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整个世界都在为李飞和他的尼克斯而疯狂。
《纽约时报》的体育版头条,用了一个巨大到夸张的标题——【thE KING IS hERE!】(国王在此!),配图是李飞亲吻奥布莱恩杯的巨幅照片。
文章写道:“时隔25年,奥布莱恩杯再次回到了它应许之地——纽约。而带来这一切的,是我们的新国王,李飞。他用一个赛季,就让这支沉沦多年的球队重返巅峰。他不是纽约的救世主,他就是纽约的神。”
《华尔街日报》则从商业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李飞的胜利,不仅是篮球的胜利,更是其个人品牌的决定性胜利。今夜过后,‘李飞品牌’将不再是挑战者,而是与耐克、阿迪达斯并驾齐驱的第三极。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风暴,即将到来。”
ESpN的《体育中心》节目,更是破天荒地用了一整个小时来回顾尼克斯的夺冠之路,以及李飞那不可思议的总决赛表现。所有评论员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乔丹的时代或许尚未落幕,但李飞的时代,已经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提前降临。
而在纽约,这座不夜城,彻底陷入了狂欢的海洋。
从哈林区到布鲁克林,从皇后区到布朗克斯,无数球迷涌上街头。
时代广场的巨型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李飞捧杯的画面。人们尖叫着,拥抱着,将手中的蓝橙色纸屑洒向天空。
一些富有的华尔街精英,直接从自己的公寓阳台上,向下抛洒着成捆的美元,引起人群阵阵惊呼。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冠军的喜悦面前,金钱也变得黯然失色。
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在午夜紧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兴奋地宣布,将授予李飞“纽约荣誉市民”称号,并决定将尼克斯主场门前的那条街道,命名为“李飞大道”。同时,盛大的冠军游行将在两天后举行。
“感谢李飞!”市长对着镜头,满脸红光,“他为这座伟大的城市,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荣耀!”
这股狂潮,跨越了太平洋,在遥远的东方,掀起了更为猛烈的巨浪。
龙国。
当李飞命中制胜球的那一刻,无数大学宿舍、居民楼里,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第二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将李飞夺冠的消息放在了头版头条。
《体坛周报》用鲜红的大字写道:【世界之王!李飞率队登顶NbA之巅!】
《人民日报》海外版也罕见地用了大量篇幅报道此事,称赞李飞是“华人之光,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桥梁。”
中央电视台的《体坛快讯》栏目,更是用长达十分钟的时间,循环播放着总决赛的精彩集锦。
李飞隔扣奥尼尔,大帽科比,以及最后那记杀死比赛的后仰跳投,每一个画面,都让守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热血沸腾。
如今,在龙国,你可能不知道某个明星,但你不可能不知道李飞。
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现象。
甚至,一场关于“李飞与李小龙谁的影响力更大”的讨论,在各大论坛和报纸的读者来信版块上,被激烈地争论着。
一方认为,李小龙将“Kung Fu”一词带入了西方字典,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
而另一方则认为,李小龙打破的是西方对东亚人“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而李飞,则是在西方人最引以为傲、身体对抗最激烈的领域,彻底击败了他们,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这种征服,来得更加彻底,更加震撼。
最终,一篇发表在知名青年杂志上的评论文章,为这场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
文章的结论是:“李小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走向世界的可能。而李飞,则是直接在这扇门后,建造了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碧辉煌的宫殿。他的功绩,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他正在以一己之力,提升着整个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心和话语权。从这个角度看,22岁的李飞,所达到的高度,已然超越了前辈。”
这个结论,在民间引发了巨大的共鸣。
李飞,这个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篮球运动员。
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民族的骄傲。
。。。。。
两天后,纽约。
这座被誉为“世界之都”的钢铁丛林,彻底停止了它平日里高速而冷漠的运转,只为一场盛大到极致的冠军游行。
从曼哈顿下城的炮台公园出发,沿着那条着名的“英雄峡谷”——百老汇大道,一路向北,直至中央公园。
数百万计的纽约市民,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涌出,将街道两侧挤得水泄不通。
公寓的窗户、消防梯、甚至是路边的脚手架上,都挂满了疯狂的人群。
天空被染成了蓝橙两色,那是尼克斯的颜色,也是此刻纽约唯一的颜色。
无数的蓝橙色纸屑、彩带和气球,如同暴风雪般从高楼大厦间倾泻而下,混杂着球迷们自发抛洒的香槟泡沫,形成了一股狂欢的洪流。
一辆双层敞篷游行大巴在警车的护卫下,缓缓驶入人海。大巴的车身上,用巨大的金色字体喷涂着“1998 NbA chAmpIoNS”。
李飞,身穿一件印有“NYc chAmp”的白色t恤,戴着冠军帽,手中没有捧着奖杯,而是随意地搭在栏杆上,如君王巡视自己的领地。他的身边,是同样兴奋的队友们。
“mVp!mVp!mVp!”
当大巴驶过,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便会从那一段的街区爆发,然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沿着游行路线一路传递下去。
无数球迷高举着“李飞品牌”的旗帜和logo牌,那简洁而充满力量感的“飞”字,在蓝橙色的海洋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图腾。
现场的气氛炽热到近乎沸腾。
一些年轻的女球迷在酒精和肾上腺素的催化下,显得格外热情和开放。
当大巴靠近时,她们会尖叫着李飞的名字,然后大胆地将自己的t恤向上撩起,露出写着“wE LoVE YoU, LI!”或是画着尼克斯队标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