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文敬太子庙乐章之五
亚献终献
醴齐泛尊彝,轩县动干戚。
入室僾如在,升阶虔所历。
奋疾合威容,定利舒皦绎。
方崇庙貌礼,永被君恩锡。
以下是这首诗中一些生僻字的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 醴(li)
? 齐(zi,此处“齐”通“粢”,指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
? 僾(ài)
注释
? 醴齐:古代祭祀用的一种甜酒。
? 泛尊彝:泛,满溢;尊彝,古代盛酒的礼器,这里指装满酒的尊彝。
? 轩县:即“轩悬”,古代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称为轩县。
? 干戚:干,盾牌;戚,大斧,都是古代兵器,这里指舞蹈时所持的道具。
? 僾如:仿佛,好像。
? 奋疾:快速有力。
? 威容:威严的容貌和仪态。
? 定利:疑为“定佾”,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
? 皦绎:形容音节分明、延续不断。
? 庙貌:宗庙的容貌,指宗庙的祭祀仪式。
? 锡:通“赐”,赐予。
译文
甜酒盛满了尊彝,轩悬之乐奏响,人们手持干戚起舞。进入宗庙仿佛祖先就在眼前,登上台阶心中充满虔诚。舞蹈动作快速有力,展现出威严的仪态,乐舞的行列整齐,音节分明而延续不断。正崇尚着宗庙祭祀的礼仪,永远蒙受着君主的恩赐。
在历史的长河中,祭祀活动始终是古人表达对祖先敬意、祈求福祉的重要仪式。崔邠的这首《亚献终献》,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一场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全诗虽仅四联,却通过对祭祀仪式的详尽描绘,深刻地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君恩的感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
一、诗歌内容与结构
(一)第一联:祭祀开场,庄重开篇
“醴齐泛尊彝,轩县动干戚”,诗歌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祭祀前紧张而庄重的准备氛围之中。“醴齐”,那是精心酿造、香醇浓郁的美酒,它们被小心翼翼地倾倒进尊彝这古老而庄重的祭祀酒器里,酒水微微荡漾,仿佛承载着后人对祖先无尽的思念与敬意。而“轩县”,指的是祭祀时悬挂的乐器,它们整齐地排列着,随时准备奏响庄重的乐章;“干戚”,作为祭祀舞蹈中使用的盾牌和斧头,静静地摆放着,仿佛在等待着舞者的握持,以展现出威武的舞姿。这一句,从祭品的准备到祭祀器具的陈列,全方位地展现了祭祀的庄重与丰盛,为整个祭祀仪式拉开了肃穆的序幕。
(二)第二联:心怀敬畏,虔诚前行
“入室僾如在,升阶虔所历”,这一联聚焦于祭祀者的行动与心境。当祭祀者缓缓步入祭祀场所,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僾如在”,那是一种仿佛祖先的灵魂近在咫尺、真实可感的状态,让祭祀者内心充满了敬畏与虔诚。每一步前行,祭祀者都心怀敬意,踏上台阶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缓慢,“升阶虔所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更是祭祀者内心对祖先深深敬意的外在体现,每一级台阶都承载着祭祀者对祖先的追思与敬仰,将祭祀的庄重和严肃氛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第三联:舞乐交融,庄严有序
“奋疾合威容,定利舒皦绎”,镜头切换至祭祀仪式的核心环节——舞蹈与音乐的呈现。“奋疾”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舞者的身姿矫健有力,他们的动作刚劲迅猛,充满了力量感;而“合威容”则强调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完美契合,每一个举手投足都与音乐的韵律相呼应,共同展现出祭祀仪式的庄重与威严。“定利”描述了祭祀仪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都顺畅无阻;“舒皦绎”则将音乐和舞蹈的流畅与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音符如灵动的溪流,舞蹈如优雅的诗篇,二者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凸显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有序,让整个祭祀过程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
(四)第四联:祭祀意义,感恩祈愿
“方崇庙貌礼,永被君恩锡”,诗歌的最后一联,升华了祭祀的主题。“方崇庙貌礼”,再次强调了祭祀祖先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尊崇祖先,遵循祭祀的礼仪规范,是对先辈的敬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的尊重。“永被君恩锡”,则笔锋一转,表达了祭祀者对君主的感恩之情,希望君主的恩泽如同温暖的阳光,长久地庇佑着国家和人民,让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这不仅是祭祀者个人的祈愿,更是整个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艺术特色
(一)描写细致
崔邠在诗中对祭祀仪式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从祭祀前祭品的准备,到祭祀场所的布置;从祭祀者的心理活动,到舞蹈与音乐的呈现,每一个细节都被诗人精准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出来。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装满美酒的尊彝,亲耳听到那奏响的祭祀音乐,亲身感受到祭祀者内心的敬畏之情,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诗歌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
(二)庄重严肃
整首诗的基调庄重严肃,这得益于诗人对词语的精妙运用。“僾如在”让祭祀者对祖先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虔所历”则将祭祀者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威容”一词展现出祭祀仪式的威严;“皦绎”又描绘出音乐舞蹈的和谐与神圣。这些词语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了祭祀时庄严肃穆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深切感受到祭祀仪式的庄重与神圣。
(三)对仗工整
诗中的对仗极为工整,如“醴齐泛尊彝”与“轩县动干戚”,在结构和词性上都严格对仗,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入室僾如在”与“升阶虔所历”同样如此,这种对仗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三、主题与思想内涵
(一)崇敬祖先
对祖先的崇敬贯穿全诗,从祭祀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诗人对先辈的深深敬意。祭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祖先的敬畏与追思,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族传承、尊重传统的文化基因。
(二)感激君恩
诗中明确表达了对君主的感激之情,“永被君恩锡”一句,直白地展现出祭祀者对君恩的珍视与感恩。在古代社会,君主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其恩泽被认为能够庇佑百姓。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主统治的认可和依赖。
(三)祈求国泰民安
在祭祀祖先和感激君恩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殷切祈愿。祭祀作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通过祭祀,能够获得祖先的庇佑和君主的恩泽,从而实现国家的太平、人民的富足,这种对国泰民安的追求,是古代文人的共同心愿,也是诗歌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作背景
崔邠作为唐代诗人,身处那个尊崇礼仪、重视祭祀的时代。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他亲身参与祭祀仪式后的有感而发。在庄严的祭祀现场,目睹着祭祀仪式的每一个环节,感受着现场庄重的氛围,崔邠内心的情感被激发,于是挥笔写下这首《亚献终献》,将自己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君恩的感激之情融入诗中,为后世留下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得以透过诗歌,领略古代祭祀文化的魅力和古人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