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科罗廖夫和核心团队留下来讨论技术细节。火箭制导系统负责人米申担忧地说:\"老实说,我们的陀螺仪精度仍有问题。最新测试显示,长时间工作后误差会显着累积。\"
科罗廖夫沉思片刻:\"能否增加冗余设计?使用三套独立系统,取平均值?\"
米申摇头:\"这会增加重量和复杂性。我建议简化任务目标,先确保将卫星送入轨道,轨道精度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科罗廖夫无奈地同意了。作为一个务实的工程师,他知道北极熊国的工业基础与星条国相比仍有差距,某些关键部件的精密制造能力尤其不足。但他们有其他优势——坚韧不拔的意志,充足的资源投入,以及不惧失败的决心。
与此同时,北极熊国也在秘密推进另一个与太空竞赛紧密相关的计划——\"暴风雪\"洲际弹道导弹项目。在乌拉尔山脉深处的一个军工综合体内,这个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R-7导弹的设计已经定型,\"项目负责人格鲁什科向军方代表报告,\"这将是世界上第一枚真正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能够从我们的领土直接打击星条国本土。\"
\"生产时间表?\"军方代表追问。
\"第一批五枚导弹将在八个月内完成,一年内可以部署。\"格鲁什科回答,\"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导弹与我们的太空火箭共享大部分技术,两个项目相互促进,可以大幅提高研发效率。\"
军方代表满意地点头:\"很好,加快进度。首座特别关注这个项目,他认为在太空竞赛和战略威慑两个领域,我们都不能落后。\"
……
就这样,在世界的三个角落,三个大国同时在进行着秘密计划。
有趣的是,星条国和北极熊国都认为自己将成为第一个征服太空的国家,却完全不知道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已经悄然走在了前列。
回到龙国的\"东方基地\",李明远正带领团队进行火箭发动机的首次点火测试。
测试台上,YF-1发动机的简洁而有力的轮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倒计时开始!10、9、8...\"控制室内,技术人员紧张地盯着各项参数。
\"...3、2、1,点火!\"
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伴随着耀眼的火焰,YF-1发动机成功点火!巨大的推力让整个测试台剧烈震动,但所有结构都稳如磐石,完美承受住了考验。
控制室内爆发出一阵欢呼,李明远紧绷的面容终于放松下来,露出满意的微笑。
\"推力18.3吨,燃烧室压力稳定,涡轮泵运行正常,所有参数都在预期范围内!\"数据分析员兴奋地报告。
这次测试的成功,标志着\"长空一号\"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
YF-1发动机的成功点火让\"东方基地\"士气大振,但李明远深知,火箭只是太空计划的一部分。要真正掌握太空主动权,还需要一双能够\"看透\"一切的眼睛。
\"下一步,合成孔径雷达。\"李明远在个人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大字,然后合上本子,伸了个懒腰。
凌晨三点,基地大部分人都已经休息,但李明远的\"思维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他站在黑板前,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快速移动,写下一个个复杂的公式和图表。
\"脉冲压缩...\"他自言自语,\"多普勒滤波...相位校正...\"
黑板很快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填满,这些在现代人看来也颇为复杂的雷达原理,在五十年代简直就是天书。李明远停下手,后退几步,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这帮老爷们儿肯定得傻眼。\"他嘴角勾起一抹笑容,\"但现在,睡觉。\"
第二天一早,李明远召集了\"东方基地\"最顶尖的无线电专家和信号处理工程师,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围坐在会议室里,好奇地看着这位年轻的总工程师。
\"各位,今天我要宣布一个新项目——合成孔径雷达。\"李明远开门见山,\"这将是一种革命性的对地观测技术,能够透过云层,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获得高清晰度的地面图像。\"
老教授们面面相觑,表情从困惑到怀疑。终于,无线电组的陈教授忍不住开口:\"李总工,恕我直言,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现有的雷达分辨率受限于天线口径,要达到你说的效果,天线得大得装不进任何飞机。\"
李明远不慌不忙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传统思路确实如此,但如果我们利用飞行平台的移动,合成一个虚拟的大口径天线呢?\"
他快速在黑板上写下一系列公式,解释道:\"通过记录飞行路径上各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再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我们可以合成一个等效口径巨大的天线系统。\"
陈教授皱着眉头走近黑板,仔细研究着那些公式,突然双眼瞪大:\"这...这是利用了多普勒效应和相位差...\"
\"没错!\"李明远继续解释,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通过精确计算飞行路径上每个点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差,我们可以在计算上'合成'一个巨大的天线阵列。\"
几位老教授凑到黑板前,陷入了激烈的讨论。有人摇头,有人惊叹,还有人直接在黑板上修改公式,试图找出漏洞。
\"即使理论上可行,计算量也是天文数字。\"一位专攻信号处理的黄教授指出,\"需要对每个回波点进行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相位校正,我们没有这样的计算能力。\"
李明远神秘一笑:\"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思维中心'一直在秘密研发一种特殊的信号处理设备。\"
会议结束后,李明远把陈教授单独留下,带他去了\"思维中心\"。
当陈教授看到那台半成品计算机时,下巴几乎掉到了地上:\"这...这是什么东西?\"
\"未来的计算力量。\"李明远简单解释道,\"它能在几小时内完成传统方法需要几个月的计算。\"
陈教授走近这台机器,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些电路板:\"这不像是真空管技术...\"
\"不是真空管,是晶体管。\"李明远回答,\"更小,更快,更可靠。\"
陈教授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话来。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无线电专家,他立刻意识到了这种技术的革命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