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乐章之八
序入破第二奏
颂道华章
虚极仙宗本,希夷象帝先。
百灵朝太上,万法祖重圆。
善贷惟冲德,功成谓自然。
云门达和气,思用合钧天。
生僻字注音
? 希夷(xi yi):指虚寂玄妙,出自《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 朝(cháo):朝拜,此处读第二声。
? 重圆(chong yuán):“重”意为“根本、源头”,读第二声。
? 钧天(jun tiān):指天之中央,读第一声。
注释
1. 虚极:虚静到极点,道家修养境界(出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2. 仙宗:指道教宗派。
3. 希夷:形容道的玄妙无形,代指“道”。
4. 象帝先:指道在“象”(现象)和“帝”(主宰)之前,即道为万物本源(出自《道德经》“象帝之先”)。
5. 百灵:泛指众神。
6. 太上:指“太上老君”(道教对老子的尊称),代指“道”。
7. 万法祖重圆:万物法则以“重圆”为根本。“重圆”或指“太极”“道”的圆融本质。
8. 善贷惟冲德:“善贷”指道施恩万物(出自《道德经》“夫唯善贷且成”);“冲德”即“虚德”,指道的谦冲之德。
9. 云门:传说中黄帝的乐舞,代指大道和谐之音。
10. 钧天:神话中天帝居住的中央之天,代指天道。
译文
虚静至极是仙宗的本原,玄妙无形的道在万象天帝之前。
众神朝拜于太上之道,万种法则以圆融本原为宗祖。
唯有道以谦冲之德施恩万物,功业成就皆顺应自然。
奏起云门之乐通达天地和气,思想作用合于天道的运行。
解析:此诗延续道教主题,以“虚极”“希夷”强调道的本原性,用“百灵朝太上”象征道的至高权威,通过“自然”“和气”等词凸显道家顺应天道、和谐共生的思想。
这首诗以道教文化为脉络,从对道的深邃探寻,到对神灵体系的尊崇,再到对道德观念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了道教的思想精髓,字里行间弥漫着对道的敬畏,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以及对天人合一这一至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下面,让我们对诗歌进行逐联赏析。
首联:虚极仙宗本,希夷象帝先
“虚极仙宗本”,“虚极”源自《道德经》的 “致虚极,守静笃”,描绘出一种极致空灵、宁静的超凡境界。在道教的修行体系中,这种境界被视为根基所在,要求修行者摒弃内心的杂念与欲望,让心灵达到虚空纯净的状态,从而体悟道的真谛。此句明确指出,虚极境界是道教仙宗的核心与根本,凸显了内心虚空在道教修行中的关键地位。“希夷象帝先”,“希夷”同样出自《道德经》,用来形容道的微妙难测,它无形无象,超越了人类的感知范畴。“象帝先”进一步强调,道在 “象帝”(一种象征至高无上的存在)之前就已然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先于一切具象和神灵。这不仅突出了道的先验性和超越性,更体现了道教对宇宙根源的深刻思考,为全诗奠定了对道的尊崇以及对道教根本理念阐述的庄重基调。
颔联:百灵朝太上,万法祖重圆
“百灵朝太上”,“百灵”泛指众多的神灵,它们形态各异、神通广大,而“朝”字生动地描绘出这些神灵纷纷向“太上”(通常指太上老君,作为道教尊神,被视为道的化身)朝拜的壮观场景。这一场景充分展现出道教神灵体系中太上老君的至高无上地位,反映了道教以尊神为核心的信仰架构,体现了信徒对尊神的虔诚敬仰。“万法祖重圆”,“万法”涵盖了世间一切法则与规律,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定律,还是社会人文的规范,都在其范畴之内。“祖”表示根源,“重圆”可理解为圆满的道或完整的宇宙法则。此句深刻表达了世间万法皆以道为根源,道如同一个圆满的整体,统摄着宇宙万物的运行,进一步巩固了道在道教教义中的核心地位和统摄作用,揭示了道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颈联:善贷惟冲德,功成谓自然
“善贷惟冲德”,“善贷”源于《道德经》的“夫唯道,善贷且成”,意思是道善于辅助万物生长,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冲德”强调道所具有的冲虚、淡泊之德,它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默默推动着万物的发展。此句表明道以其冲虚无私之德,毫无保留地辅助万物成长,体现出道教所倡导的无私奉献、顺应自然的高尚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效仿道的品德,做到淡泊名利、乐于助人。“功成谓自然”,着重强调道成就万物的功绩,并非通过刻意的作为,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突出了道教“自然无为”的核心思想,即道虽然创造和成就了一切,但从不居功自傲,万物的生长、发展都遵循着自然规律,无需外力的强行干预。这一思想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避免过度的人为破坏。
尾联:云门达和气,思用合钧天
“云门达和气”,“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乐舞,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在这里,“云门”可理解为通过美妙的音乐(或泛指道教的仪式活动)来传达和谐之气。道教追求的和谐,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这些仪式活动,人们希望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促进万物的平衡发展。“思用合钧天”,“思用”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钧天”原指天之中央,后可指代整个宇宙。此句表达了希望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与宇宙的规律相契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道教修行的高层次追求,体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即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应顺应宇宙规律,将自身融入到宇宙的和谐秩序之中,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升华。
整首诗围绕道教的核心教义、神灵崇拜、道德观念以及追求的理想境界,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全方位地阐述了道教的思想体系。通过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表达了对道的敬畏之心、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