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听到洪建军的话,黎卫彬虽然有些受宠若惊,但是也不敢迟疑,立马就向前迈了两步。
“洪书记好!”
“您还记得我。”
“记得,党校青干班的优秀学员嘛。”
“我还记得你是淮阳市委办公室的干部吧,怎么现在跑到松和县来任职了?”
跟黎卫彬握了握手,洪建军的声音十分洪亮,说完又乐呵呵地笑着问道。
洪建军不知道黎卫彬调任松和县自然不奇怪。
作为江南的一把手,他要处理的事情和关注的东西可以说是堆积如山,就算是再负责的领导,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去年在党校的青干班结业仪式上,省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的徐致远虽然跟他介绍过黎卫彬。
但是洪建军也不可能真的对一个科级干部投入什么太多的关注。
只不过他确实记得黎卫彬。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给黎卫彬颁发过优秀学员证书,主要还是因为黎卫彬见过洪天恩一面。
然而听到洪建军的话,黎卫彬却更是受宠若惊。
他没想到洪建军是真的记得自己,甚至连自己在淮阳市委办公室任职都记得。
其实不仅仅是黎卫彬。
站在四周的众人也十分惊讶。
毕竟不管怎么说,黎卫彬都只是一个区县的副县级干部,能被洪建军记得名字,还记得职务信息,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一时间众人的心思也是复杂得很。
有人诧异,自然也有人羡慕。
官场上有如此人生际遇的人可不多。
就连年家华都若有所思地盯着黎卫彬看了看。
他倒是隐约猜到了一些可能,黎卫彬能被洪建军记着,多半是因为洪老跟燕宏的原因。
否则一个黎卫彬恐怕还入不了洪建军的法眼。
此时黎卫彬闻言也不迟疑,立马就介绍了一下自己去年年底调任松和县任职的情况。
然而听到黎卫彬居然是松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的时候,这位洪书记却猛然皱眉打量了黎卫彬一阵。
不远处。
林清泉见状也暗暗替黎卫彬捏了把冷汗,他毕竟是久居官场,比黎卫彬考虑的问题要多一些。
这个时候洪建军嘴里要是突然蹦出来一句“太年轻了”或者其他的什么问题,那对黎卫彬的影响将会非常大。
所以当机立断,林清泉直接就壮着胆子说道:
“洪书记,黎副县长去年调任我们松和县之后,各项工作都十分突出。”
“目前我们柳南镇的绿色产业和柳南窑厂的企业改革就是黎副县长负责推动的工作。”
“现在黎副县长同时还分管松和县的老城区拆迁改造工程和鸿雁集团的项目落地工作。”
骤然听到林清泉的声音。
洪建军虽然没有皱眉头,但是立马就挪开视线朝林清泉看过来。
一时间包括年家华和陈正清等一众市领导也是暗暗有些忐忑。
林清泉的反应速度可谓是极快了,几乎是紧接着洪建军的话就把黎卫彬的各项工作都介绍了一遍。
然而洪建军作为一省书记,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这位林县长的意思。
果不其然。
等林清泉说完。
洪建军随口就说道:“看来他黎卫彬还是个香饽饽嘛,走到哪里都是做工作的一把好手。”
“不过你们松和县没有其他的副县长吗?我看他这个副县长比你这个县长还要忙嘛。”
一句话说完。
四周顿时就一片寂静。
洪建军这两句话不可谓不严重了。
黎卫彬的年纪担任常务副县长本身就很容易吸引关注,现在松和县几个重大项目都落在他身上,更是容易被人诟病。
其实此时林清泉也知道自己是骑虎难下,虽然他及时开口给黎卫彬解了围,但是同时又让自己变成了骑马难下。
然而事已至此,林清泉也打算豁出去了。
实际上林清泉也是在赌。
赌黎卫彬在洪建军心里不只是挂了个名那么简单。
“洪书记,目前我们松和县加上黎卫彬同志在内一共是三位副县长,其中张伟副县长主要是分管县里的农业、交通、教育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李素娥副县长兼任了县经济开发区的职务。”
“黎卫彬同志年轻,头脑灵活,改革工作需要的就是他这种富有活力和改革精神的年轻干部。”
“我们县政府在工作分工这一块也是充分考虑了具体的情况。”
等林清泉话毕,洪建军的眼睛早就眯成了一条直线打量着他这位县长,似乎是在判读林清泉此话的真假。
实际上正如年家华等人所想,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林清泉是在回护黎卫彬。
但是作为县长,林清泉敢在这个时候出头,洪建军还是比较欣赏的。
官场多的是落井下石和黄雀之辈,反而是林清泉这种敢担当和执言的干部很少。
见洪建军的脸色渐渐和缓下来,众人也纷纷松了口气。
而另一侧。
洪建军也没有多问,而是迈步朝柳南镇政府大楼走过去,众人自然是紧随其后进入大楼内。
众人身后。
林清泉伸手拍了拍黎卫彬的肩膀,这才紧跟着去了楼里。
在柳南镇政府,洪建军分别听取了县委书记葛宏伟以及柳南镇镇长谢维良关于几个专项工作的汇报。
在得知柳南窑厂改革后经营效益在短短的半年内居然增长了接近一倍的情况时,洪建军又详细地问了几个关于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改革方面的问题。
有了前科之鉴。
谢维良自然不敢再把话茬引到黎卫彬身上,只是把功劳都推给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镇党委的工作布置上面。
然而有心人哪里还听不出来这位谢镇长的意思。
就连洪建军都不由得连连朝黎卫彬多打量了两眼。
在洪建军看来,这个黎卫彬年纪不大,但是做事情确实很有章法,落实工作的创新性也足。
按照刚才谢维良介绍的情况,如果不是黎卫彬大胆改革,勇于进取的话,柳南窑厂这种传统的乡镇企业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占据一块立足之地绝无可能。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
窑厂这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传统企业最后走向落幕的结果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没想到在柳南镇这么一个小地方,反倒是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卡脖子技术的研究!
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几个提法确实很不错,不要说乡镇企业,恐怕就连一些省属的国企都未必有这种前瞻性的战略意识。
看来这一次来松和县反倒是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