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把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叫来!”李世民沉声吩咐道。
侍卫领命而去,不多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便来到了太极宫。
“陛下有何吩咐?”房玄龄拱手问道。
李世民挥了挥手,示意二人坐下,待二人落座后,他才缓缓开口道:“朕心中有些不安,想听听两位爱卿的意见。”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疑惑。
“陛下可是担心此次对大炎的作战?”房玄龄试探着问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沉声道:“此次对大炎用兵,非同小可,朕不得不谨慎。”
房玄龄捋了捋胡须,笑道:“陛下多虑了。此次朝廷与士族门阀再次联手,定能旗开得胜,大炎不足为惧。”
“哦?”李世民挑了挑眉,问道,“爱卿为何如此肯定?”
房玄龄微微一笑,解释道:“陛下,此次士族门阀与朝廷联手,可谓是精诚团结,一心对外。
想那武德初年,士族门阀和朝廷便也如此,最终一举推翻隋朝,建立大唐。如今,士族门阀与朝廷再次联手,实力比之武德初年更胜一筹,而大炎的实力却远不如当年的隋朝。如此强弱对比,大炎岂能抵挡我大唐的兵锋?”
“陛下,”长孙无忌也开口道,“房相所言极是。臣也认为,此次朝廷与士族门阀联手,定能马到功成。
当年,我大唐与士族门阀联手推翻隋朝,如今再次联手,大炎又岂能与隋朝相提并论?臣以为,大炎绝非我大唐和士族门阀的对手。”
李世民听了两人的话,缓缓点了点头。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思绪飘飞,回到了武德初年,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
当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大乱,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李渊也趁势起兵,建立大唐。
然而,大唐初建,根基不稳,实力远不如隋朝。
为了对抗隋朝,李渊不得不与士族门阀联手。
在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大唐最终推翻了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
如今,历史仿佛重演。大唐再次与士族门阀联手,目标则是大炎。
“前朝隋室何其强大,最终还不是被我大唐推翻?”李世民喃喃自语道,“如今,大炎的实力远不如当年的隋朝,又有何惧哉?”
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沉声道:“两位爱卿所言甚是,朕心中的担忧尽去。此次对大炎用兵,定能旗开得胜!”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陛下圣明!”两人齐声道。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大炎……”李世民握紧了拳头,“朕一定会让你付出代价!”
他转过身,看着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沉声道:“两位爱卿,此次对大炎用兵,关系重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臣等明白!”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齐声应道。
“好!”李世民点了点头,沉声道,“朕相信,只要我大唐君臣同心同德,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他顿了顿,又道:“两位爱卿,你们下去准备吧,明日一早,大军便开拔!”
“臣等告退!”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再次拱手行礼,然后转身离去。
两人走出太极宫,长孙无忌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房玄龄,低声道:“房相,你觉得陛下真的对大炎没有一丝担忧吗?”
房玄龄捋了捋胡须,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道:“陛下心中所想,又岂是我等能够揣测的?”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两人并肩离去。
夜色渐深,太极宫中灯火通明。
李世民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目光深邃。
“若是……”他喃喃自语道,“若是士族门阀能与朝廷同心同德……”
他突然停了下来,目光落在手中的奏折上,
烛火摇曳,将李世民的身影拉得斜长,投射在冰冷的金砖之上。
他紧紧攥着手中的奏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要将那薄薄的纸张捏碎。
奏折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如同蚂蚁般爬满,每一个字都似乎在嘲笑着他的天真。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穿透那雕梁画栋,望向无尽的夜空,口中喃喃自语:“若是……若是士族门阀能与朝廷同心同德,这天下,又何愁不能海晏河清,长治久安?”
然而,这美好的愿景,却如同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李世民深知,士族门阀与朝廷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
士族门阀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他们岂会甘心屈居于皇权之下?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长叹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显得格外沉重。
胸中仿佛压着一块巨石,沉闷得让他喘不过气来。
那叹息声中,饱含着无奈、忧虑,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疲惫。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只觉得一阵阵眩晕袭来。
“陛下……”一声轻唤,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