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府,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让国府在盟国露了一回脸,这场胜利是世界各地盟国战场一片溃败之中不多的亮点,英国人、美国人在尝到日军的苦头后,暂时不能高高在上对国府军队指指点点了。
根据中、英、美三国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于1941年12月26日正式组建建了中国赴缅远征军,初期兵力:由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共9个师约10万精锐部队。
远征军建立之后,英国并没有立即批准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一方面中国曾是缅甸的宗主国,英国政府对于中国军队进入心存疑虑。而且缅甸与中国的边界还未完全划定。
另一方面是英国在缅甸的兵力不少,他们还指望这些部队能打一个翻身仗。于是英国要求远征军停在云南待命,需要远征军时,远征军随时可以出击。
要说英国这个搅屎棍也真不是什么好鸟,在抗战期间,利用中国抗战的艰难,不断在中缅边界、中印边界蚕食中国领土,并想迫使国府承认事实。
等到日军动手侵入缅甸,英缅军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节节失利,眼看着就要全军覆灭,为了救援驻缅英军,英国手段尽出,言辞凿凿承诺同中国共同守卫缅甸,保卫滇缅公路,并且为中国远征军提供空中支援。
美国也承诺为中国提供100架“霍克”战斗机,但承诺没有到位,飞机去了北非战场,战斗打响后英国承诺投入缅甸战场的324架战机,直到战局全面崩溃时也没有见到踪影。
远征军从2月下旬进入缅甸作战到5月份失败回国或撤入印度,只经历了短短3个月,损失了6万精锐。这个结果很大程度都拜英国所赐,当然国军的决择失误也是其中很大的原因。
英国前期为了殖民地利益,不让远征军进入缅甸。后期缅甸英军溃败,英国已决定放弃缅甸,退守印度,还在对盟国隐瞒。英国让远征军仓促出击吸引日军火力,就是以便英军撤离。
远征军在赴缅作战期间得到缅北克钦族(景颇族)、掸邦(傣族)、栗粟族、怒族、钦族、克伦族以及缅甸华人的支持,却遭到了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的敌视。缅甸德钦党在日军的支持下成立了缅甸独立军。他们不断袭击远征军的运输线,并担任日军的向导,协助日军穿越缅北丛林偷袭腊戊、密支那,切断了远征军回国之路,为日军战胜远征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缅族人对中英两国的仇视也都是英国惹的祸,英国人在缅甸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了缅甸人激烈反抗。德钦党这些人就是在1940年被日本人看中,被带到中国的台湾、海南训练。
德钦党的理想是缅甸独立建国,凭借自身实力希望渺茫。他们曾寻求过宗主国中国的支持,但当时中国都自身难保。过程中他们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承诺缅甸独立,于是德钦党就想利用日本人赶走英国人,然后实现独立。而日本则想利用缅甸人作为带路党,赶走英国人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这一条中国唯一的国际援助通道。两者一拍即合,中国远征军协助英国作战自然就成为了昂山独立建国的绊脚石,成为了德钦党的敌人。
从事实上来讲,日本人在东南亚采取支持东南亚各国的建国的策略,无论是真和假,在东南亚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东南亚当地民族在起初都普遍欢迎日军侵入东南亚,至于后面东南亚当地民族反叛日本加入盟国,一方面是见识到了日军的言尔无信。而另一方面日本及日军的日薄西山,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眼看中国赴缅远征军就要成行,6万人即将走向不归路,李振华不能视而不见。他认真回想了一下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的全过程,提笔写下《论远征军赴缅作战》。
首先李振华论述了英国不愿提前让远征军进入缅甸的原因,引出远征军赴缅的时间一定是英军崩溃或即将崩溃之际,在仰光即将失守之际。李振华提醒国府远征军出国作战一定会很仓促,处于崩溃状态的英军决不可信,任何作战计划都不把英军力量算在内,任何作战计划都要要以保证远征军后路为第一要务。
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地压榨近百年,按道理当地百姓普遍会憎恨英军,此次日本攻击东南亚,肯定会有很多当地人配合。所以不要认为日军是客场作战。东南亚森林密布,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日军不可能穿过丛林作战,有当地人的支持什么都可能发生。
站在日军的角度来看,此时马来半岛英军已退守新加坡,新加坡已断绝交通,投降只是时间问题,新加坡投降之日就是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之时,预测时间不会太长。日军首先会占领仰光,仰光一丢,外援物资无法上岸,滇缅公路就会功能性丧失。日军第15军可以分三路进攻,中路从仰光沿同古、曼德勒方向进攻,无意外的话,远征军将在中路,毕竟远征军就是为保护滇缅公路而成立。西路沿伊洛瓦底江经卑缪、仁安羌北上敏建。东路军迂回过棠吉、雷列姆、曼里,攻击腊戊,切断远征军补给线及回国之路,此时日军进可攻、退可守。可三路夹击曼德勒,也可沿滇缅公路北上进入云南腾冲、龙陵。再分兵一路占领密支那、一路攻占惠通桥,打开中国西南大门。另外还有一路军队就是泰军,泰国与日军结盟,要注意泰日联军可能会北上景栋攻击远征军。李振华着重强调了远征军在缅甸除了会遇到第33、55师团,还要注意在新加坡的日军部队北上,…………
日本若按上述布置,远征军很可能被断回国之路。李振华最后写道:远征军若无法回国,切忌穿越原始热带雨林回回,可以撤往印度以待未来。
写完之后,按照惯例李振华发往沂蒙军区,由军区转送延安总部,再由廷安总部审查后转送国府军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