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这年九月,外头更是乱得一批倒灶。
可西林的百姓却发现,他们这里非但没有变得更糟,反而日子倒是比往年好过些了。
特别是知府大人下发了新的征税令,说是一年只征一次秋粮税之后,老百姓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勉强吃个半饱了!!
不仅如此,连他们的府城烟城,居然都开始热闹了起来。
烂泥路,也都改成了.......青砖路,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路面都给夯实了,而且主要的三条街上,也都铺上了细细的石子儿。
到了下雨天,街道上也再不是踩着高跷才能过的破烂模样了,如今即便是连下三天暴雨,街道上依旧能过人。
不过就是鞋子会弄脏。
可是,厚街开了个新的鞋铺子,里头除了卖很便宜的草鞋之外,还卖什么高跟鞋,坡跟鞋。
下雨天的时候,爱干净的姑娘媳妇,到是会买了那些个高跟的,坡跟的鞋子来穿。
对了,府衙后头原本的那条荒路,如今被命名为厚街了。
就半年多的时间里,厚街先后多了很多的商铺。
卖啥的都有。
什么酒馆,布店,鞋铺,粮行,熟食铺子,杂货铺子,书铺文具~~~那是应有尽有。
尽管生意没有那么火热,但是铺子的老板都跟说好了似的,说是赚多赚少无所谓,干的就是个热闹劲。
而府衙前头的那条街,则被命名为了前进街。
原本杂乱的摊子和铺面,都被赶去了后街。
空出来的地方,则开了府学,边上还开了小小的女学学堂以及公共学堂。
可惜就是西林这地方,招生确实也是困难了些。
大多数西林的百姓,还在吃半饱和饿死之间苦苦挣扎,确实很少人能上得起学。
即便有少数能供得起孩子上学的人家,也宁愿把孩子往外头送。
就西林这破地方,三年五年都难出个秀才,更别说什么举人进士了。
真要细算起来,像麻通判这样的,能考上举人走上官场的,确实也算得上是个人物了。
好在,福海指挥使带着自己百八十个死忠来了此地。
另外还有五百来个福海卫的人,也选择留在了西林。
这些人当然也有家人,大部分的人,都选择让家人一起来了西林。
所以府学开学的时候,学生倒是能有个三五十个。
不过女学就惨了点,开学比府学晚了半个月,可学生除了朵儿和小草之外,就只有三个女孩儿。
为了给女学撑面子,最后富贵扯着简老太,也去了女学上课。
要问豆娘和蒋隽瑛为啥没去.......那是因为这俩现在是女学的先生!!
蒋隽瑛上识字课,而豆娘则教些生活技能,什么缝纫啊,栽种啊,烹饪啊,反正她知道的,就都教点。
可简阳在得知了女学的课程之后,就有点小小的不满。
改天就带着姚大夫,给孩子们加了医学常识,以及养殖课。
女孩子嘛,可不能整天的只会针线和做饭,学点怎么毒死人,啊不是,怎么救人,怎么养鸡养鸭来赚钱,那也是极好的!
女学隔壁的公共学堂,则是三天开一次课。
来的人可多了!!
因为来一次,就可以得到一枚鸡蛋~~~
虽然很多人家自己都养鸡,可白得的鸡蛋,不要就是亏嘛!
而被拉来上课得,则是府衙的文吏山景。
他这人本就是墙头草,要紧的活简洪涛肯定不敢让他插手,但是教教本地人识字讲官话这种事儿,让山景做还是很合适的。
人家好歹也是举人出身,读书方面,确实还是挺强的。
除了住持公开学堂,山景还在府学任了学官。
为了给自己博个好名声,山景对孩子们的学习看得还是很紧的。
简洪涛说,这就是,人,要用在刀刃上!
还有还有。
知府大人为了让福海卫来的人,能有归属感,心甘情愿为西林的建设做贡献,还拨下巨款,造了个所谓的‘小区’。
小区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下三间带小院的。
然后按照家庭人数,每个从福海卫来的人,都可以跟府衙申请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来租这些房子。
单身的能租一间,一家三口可以租两间,一家五六口的,可以租一层。
而像福海指挥使,对了,这人名叫王海,像他这样全家十几口的,则可以租整个小院。
当然,嫌弃小院儿不好,住不开的人,也可以买地造房。
总而言之,就是丰简随意。
至于说福海卫来的这六百来号人,该怎么躲过朝廷的搜查呢......
