现的损失负责?”他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各位,仿佛要看穿每个人的心思。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于佳佳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说道:“李处长,百闻不如一见。不如这样,您先去东区热力站走一趟如何?或许您会发现,您听过的‘失效’,和我们经历的‘活着’,并不是一回事。”她顿了顿,补充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吗?”
李承志推了推眼镜,没有反驳,只是点了点头。
他倒要看看,这套被媒体吹上天的“听地计划”,到底有什么玄机。
第二天,东区热力站。
陈秀兰早已等候多时,她身边还站着两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夜班清洁工,脸上的疲惫清晰可见。
“李处长,您好!我是环卫工人协会的陈秀兰。”陈秀兰嗓门洪亮,带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这是我们上周三凌晨三点四十七分录到的管道共振音频。”她递上一支老式的录音笔。
李承志接过录音笔,戴上耳机,里面传来一阵低沉的嗡鸣声,夹杂着细微的金属颤动。
他皱了皱眉头,这声音确实有点刺耳,但能说明什么呢?
“这能说明什么?”李承志摘下耳机,语气平淡地问道。
陈秀兰并没有被他的气势吓倒,反而提高了嗓门:“您知道人失眠的时候心跳会快多少吗?我们录了三十户居民的脉搏,那晚平均高了十二下!”她翻开一本厚厚的台账,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每条异常振动后面,都对应着一排血压记录。我们不是在报故障,我们是在替那些被吵得睡不着觉的老百姓说话,是在替地喘气的人说话!”
李承志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些所谓的“证据”,在他看来,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但陈秀兰语气中的愤怒和真诚,却让他无法忽视。
第三天,联席会试点。
张老师带着十名听障学生,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脚底地图”演示。
孩子们赤脚踩在不同材质的地面上,用手语同步描述着体感的差异。
粗糙的水泥地、光滑的大理石、柔软的草坪……每一种材质,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突然,一名小女孩停下了脚步,指向不远处的地下管廊入口。
她用手语比划着,神情有些不安。
“那里有东西在缩。”张老师翻译道。
李承志愣了一下,有些不以为然。
他调出实时传感器数据,上面显示一切正常。
“传感器数据没有异常。”李承志语气平淡地说道,“小孩子的感觉,不能作为依据。”
于佳佳并没有争辩,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李处长,不如这样,我们请周正礼老先生留下来的‘人体测震评分表’出来,对照一下这位小朋友的手势,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工作人员取来一张泛黄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地质结构的震动频率和人体感受的对应关系。
于佳佳仔细对照着小女孩的手势,眉头微微皱起。
“她说的是‘岩层回弹滞后’,五级预警。”于佳佳抬起头,语气严肃地说道。
李承志的脸色变了。他虽然不相信这些所谓的“人体测震”
当晚,钻探队连夜对地下管廊进行了勘测。
结果令人震惊:一处预应力锚索局部松弛,若遇震动,极有可能引发连锁位移!
李承志开始动摇了。
第四天,市档案馆。
李承志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想要找到更多关于“听地计划”的线索。
他翻阅着一份份泛黄的资料,一张张模糊的照片,一段段尘封的影像。
在“h007”号资料中,他看到了一段关于老人自发“听地会”的影像记录。
老人们围坐在陶罐旁,静静地倾听着来自地下的声音。
突然,一位老人指着陶罐,激动地说道:“要下雨了!要下大雨了!”
起初,没有人相信。
但几个小时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整个城市。
李承志继续翻阅着档案,他发现,雷雨前的地表震颤频率,竟然与三十年前一次滑坡事故前夕的高度吻合!
他震惊了。
第五天,一家僻静的茶馆。
李承志约见了于佳佳,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困惑:“你们这套东西……没法量化,没有理论依据,但好像……真有用。”
于佳佳笑了笑,她早就预料到李承志会有此一问。
“它不是工具,是提醒。”于佳佳缓缓说道,“就像闹钟不会思考,但它知道你该醒了。”她拿起桌上的一个空陶罐,递给李承志,“下次开会,请带这个进去。让他们听听,什么叫‘静得发慌’。”
李承志接过陶罐,入手冰凉,他看着于佳佳平静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
李承志独自走在回宾馆的路上,路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他手里紧紧地抱着那只空陶罐,仿佛抱着一个沉甸甸的责任。
他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空。
夜空中繁星点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回到房间,李承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爸,是我……”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承志啊,怎么样?事情还顺利吗?”
李承志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爸,有些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调研结束前夜,李承志独自一人来到了废弃的锅炉房旧址。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慢慢地走向一口废弃的井盖,蹲下身子,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井盖上斑驳的锈迹。
夜幕低垂,废弃锅炉房的锈铁气味在空气中弥漫,李承志的指尖还残留着井盖的冰冷触感,像握着一个时代的脉搏。
他起身,动作利落,从那鼓囊囊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内部文件草案,文件名长得能把人噎死——《关于推广城市非语言感知辅助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这名字,一听就让人犯困,标准的体制内八股文风。
他对着昏黄的月光,一字一句地审视着那些条条框框,仿佛要从中榨出几滴人性的汁水来。
终于,他在末页的空白处,用签字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一行字:“建议增设‘沉默证据采纳条款’。”字迹遒劲有力,像是在对抗某种无形的阻力。
写完,他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卸下了一座大山。
临走前,李承志弯腰,小心翼翼地将那只陶罐轻轻放回原位,盖子半开,仿佛它仍在孜孜不倦地倾听着这片土地的低语。
远处,姚小波躲在斑驳的墙后,用手机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
他熟练地编辑了一条短信,发送给了于佳佳,只有三个字:“他们学乖了。”发送成功后,姚小波关掉屏幕,转身融入了夜色,身影轻盈得像一只猫。
初雪过后,凛冬的寒意如同老中医把脉,丝丝缕缕地渗透进骨头缝里。
住建部调研报告的只言片语,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体制内的信息高速路上飞速传播,如同平地一声惊雷,炸醒了一群昏昏欲睡的部门。
全国各地,键盘侠们纷纷上线,表示“情况复杂,有待考察”,“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总之,都是一副“谨慎观望”的姿态。
毕竟,谁也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一拉肚子了呢?
然而,就在这片观望的浪潮中,本市规委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动作那个叫一个迅猛。
王建国,这位体制内的改革派,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连夜炮制出一份《城市感知嵌入规划审批流程建议案》。
建议案的核心内容简单粗暴:以后凡是涉及地下施工的项目,必须附带一份由“民间共振评估机构”出具的“共振评估意见书”。
这玩意儿一出,立刻引来一片哗然。
“民间共振评估?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迷信那一套?”
“以后是不是图纸还得盖个扫帚印,才能证明风水没问题?”
各种冷嘲热讽如同机关枪一般,朝着王建国突突突地扫射而来。
面对如潮般的质疑,王建国只是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他没有急于辩解,只是默默地从公文包里掏出了李承志留下的那只陶罐,小心翼翼地摆在了市规委常委会会议室的中央。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王建国指着那只造型古朴的陶罐,语气平静而坚定,“在签字之前,不如先问问这玩意儿愿不愿意。”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个其貌不扬的陶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