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星看向娘,有些不解:“娘,你还要什么,等我中午回来的时候给你带回来。”
不是都交代好了,难道她遗漏了什么?
苏毓问道:“你们现在卤味卖的怎么样?”
李知星放了心:“好得很,供不应求,每天我们都能早早的关门回来。”
就是最近,他们买的下水比较少,自然卖的也少,回来的就早。
周书行看苏毓看向的是他们装卤味的家当,有些苦笑:“我们每天都能卖完,只是最近,卖我们下水的猪肉摊涨价不止涨了一倍,我们要是买的多了挣不了多少。”
刚开始买卖大家都满意,后来,他要的量多了,那些人也知道了他卖的跟红烧肉一个价,还卖的特别好,都开始要涨价,最近这几天还越涨越厉害。
他问过别人,卖别人还是普通的价格,就到了他们这里涨价。
但是他们买卖都干起来了,又不能停。
现在的价格他们还有的赚,就怕猪肉摊还会给他们涨价,再涨几次怕是会亏钱。
苏毓叹了口气:“你给你家兄弟打电话,就说让他们帮忙买下水,别让他们跟别人说你们的关系,等他们来了以后,你们一起商量下水买卖。”
才夸了他聪明,转眼间又是不知道变通的孩子。
周书行眼睛亮了,娘的办法好,那些人只卖他贵,卖别人便宜,他让别人买不就行了?
苏毓让他们先去弄铺子,卖完了就早点回来。
卤味其实也就是个新鲜,开始卖的多,再美味的东西,时间长了也会腻,下水又不是什么金贵东西,慢慢的卖的就少了。
周书行两口子慢慢减量买也是对的,只要诚信为本,不卖不好的东西就行。
下午两口子早早就回来了。
苏毓把一张纸给他们:“这是我把柴火和炖料的价格整理了一下,计算出来的价格,你可以做参考,当然了,农村里面柴火不要钱,你可以让你的兄弟们把柴火拿过来抵一部分钱。”
在农村里,一分钱都是钱,能省下就省下来。
周书行有些难为:“娘,我不想挣我哥哥弟弟们的钱。”
挣兄弟们的钱,说出去不好听,给他个本钱就行。
苏毓解释:“生意是你做的,你做主就行,但是我要提醒你,亲人们之间做生意,最好算的清清楚楚,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免得以后说不清楚。”
亲人们因为钱闹翻的还少吗?不要挑战人性。
又不是她亲生的,她只能提醒,要是干预的多了,她还怕遭埋怨呢!
周书行知道苏毓是为了他好,和媳妇一起商量,算计一下怎么做。
最后两人还是按照苏毓说的做了,在他们心里,他们还年轻,难免经验不足,老人见多识广,听她的没错。
周家几兄弟来了以后谈的倒是开心,兄弟几个人按照周书行说的,给加工费,还从村子里带柴火来,把柴火这项费用免了。
而且,周大哥跟肉联厂的人相熟,承诺会把下水都揽过来,价格绝对公平。
那些猪肉摊的人大多数也是从肉联厂拿的肉,他们直接从源头解决问题,在苏毓的提醒下,还准备签合同,谁也别反悔。
他们几个人商量好了地方,县城这么大,每个人占据一个方向,总能有自己的生意。
这边的事情圆满解决。
只是没几天,李家三兄弟的媳妇都找上来了,判决下来了,她们接受不了这个结果,指责苏毓做事毒辣,还把李知星的铺子砸了。
苏毓让李知星直接报警,法治社会,还治不了他们了?
农村法律意识淡薄,意识不到这是寻衅滋事,但是法律会给他们上深刻的一课。
果然,他们三家赔了钱,还被警察局扣押了几天,接受思想教育,还是李知星不计较才有的结果。
三家接受教育之后,刚到村口,就被人告知,李老大家和李老二家里的房子,毫无预兆的就倒了。
摔的粉碎的那种,奇怪的是,这么厉害的动荡,旁边的邻居硬是一点事情都没有。
大家都说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三兄弟的恶行,他们遭报应了。
本来还有对苏毓不认可,也认为她做事绝的人,瞬间闭嘴了,老天爷都惩罚的,他们怕反对老天爷,接下来受到惩罚的会是他们。
再加上村长宣布了,村子里以后会做罐头,做得好,会引进机器,这些都是苏毓提供的技术,对苏毓都有了感激之心,对李家三兄弟更加不待见了。
在城里的苏毓也是十分自在,因为李家几个儿媳那么一闹,她趁机宣传儿子的事迹,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地位,众人对她十分同情。
而且对周书行夫妻赡养老人的行为十分欣赏,觉得人品好的人打交道也放心,生意也红火起来。
闺女女婿对她发自真心的好,外孙们也听她的话,虽然她在没人的时候,没少收拾那俩小子。
至于李家的人,因为家里都塌了,只能重新盖房,李家三兄弟都进了局子,家里的顶梁柱不在,孩子们有些没了定海神针的无助。
村子里知道他们家的事情,都不想搭理,苏毓的孙子们虽然结了婚有了孩子,面对盖房子也犯了难。
村子里盖房大家都会搭把手,只要管顿饭就行了,但是李老大三兄弟弄得这事,大家都不想理会,没人搭手。
自己干活得干到地老天荒,只能请外村的人,只是家里的房子塌了,他们巴拉了好几天,里面的钱硬是一分都没有扒拉出来,想找人盖房子都没有本钱。
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直不起腰。
最后,苏毓的几个孙子选择了跟自己的亲爹一样,直接分家,自己经营起了自己的小家,也不管亲娘,即便亲娘哭天喊地也不理会。
村子里的人也没管他们,都觉得他们活该。
李家三兄弟出来以后,面对儿子的态度十分心寒,想跟儿子理论。
只是年龄在这里,他们还在壮年,能挣得一口饭吃,要是跟儿子闹翻了,再过二十年老了,走不动了,儿子肯定不会再管他们,就真的是收尸都找不到人。
因此也不敢跟儿子们闹得太僵。
这个时候想起了爹娘曾经也是这么抚养他们,他们也是这么对待亲娘的,有时候难免会后悔。
更多的是想后半辈子该怎么过。
村子里人的指指点点,孩子们的不孝,让他们郁郁寡欢,时间久了,看谁都阴沉沉的,别人更加不敢靠近了。
没想到,反而走在了苏毓的前面。
而这辈子的苏毓也算是享受了天伦之乐,到死都是在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