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的南京城总是雾蒙蒙的,古籍修复师林夏盯着显微镜下的敦煌残卷,眼睛发酸。这是段关于蜀汉的记载,残破的麻纸上,\"汉丞相亮\"几个字让她心头一动。三年前,她在导师的推荐下接手这批残卷修复工作,却没想到会和一本一千多年前的史书结下不解之缘。
\"小林,又在看那卷东西?\"隔壁办公室的老周探出头来,\"你最近都快成《汉晋春秋》专家了。\"
林夏摘下护目镜,揉了揉眼睛:\"老周,你说怪不怪?这段残卷里提到的诸葛亮南征路线,居然和《汉晋春秋》里写的一模一样。按说这只是本野史......\"
老周笑了:\"说起这书,我们家老爷子倒是知道不少。他以前在襄阳当过中学老师,总说习凿齿写这本书可不光是记历史。\"
这句话像根刺扎进林夏心里。她想起书架上那本翻烂的《汉晋春秋》,还有夹在书页里的王夫之批注复印件——\"凿齿之书,非史也,志也\"。这些天,她总忍不住琢磨:一个东晋文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给蜀汉正名?
周末,林夏鬼使神差地买了去襄阳的车票。古城墙在雨中泛着青灰色,她按着老周给的地址,找到了周老爷子的家。八十多岁的周明远戴着圆框眼镜,听她说明来意后,从樟木箱底翻出个油纸包。
\"这是我父亲留下的笔记。\"老人小心翼翼展开泛黄的宣纸,\"他当年研究习凿齿,说这人写书那会儿,东晋朝廷正被北方政权压得喘不过气。把蜀汉捧成正统,其实是给大伙儿打气呢。\"
林夏凑近细看,笔记上用小楷写着:\"东晋偏安江南,习凿齿以蜀汉喻之,借刘备'帝室之胄'的名分,暗合司马氏皇族正统地位......\"她突然想起朱熹说的\"读史当观其气象\",原来这书里的凛然正气,竟是东晋士大夫的精神呐喊。
在襄阳的日子里,林夏走访了当地的文史馆。馆长从保险柜里取出件宝贝——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复制品。其中一枚竹简上的文字,竟和《汉晋春秋》里记载的东吴与蜀汉往来书信高度吻合。
\"以前总觉得野史不可信,\"馆长感慨道,\"可这些年出土的文物,反倒成了《汉晋春秋》的旁证。章学诚说得对,野史未必尽妄,正史未必皆真啊。\"
回到南京后,林夏像着了魔似的研究《汉晋春秋》。她发现习凿齿的笔法和孔子\"春秋笔法\"一脉相承,表面写历史,实则是场道德宣言。书里把刘备塑造成完美化身,何尝不是在对抗\"成王败寇\"的世俗史观?
一天深夜,林夏在办公室加班。台灯下,她翻开新到的学术期刊,一篇论文让她心跳加速。考古队在四川出土了一批蜀汉时期的简牍,其中记载的诸葛亮治军条例,和《汉晋春秋》里的描述几乎分毫不差。
\"这不是野史,\"她对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喃喃自语,\"这是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起。是老周发来的消息:\"小林,你快来看!\"
林夏赶到老周家时,电视里正在播放新闻。画面里,考古学家举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见\"汉丞相亮\"字样。专家激动地说:\"这块石碑的发现,将为研究蜀汉历史提供重要线索......\"
老周指着电视:\"你看,这出土的地方就在襄阳附近。我爸笔记里还提过,习凿齿当年为了写书,走访了不少当地老人。说不定这些传说,真有几分根据。\"
林夏的思绪飘回襄阳的那个雨天。周老爷子曾说,习凿齿写完《汉晋春秋》后,常在襄阳的古渡口徘徊。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他笔下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字,在历史长河里绵延不绝。
随着研究深入,林夏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现代学者对《汉晋春秋》的评价,竟和历史上惊人相似。有人斥其离经叛道,也有人为其正名。这让她想起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的话,历史书写从来都是权力与真实的博弈场。
为了寻找更多线索,林夏申请去敦煌实地考察。在莫高窟的洞窟里,她抚摸着斑驳的壁画,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时光。当她在藏经洞旧址附近发现一片残片时,手几乎颤抖起来——上面的字迹,和她修复的那卷文书如出一辙。
\"原来你一直在等我。\"林夏轻声说。这片残片上的文字,记载着蜀汉与西域的往来,这在任何正史里都未曾提及。
回到南京后,林夏决定写本书。不是学术专着,而是想把这段奇妙的发现之旅讲给更多人听。她给书取名《月光宝盒里的历史》,因为每次翻开《汉晋春秋》,都像是打开一方盛满历史可能性的神秘容器。
书出版那天,林夏带着样书去了襄阳。周老爷子已经卧床不起,但看到书的瞬间,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好,好啊......习凿齿要是知道,一千年后还有人懂他的苦心,该多高兴。\"
站在襄阳古城墙上,林夏望着奔流的汉水。夕阳把江面染成金色,恍惚间,她仿佛看见习凿齿正立在船头,羽扇轻摇。那个在历史夹缝中书写的文人,或许从未想过,他的\"野史\"会成为照亮历史幽暗处的星火。
如今,《汉晋春秋》的研究成了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不断印证着书中的记载。正史与野史的界限,在考古发现和学术探讨中愈发模糊。而林夏依然在古籍修复室里,日复一日地修补着历史的碎片。
\"你说,\"某天午休时,老周突然问她,\"如果习凿齿活在今天,会怎么看待这些?\"
林夏想了想,笑着说:\"我猜他会说,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决书。那些被误解的文字,终会在求真者的目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夜幕降临,林夏收拾好工作台。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汉晋春秋》的封面上,那些曾被视作离经叛道的文字,此刻正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多重可能。而这,或许就是习凿齿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对真相永不停歇的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