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的春末,隆中依旧被晨雾裹得严实。黄月英蹲在工坊里,手里的凿子\"咔嗒\"一声,在木牛的关节处刻下最后一道纹路。远处传来马蹄声,惊飞了树梢的白鹭,她起身拍了拍衣襟上的木屑,看着诸葛亮骑着那匹枣红马从山道上拐过来。
\"又在摆弄你的宝贝?\"诸葛亮翻身下马,玄色长袍沾满尘土。他望着满地的齿轮和半成品机关,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每次看到妻子专注捣鼓这些玩意儿,总觉得比看《孙子兵法》还要入迷。
黄月英没搭话,弯腰捧起新做的木牛。这木牛比寻常耕牛小一圈,牛尾处藏着精巧的机关,轻轻一按,四条木腿便\"哒哒\"地走起来,嘴里还能发出\"哞哞\"的声响。\"试试这个。\"她把木牛塞进诸葛亮怀里,\"路上驮干粮用。\"
诸葛亮的手顿了顿。这话像是寻常叮嘱,可他知道,黄月英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这些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接连三次来隆中拜访,邀请他出山相助。昨夜他辗转难眠,刚想开口说这事,就被黄月英用被子蒙住了头:\"先睡,天大的事明日再说。\"
工坊里突然安静下来,只有木牛走动的声响。诸葛亮放下木牛,伸手握住黄月英的手。她的掌心粗糙,虎口处结着薄茧,是常年握凿子留下的痕迹。\"月英,玄德公志在兴复汉室......\"
\"所以你要去?\"黄月英猛地抽回手,转身去收拾散落的图纸,\"当年你说要陪我在隆中做一辈子机关,看一辈子星星,都是骗人的?\"她的声音发颤,发间的野菊随着动作轻轻摇晃。
诸葛亮心头一紧,上前从背后环住她。黄月英挣扎了两下,便靠在他怀里不动了。\"还记得我们成亲那晚吗?\"他在她耳边低语,\"我说过,这天下要定,可怀里的人,更是一生都不能负。\"
黄月英的眼泪砸在他手背上:\"可你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她转过身,眼眶通红,\"曹军势大,东吴又虎视眈眈,你以为兴复汉室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话戳中了诸葛亮的心事。这些日子与刘备彻夜长谈,他何尝不知前路艰险?但隆中之外,百姓流离失所,汉室衰微,身为汉室子民,他怎能袖手旁观?\"月英,我答应你。\"他捧起她的脸,\"等天下太平,我一定回来,和你一起改良连弩,给孩子们讲木牛流马的故事。\"
黄月英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诸葛亮,你说话可要算数。\"她转身从箱子里翻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草药和一卷图纸,\"这是我新改良的诸葛连弩,射程比之前远了三成。路上要是缺粮草,就按图纸造木牛......\"
第二天清晨,隆中下起了细雨。刘备三人骑着马在山下等候,远远看见诸葛亮背着个大包裹从山道上走来。包裹鼓鼓囊囊的,不知装了什么。关羽摸着长须笑道:\"孔明先生这是把隆中都搬走了?\"
诸葛亮回头望了眼被雨雾笼罩的草庐,工坊的烟囱正冒着青烟。他知道,黄月英一定躲在窗边偷看。\"走吧。\"他翻身上马,枣红马嘶鸣一声,踏着泥泞的小路疾驰而去。
此后的日子,诸葛亮在军营里总能收到黄月英的信。有时是几句家常,有时是新琢磨出的机关术。信里还会夹着晒干的野菊花,带着隆中特有的香气。他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地图和图纸,给黄月英回信,讲些军营里的趣事,还有对未来的期许。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站在周瑜的营帐外,望着江面的战船,突然想起黄月英说过的话:\"曹军不善水战,若用火攻......\"他心头一动,连夜给黄月英写信,询问如何改良火攻的器具。
回信来得很快。黄月英在信里画了个古怪的木架,说可以架在战船上,方便投掷火把。诸葛亮依样打造,果然在赤壁之战中大显神威。当熊熊大火映红江面时,他望着南方,仿佛看见黄月英在隆中拍手大笑的模样。
岁月流转,诸葛亮南征北战,从成都到祁山,从平定南蛮到六出祁山。每次出征前,他都会收到黄月英寄来的新药方和改良后的机关图纸;每次打了胜仗,他也会派人给黄月英送去当地的特产和一封长长的信。
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临行前,他收到黄月英的信,信里只写了一句话:\"保重身体,我在隆中,等你回家。\"他把信贴身收好,望着北方的天空,想起了新婚之夜的誓言。
可惜,命运弄人。建兴十二年,五丈原的秋夜格外寒冷。诸葛亮躺在病榻上,看着姜维捧着黄月英新寄来的药,泪水模糊了视线。他颤抖着写下最后一封信,还没写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黄月英收到信时,隆中正在下暴雨。信纸上墨迹晕染,只隐约能看清几个字:\"月英......勿念......\"她握着信,跌坐在工坊里,看着那些未完成的木牛流马,终于放声大哭。
后来,人们说在隆中的雨夜,还能听见工坊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还有一男一女的谈笑声。有人说那是诸葛亮和黄月英的魂魄,还在继续着他们未完成的机关梦。而那些关于木牛流马的传说,也随着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成了乱世里最温柔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