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思虑周全。”郭旭话锋一转,“大秦与吐蕃战事正酣,不如顺势而为,哪一方胜利,南诏国便偏向谁。”
“此言正合我意!”罗阁凤颔首,夹缝之中求生存,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此事定下,郭旭回返府邸,与萧丽质商议。
“我观大王,已有动摇之心,只是忌惮吐蕃强盛,不敢轻举妄动。”
萧丽质目光一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一点动摇之心持续放大,到忍无可忍之时,大王必能回心转意。”
郭旭颔首:“大王投靠吐蕃,只是权宜之计。”
“如今赞普索求无度,让大王不满,正是你我机会。”
萧丽质忙道:“妾身这就修书一封,派人告知狄节帅。”
“可!”
……
武德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吐谷浑。
丁开山、钟祁连率军,于夏头山追上吞桑布扎,一番大战,将他击败。
吞桑布扎只率千余骑,逃往牛心堆,却来不及松口气,又见秦军杀来,只好夺命狂奔。
丁开山、钟祁连斩首三千,缴获牛羊不计其数,紧追不舍。
另一头,许晋委派奈特勤、都施设为前锋,逼近伏俟城。
却不料,途径赤水源时,遭遇贡敦埋伏,两人一番力战,逐渐不支,皆负伤落马。
关键时刻,吴伯当率军来援,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反败为胜。
贡敦狼狈奔逃,丢下两千降卒,与牛羊骏马五万头。
伏俟城外,秦军大营。
许晋端详堪舆图,陷入沉思。
不多时,吴伯当掀帘入帐,身后,奈特勤、都施设二人面色苍白,难掩愧疚。
“末将疏忽大意,险些全军覆没,请大帅降罪!”
许晋挥手请起:“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胜与败,皆是寻常。”
“尔等不必自责,起来吧。”
“谢大帅!”两人松了口气。
吴伯当拱手:“末将遵照大帅军令,于蜀浑山追上贡敦,将他击败。”
“可惜,一时不慎,让他逃走了。”
许晋微微皱眉:“可知他逃往何处?”
吴伯当伸手,在堪舆图上一点:“观其方向,似是前往且末。”
“且末?”众人大吃一惊,这可是西突厥驻地。
奈特勤面露忧色:“他去且末,必定打算请来西突厥援兵。”
都施设不解:“西突厥和吐蕃,为伏俟城归属,闹得反目成仇。”
“阿史那贺怎会帮他?”
“陛下曾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敌友,惟有永恒利益。”许晋淡声道。
“昔日,西突厥和吐蕃为伏俟城大打出手,不欢而散。如今,面对我们这同一个大敌,难免放下仇恨,守望相助。”
吴伯当拧眉:“如此说来,必须在西突厥援兵抵达之前,拿下伏俟城。”
许晋倏然一笑:“所幸,奉宸司探知,西突厥内乱,阿史那贺前去平叛,并不在且末城。”
“这倒是个好机会!”奈特勤目光一亮。
都施设迫不及待:“那还等什么,请大帅下令,立即攻城。”
“且慢!”许晋摇头,“伏俟城有尔东赞镇守,此人沉稳有度,指挥如定,绝非易与之辈。”
“攻城之事,还得从长计议。”
奈特勤、都施设皆是犯愁,他们也算领教此人厉害,三言两语,便煽动党项人、西羌人为马前卒,耗费数月方才平定。
正愁眉不展时,吴伯当提起一事:“伏俟城虽然坚固,但有一人相助,可与我军里应外合。”
许晋讶然:“何人?”
“恒通道人。”吴伯当直言,“此人辅佐慕容承泰,深受倚重,又是谢寺卿师兄。”
“吐谷浑名存实亡,他为何滞留城中?”许晋不解。
吴伯当解释道:“之前,末将拱卫慕容承泰撤退,此人断言,吐蕃必占伏俟城,特意留在城中,作为策应。”
慕容承泰另一位大臣,司马德堪,护着世子慕容超,前往长安。
奈特勤喜上眉梢:“既有内应,攻城之事十拿九稳。”
都施设忧心道:“倘若此人投靠吐蕃……”
“绝无可能!”吴伯当摇头,“临行前,陛下交代,此人忠心耿耿,可以信任。”
听闻高楷所说,众人皆无异议。
不多时,一名细作扮作吐谷浑人,悄然潜入城中。
此刻,城楼之上。尔东赞面沉如水。
吞桑布扎、贡敦这两个蠢货,果然兵败如山倒,使秦军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一名侍从小心翼翼道:“大相,贡敦将军前往且末搬救兵,伏俟城必能安然无恙。”
尔东赞摇头:“阿史那贺不在且末,西突厥更自顾不暇,多半不会出兵。”
“他这一去,只是徒劳。”
西突厥可不会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见死不救,才是阿史那贺风格。
侍从面色一变:“吞桑布扎、贡敦二位将军,都不在城中,只靠五千兵卒,如何抵挡秦国两万多人?”
危急关头,他们倚仗者,惟有吐蕃袍泽。至于吐谷浑人,和他们仇深似海,可不会出手相助。
即便自告奋勇,他们也不敢相信。
尔东赞沉声道:“我已提前派人,向赞普求援。”
“只要挺过几天,援兵一定会来。”
闻言,众人稍稍安定。伏俟城是吐谷浑都城,虽不如长安坚固,但也可抵挡一时。
尔东赞沉思良久,忽然问起一事:“还没抓到恒通道人么?”
侍从摇头,羞愧道:“卑职无能!”
“此人会妖法,变换容貌、改易身形,让人难以分辨。”
“罢了!”尔东赞叹了口气。若能抓到恒通道人,倒可威逼利诱一番,为吐蕃效力。
奈何,此人是茅坑中石头,又臭又硬。
“传令下去,紧闭城门,这些时日,不许任何人擅自进出,违者立刻斩杀!”
“遵令!”
管不住外部,只能掌控城内,希冀无事发生。
可惜,事与愿违。
城北一座屋舍内,恒通道人扮作平民,时刻观望内外局势。
自从伏俟城失守,他便藏在城中,行踪不定,等待反击之日。
所幸,皇天不负有心人。收到吴伯当密信,他便知晓时机已至。
他环顾左右,沉声道:“都准备好了么?”
数十个青壮颔首,异口同声:“随时为道长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