其实压根不需要躲,因为朝廷忙着到处打仗,还没空来管这些突然消失的人。
而这六百来号人,在西林也都有了新身份。
他们但凡能读书的,就都把自己干成了文吏,实在是读不了一点书,看到生字就想吐的,就直接被收编成了衙役。
府衙虽然说不需要那么多衙役和文吏,但是下头的县衙需要啊。
要知道西林虽然穷,但它好歹也是个府啊~~下辖的县虽然只有六个,但是想要县衙真正运转起来,每个县衙少不得要配上百来人。
百来人要是配不齐的话,最少最少,也得要上个六七十个人才勉强够用。
所以六百来号人,倒是不多不少,正好分完。
为了让大家去县衙去得心甘情愿,知府大人还给每人补贴了二十两安家费~~~
于是,福海卫的人,去得都非常安心。
当然,府衙里头除了需要文吏和衙役之外,还需要配置同知,通判,几位幕僚官,外加几位曹官。
这些都是有品级的,所以最次最次,也得是个举人。
像同知通判这样的六品以上的官职,则需要吏部派遣下来。
可现在朝堂局势紧张,六部长官更是每天不是被骂,就是在骂人,根本没人有闲心来管西林的破事。
再说了,去西林当官,也实在是没人愿意~~
以至于吏部回说,让知府先找了本府官员,兼任一下同知通判,他们那里有了人选,会另行通知。
至于府衙的幕僚官和曹官,那就让知府自己决定。
举人实在是不够用的话,启用禀生也不是不行。
可简洪涛算来算去,整个西林,禀生就俩,其中一个都五十来岁了。
要知道,五十来岁在西林,那可是能当太爷爷的年纪了。
最后还是简阳提议,“爹,你都不打算遵纪守法了,管人家是不是禀生呢?用了再说呗。”
一语惊醒梦中人。
简洪涛觉得自己还是保守了。
于是乎,第二天,周回就莫名成了三司参军,而三爷则成了三班六房的总经承。
大荣变法过后,府衙的设置,按照简阳的理解,其实有点像宋明的结合体。
三司,说的是司事,司户,司法,从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管的基本就是文书司法和户籍粮税等事。
而三班六房,管的就是各种需要抓捕,守护之类的事情。
另外,府衙还有捕快班。那捕头这位置,简洪涛就留给了指挥使王海。
王海这人也挺讲义气,他带着手下百来个亲兵,包揽了捕快,狱卒,门子等任务。
另外三班六房的人,除了有福海卫来的,还有一些是三爷亲自从上寨挑选来的青壮年。
值得一提的是,上山也在其中。
她是三班六房里,唯一一个女衙役,进的也是以抓捕为主的快班。
至于为什么要用她,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她熟悉烟城周边一圈的地容地貌,另外,还会好几个山头的土话。
再加上上山本人也身强力壮,虽然目前打斗起来还不比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卫所士兵,但是用三爷话来说,此母夜叉,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快班的班头。
最后,王德禄和逑应学这两位,一位做了暂代的同知,另一位则做了暂代的通判。
这两人其实是不想干的。
毕竟,知府干的那些离谱事儿,这两人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知府也不知道是不是吃熊心豹子胆长大的,不但敢藏匿逃兵,居然还胆敢给他们改了身份,转手还让逃兵当上了官职.......
往小了说,这事儿就是窝藏罪犯。
可往大了说呢?!这跟造反tNd有什么区别啊?!
朝廷的逃兵,你收编了,品品~细品~
这干的,是不是就是灭九族的事儿?
因此,一直跟着知府大人默默干事儿的王德禄和逑应学两人,不仅仅不想当什么同知和通判,他们其实还想干脆辞官拉倒。
然后,简洪涛就给两人开出了二百两一年的俸禄。
两人心想,完了,这货指定是要造反了。
要不然凭什么给他们那么多俸禄啊?!
要知道,大荣朝五六品的官职,一年俸禄也才六七十两。
加上什么粮食,炭火,布匹等等的补贴,撑死了一年也就百两。
老实说,像西林这样的破烂地方,一年二三十两银子,全家十几口人就能过的挺滋润的了。
二百两!
什么概念?!
那就可以养一个百多人的大家族了!
这钱,谁敢要?!
当然是王德禄和逑应学敢要了。
俗话说得好~~~没有怕死的武官,只有饿死的文官~~~
这俗话是王德禄在得知能拿到二百两俸禄之后,现场发明的。
他说自己读书那么多年,在麻通判下面忍了那多年,为的就是一家老小能过上人过的日子。
之前,他一年拿个二十两的俸禄,一家老小三十多人,过的只能说是半兽人的生活。
如今,终于能过上人过的日子了,他为什么不干?!
于是,他当下就同意了,说自己干个通判倒是能行。
逑应学捶胸顿足,懊恼不已,他后悔自己表态晚了,只能干个同知了。
毕竟,同知要比通判高一级,到时候要杀头的话,他大概要比王德禄多砍两刀。
那多疼啊。
太不划算了。
不过事已至此,逑应学也撇不下二百两银子,只能跟着知府大人,一条道走到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