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进入网络大时代之后,网上每天冒出来的假新闻,编造的段子等等太多了。
因而大多数人对于一些违反常理的新闻之类,都只有一个态度。
那就是假消息,就是骗局。
因而这次的保密工作即便是涉及到全国各地海量的人群,但在计划进行到一个月的时候,国外都没能得到半点消息。
哪怕是原本就潜伏在大夏境内的国外间谍也没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他们要么就是在住所被抓了,要么就是企图逃离的时候被抓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2个月之后,注射了增寿基因药剂的大夏公民数量已经上升到7200万之多!
如此之多的人知道了增寿基因药剂的事情,那么在大夏境内,这个消息就很难完全瞒住了。
不过还好,大家都签了保密协议。
至少网上这类信息是基本上没有的。
那些泄密的人,也只是私下和朋友喝酒吹牛等等时候才会泄密出去。
但这种情况,对方是否相信都不重要了。
因为随着太空那边全部注射了基因药剂,赵小侯将那40套仪器也运到了大夏地表,这使得大夏境内的增寿基因仪器达到了300套。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每个月能够注射4300万人。
除掉已经注射的人,接下来只需要30个月就能够将所有人注射完毕。
不过,考虑到现在每年的新生儿大约为950万-1000万之间,这个时间大概会多加1个月。
当然,基于之前两个月的情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将会由各地政府出面组织各地公民进行注射。
而前后原则就是年纪大的优先,有重病的优先,但还是基于自愿原则。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就是在前两个月时间里,有些年长的老人去世了。
而经过1号智能AI汇总大数据得出的报告,增寿基因药剂实际上对现有的大多数病症都有减轻病症的作用。
这并不奇怪,因为增寿基因药剂注射后,能够提升原有体质的15%-20%。
原本得病快死了的人,经过这么一番体质提升之后,就很可能活下来了,享受更长的寿命。
毕竟现在癌症已经不是不治之症了。
当然,有些运气差,患上一些其它不治之症的病人,就只能真的看运气了。
有可能,注射了药剂之后,病症减轻,在不断接受治疗的情况之下,多活一两百年。
有的或许在注射药剂之后就挂掉了。
这也就是为啥要坚持自愿原则的主要原因了。
你要是强制人家注射药剂,人家注射了药剂,在之后的反应里挂掉了,人家家属不闹事才怪了。
不过,这些事情,赵小侯就没有理会了,他交给了大夏新成立的相关部门去负责。
至于他自己则是将精力用在了战星制造项目上。
这个项目也将会是未来9年时间内,大夏最重要的项目,没有之一!
战星制造技术,赵小侯几个月前就补全搞定了。
现在,他将心思转回来一看,好家伙,计划都制定好了,结果就等着自己拍板选择哪颗小行星了。
在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大科学院调动了足足100艘太空采集船,在小行星带释放了数十万计的无人探测机,用于测绘小行星带的所有小行星。
而测绘的结果就是小行星带里,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一共有137万8271颗。
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则有1万3千多颗。
直径超过100公里则只有38颗。
最大的乃是谷神星,直径940公里。
这战星本来就分为几个层次的。
微型战星,是可以利用直径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来改造。
毕竟在大型战舰的直径都可能达到上千米的时候,如果拿直径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来改造为战星的话,这战星就没有改造意义了。
小型战星则是利用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小行星来改造。
中型战星则是利用直径超过1000公里的卫星来改造,譬如蓝星旁边的月卫就很适合。
而大型战星就只能利用岩质行星来改造了,譬如火星,金星,蓝星。
至于更强大的中子战星,就只能用中子星来改造,但赵小侯手里的技术无疑没办法达到这个条件,所以暂时不用讨论。
并且改造战星的技术,赵小侯也才搞明白几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也就只能选择微型战星,先来练练手了。
毕竟像这样从未有的大型星际建设工程,就算是1,2,3号智能AI也是没有经验的。
大夏也是没有经验的。
就只能从无到有的熟悉。
还好,赵小侯将战星制造技术补全了,并且拥有诸多强大的基础科技,否则的话,以大夏本身的科技实力,就算是想要将微型战星改造出来,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别的不说,光是改造微型战星所需要的海量钢铁,就能够将以前的大夏给抽干。
没法,一颗最小号的微型战星,就需要以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作为基础,然后在其上覆盖一层厚达三百米的钢铁,然后将其内部挖空一部分,作为战星的指挥空间,后勤空间。
之后还得在战星上建造海量的各种武器。
简单来说,光是那一层覆盖整个战星的钢铁护甲,就需要7.4亿吨钢铁!
这几乎占据大夏之前钢铁年产量的7成以上了。
更何况那海量的武器,需要的钢铁也是极多的。
至于体型更大的中型,大型战星,所需要的钢铁等等物质,更是恐怖。
像蓝星这样的行星,如果想要改造为大型战星的话,赵小侯估计以前的大夏挖矿一千年,都未必能够筹够那么多的物质。
但在赵小侯将一些科技强行拉上去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就战星外面那层钢铁护甲,就可以利用光凝固物质来制造了。
赵小侯在2号智能AI送上的小行星带测绘报告上研究了一番之后,选择了2颗直径刚刚10公里的小行星作为战星制造项目第一阶段的改造目标。
这2颗小行星之前在蓝星文明里是没有名字,没有编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