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菊将手中的信放在蜡烛上,叹息一声,果然,李时煜的心够狠。
王五娘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是小菊没有想到的,小菊以为,至少李二郎对孩子还能有些真心,不想现如今的他,连孩子都能舍弃。
现如今,她有些庆幸,自己“死”得够早,不然,即使是加上孩子,也很难在李二郎心中留下印记。
“娘子,夫人让你走一趟金陵。”来送信的婆子道。
小菊抬眼看向她,问道:“夫人可说了缘由?”
婆子回道:“夫人言,董家女产子,各大世家蠢蠢欲动,丞相守不住这天下了。夫人请你去京城,希望你能将冯丞相带出京城。”
小菊迟疑道:“夫人对我的期望过高了,这样的角力场,我一个后宅妇人,只怕是掺和不进去。”
“夫人道,她会将自己在金陵那边所有的人手,包括一百死士,都交由娘子指挥,不计一切代价,将冯丞相带离京城,冯丞相不仅稳定朝堂,包括蛮族那边,也托庇冯丞相的谋算,才能保边疆安稳。”提及冯守道,婆子语气中带着几分钦佩,她即使只是一个奴婢,也不希望冯守道这样的治世能臣,死于世家的野心争权之中。
小菊对婆子道:“能跟我说说,这位冯丞相吗?”以往在后宅中,小菊也曾听李二郎提及冯守道,但只听了这个名,并不曾对其有多少了解。
婆子就将自己所知,尽数告知了小菊。
冯守道本是寒门子弟,被先皇看重,力排众议将其作为托孤重臣,又拜其为太傅,教导幼帝。
冯守道没有辜负先皇所托,对内平衡朝堂与世家,教养幼帝,虽是专权的丞相,却并不专政。
对外,联络边疆将领,趁着蛮族先王病重,分列蛮族三位王子,引发蛮族内乱。幽州一战,就是因为冯丞相的人,及时传递来消息,才让幽州将士住了战机,将蛮族打退,至少三五年,蛮族不敢大举来犯。
现如今,天下将乱,杨夫人让小菊入金陵,不惜一切代价带走冯守道,就是因为杨夫人明白,如果有谁能在中原内乱的时候,稳住边疆,不叫蛮族趁机入侵中原,那就只有冯守道一人。
蛮族对中原这块肥肉,一直虎视眈眈,定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所以,冯守道不能死。
小菊得知了冯守道对中原百姓的重要性后,也明白,金陵一行,她不得不去。
婆子将一块玉牌递到小菊手中:“这是夫人的令牌,死士,认令不认人,请娘子妥善管理此物。”
小菊接过令牌,对婆子道:“请你回禀夫人,人在令在。”
婆子悄无声息的来,悄无声息的离开。
小菊所住的地方,是并州城的一个一进民居,大隐隐于市。
婆子的打扮,更是与平民百姓无异,半点不引人注意。
过了一日,小菊乔装打扮一番,以寡妇投亲的身份,化名杨瑛,携家仆去金陵投亲,离了并州。
小菊透过马车窗的窗棂回看并州城,也不知,今生还有没有机会回来。
在小菊离开那一日,小梅迎来了生产。
“娘子,呼气,吸气,攒着力气……胎位不正!”
“快,参汤!”
“按住娘子,挪动胎位~”
……
李二郎在门外焦急的踱步,跟着候在外边的王五娘,面色黑沉如水,更别其余妾室了。
吴七娘带着几分担忧看向紧闭的产房,心里期盼着里面的人平安生产。
“生了!恭喜郎君、大娘子,林娘子诞下千金!”产婆满脸喜色,抱着孩子出来。听见生的是个姐儿,候着的几个娘子,都松了一口气,包括吴七娘。
还好,只是个姐儿。
“好好好!”李二郎看着孩子,高兴道:“府里上下,赏一个月的月例,石榴院伺候的,赏三个月的月例!”
“老夫人到。”院外传来唱贺声,是杨夫人带着人来了。
李二郎忙带着人去迎:“儿子给母亲请安。”
王五娘也福了福身:“儿媳给母亲请安。”
“妾给老夫人夫人请安。”后边的妾室跟着请安。
“起吧。梅瑛怎么样了?”杨夫人问道。
李二郎迟疑,不知该怎么答,刚才光顾着高兴了,忘记询问小梅的情况了。
抱着孩子的产婆机灵的回道:“林娘子一时有些脱力,并无大碍。”
杨夫人这才放心,对产婆道:“将孩子抱来我看看。”
产婆上前,杨夫人掀开襁褓的一角,刚出生的孩子,皱皱巴巴的不大好看。
杨夫人却越瞧越喜欢,问李二郎:“可给姐儿想好了名字?”
李二郎道:“儿子早已想好,就叫大姐儿学名女华,小名念儿。。”
杨夫人听罢,就道:“原是帝女仙灵化,仙葩灵韵曰女华,是个好名字。”
“确实。”王五娘附和了一句。
王五娘双拳紧握,攥紧自己的裙摆,努力让自己不失态。
自己没了孩子,也不能再生育,不能再失去夫君了。
即使知晓大姐儿这名儿,是郎君记挂着已经死了的菊瑛取的,小名“念儿”更是表明郎君对于那个贱人的思念,她心中恨极了。
但王五娘不敢如往常一样发脾气,怕惹郎君生气,她努力维持着正房娘子的体面,心里滴着血,嘴上却只能附和了一句好。
女华者,菊也,亦谓之帝女花。就是不知道。
帝女花呀,这个名字有几分思念呢?
不过,这个名字,小梅应该会喜欢,杨夫人如是想。
杨夫人看过孩子,就叫众人散了,只留了李二郎夫妻,去产房看望小梅。
——第二卷 终
第三卷:楔子
天启十七年秋,天启帝董夫人生子,立为皇后。
天启十七年初冬,丞相冯守道以权谋私,侵占粮田,纵奴伤人,嚣张跋扈,把控朝政,打入昭狱。
天启十八年春,逆贼劫天牢,罪臣冯守道失踪。天启帝次月病故,停灵八十一日;新帝灵帝登基,年号奉天,灵帝年幼,太后董氏垂帘听政,拜上大夫董文卓为丞相,董氏权倾朝野,为贺灵帝登基,掌丞相令太后懿旨,宣各州州牧、司马、刺史、边疆将帅入京朝贺。
奉天元年,并州司马温氏勾结蛮族,叛乱,满门抄斩。天子大赦外嫁女,免于死罪,由夫家出银赎罪。
奉天二年,京兆崔氏发檄文,清君侧,讨伐董氏。
【今朝堂动乱,小人当道,董氏女把持幼帝,蛊惑陛下宠幸奸佞,动摇国本,吾等乃开国之臣,以匡扶社稷为志,今发檄文,广邀天下忠君爱国之志士,以结联盟,除董贼,安天下!】
一纸檄文,揭开乱世的序章……
————
这一卷,暂时落幕,双花并蒂,贵贱两别离。
下一卷,女帝惊华。
小梅与小菊姐妹,分别四十余载再会。看我明日给你们变个魔法,因果不出,时间为皇,看我时间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