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梗拿到卷子,也不废话,接过老师递过来的笔就唰唰写了起来,丝毫不带停顿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没啥可考虑的。
半个小时后,二年级语文算数做完了。
又半个小时,三年级的也做完了,而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还主要是语文浪费了点时间。
他放下笔,旁边的二三年级老师拿过卷子就用红笔批改起来。
其实他们内心基本已经有了答案,这孩子是真会,刚刚他们在他做的时候,就站在旁边看着他一个个答的,那答题速度和正确率他们看着都觉得丝滑。
二年级老师率先改完,“我这边没问题,算术满分,语文要不是作文只能给60分,我都想多给几分,同样满分,写的非常棒。”
三年级老师紧随其后,“校长,我这边也是双百分。”
“好好好,没想到我们学校还有一个这么好的苗子!”校长一脸欣喜,“你申请跳级的事情我同意了,今天就去张老师班级报名就行。”
随后校长又转头对一旁的张老师说到:“张老师,这么好的苗子你可要给我好好带!”
张老师此时也一脸欣喜,他刚刚一直看着,这孩子有灵性,是个学习的好料子,说不得以后自己名下也会多一个名人呢。
“放心吧,校长!”
最终贾梗就这样成功的入学了四年级,消息被冉老师在班级宣布却引起了一年级一班的一片哀嚎声,他们的老大走了,他们的美好生活也没了。
小宝没什么表情,他们早上一块来报名的时候老大就已经跟他说过了。
他以为自己不能上学了,没想到秦姨还给自己交了学费。
学校的日子又恢复了风雨如常!
但是一周以后冉老师却渐渐的有点焦虑了起来,他们班级来上课的学生三天两头的又有一个不来了。
不过她对此也没有办法,总不能让她也每天中午给这每个同学吃点肉什么的吧,她上哪儿弄去。
小宝每天的饭盒倒是被秦淮茹提前多准备了一个,这阵子棒梗带回来的各种肉菜多的她家也吃不完,每次都给棒梗和小宝压的满满的。
至于班上的其他人贾梗只能说缘分尽了。
张老师上课连续好几次都发现贾梗上课自顾自的看书或是睡觉,但每次抽起来答问,又能完美的回答出来,搞得张老师心里堵得慌。
他专门抽了点时间来验证下贾梗的真实水平,这才发现对方前面还隐藏了啊,这水平远远超过了六年级了。
高兴捡到宝的同时,对贾梗的行为也就听之任之。
这天贾梗回家的时候,看到院里人各个脸上都是一脸愁容,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
“奶奶,他们这是怎么了?怎么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贾张氏继续忙活着手里的活,闻言叹口气,“今天街道办来通知,粮食定量再次下调了一成,大家正在为此担忧呢。”
“原来如此!”
他记得今年是要调一次,明年好像还要调一次,过了明年就好很多了。
“听他们去买菜的人说,这市场上的肉现在基本都难得见到了,菜那些也少!不跑快点都抢不到。今年夏天也没下点雨,地里的粮食蔬菜基本都干死了。这灾年啊还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晚上下班的时候,阎埠贵和刘海中还为此召集全院开了个全院大会。
大家各抒己见,但是都没什么好法子。
最后大家还是把目光瞄向了贾家贾东旭。
在他们看来,只要能从贾家那买得到粮食那这对他们影响就不是很大。
“东旭,你看现在还好弄粮食吗?”刘海中问道。
四合院的邻居们得益于贾家去年和今年帮大家采购的粮食加上每家每户的定量,倒是让院里日子相比外面过的还可以。
虽然说吃不上太饱的,但是起码不会有饿的吃不上饭的情况出现。
“我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要去打听下明天给大家答复。”
虽然院里的人一家一户的不算太多,但是20多户加起来就不少了,现在外面这么困难,他也不知道棒梗还能不能弄到那么多粮食回来。
散会后,回到家里,贾东旭朝棒梗问道:“棒梗,你看这粮食现在还好弄吗?实在不行就算了,反正我们对这院里的邻居帮了几次也仁至义尽了。”
“是啊,棒梗,你这每周还要帮你爸弄一些,要是没那么多,咱也不接这个事儿,办好了没什么好处,这办不好说不得还得挨人怨。”秦淮茹也劝道。
贾梗笑道,“爸妈,放心吧,千八百斤的还是可以的。”
“那行,明天我在给他们说!”
城里都这么难了,可想而知村里。
不过还好他上次给他外公家备的多,暂时还够一大家人吃的。
“东旭,你说咱们家要不要也控制下饮食,不然别家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就咱家每天脸色红润还胖了,我怕会遭人妒忌。”
“他们敢,我们家这么帮他们弄粮食,要是还能做出这些事儿,那他们就别想有下次了。饿死也不帮他们。”贾张氏怒道。
“哎呀,妈你别生气,我这就是假如,假如!”秦淮茹连忙安慰。
贾梗道:“妈,没必要,咱家该怎么吃就怎么吃,有能耐搞到粮食也是一种本事,不能因为别人可能对咱们有想法,咱就不吃了。”
\"再说了,你现在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不用管那么多!我看看谁有本事去告去。”
第二天晚上贾东旭找到刘海中和阎埠贵说了下情况,可以搞到几百斤的粮食,具体分配就他们自己决定。
当天晚上贾梗出去了一趟幻化了个陌生汉子运来了800多斤棒子面,收了钱又消失在黑夜里。
一户人平均分下来也就只有40来斤的量,不算很多。
上学后他跑派出所和街道办的次数再次减少了,只有周末的时候会偶尔去个一两次。
送的大多也是一些泥鳅黄鳝之类的,偶尔夹杂着几条鱼。
顺便时不时帮着堂姨家和赵芳阿姨家采购点鸡蛋粮食肉之类的,时间过的飞快。
村里的情况不见好转,来城里逃荒的人越来越多,城里的空置房子,渐渐都被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