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平台的适配性,毕竟这套系统本来是安装在相对稳固的装甲平台内的,相对之下比较稳定,但如果安装在火炮上就不一样了,开火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和冲击振动。
这样一来一些精密的电子配件,会不会损坏这就不好说了。
还要适应更恶劣的环境,因为如果是坦克的话,这套设备会安装在坦克内,但如果换成大炮,那么就没了装甲保护,像是沙尘、雨水、严寒、酷暑等等这些都会对这一套系统造成影响。
所以也需要为这一套系统,安装更高级别的三防,也就是防水、防尘、防腐蚀,来保护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还需强化火控系统抗震动、抗冲击能力。
而这些还只只是最简单的。
难得还在后面,还需要为了这一套系统重构人机交互,这个很好理解,那就是需要为炮班成员设计全新的操作终端和显示单元,来让成员进行操作。
这个就麻烦了,需要编写全新的训练大纲和操作规程,将坦克单车组协同模式转变为炮班协同模式,让炮长、瞄准手等士兵,能够高效地运用新系统。
还要准备点单独的发电设备,保证红外跟踪器、传感器、指令发射机持续工作。
此外就是目标与射程适配,坦克火控针对的是中短距离移动目标,但大炮是更远的目标,可能涉及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所以必须升级探测模块,就比如延长红外跟踪器有效距离,补充弹道计算参数之类的。
特别是气温、气压、风速、风向这些参数。
对于远距离曲射弹道来说,这些参数是是影响精度的关键,所以对于打击距离超过4000米的火炮系统,还需要实时更改这些参数才可以。
不过这些不用一次性研究出来,慢慢来就可以。
李枭想的是在火炮火控系统这方面,先拿高射炮来案例进行研究,用这一套系统来打击飞机。
尤其是针对低空、慢速的直升机,或者是低空飞行的战斗机,应该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如果能把这种高射炮布置几台在战场上的话,就能够大大增加打击率,操作的士兵也能够更安全。
毕竟火控计算机在收到目标参数后,会结合风速、温度、气压等环境信息以及所用武器的弹道特性,在极短时间内计算出射击距离、发方向等信息。
这些是人脑所达不到的。
只不过想要用在高射炮上,难度比在大炮、坦克上还要难,因为火控雷达必须从搜索模式转入锁定跟踪模式,将波束持续聚焦在目标飞机上,以毫秒级的刷新率获取其精确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和航向等实时数据,这样才能够为后续打击提供精确指引。
不过难归难,但这种火控系统的技术也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侦查敌人目标不是红外线也不是激光,而是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
雷达能在远距离上发现敌机,并像一把精确的“尺子”,持续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高度和速度,然后这些信息就会传递给计算机。
再结合风速、气温、炮弹初速等参数,就能够算出炮弹打击的方向高度。
这个时候高射炮就会自行调整,然后开火进行打击,虽然比起将波束持续聚焦在目标飞机上的技术落后了一些,但也是这个年代最先进的。
这一讲就讲了6天,李枭这才和众人讨论完了几种火控系统的可行性,并定下了研究方案。
随后李枭就又一头扎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中去。
计算机研究所的众人已经全部锻炼了出来,再确定了研究方向后,众人执行的都很好,只不过有了李枭的回归,速度也加快了很多。
这一研究又是几个月,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台计新的算机也开始缓慢成型。
这台计算机比起之前那款300万运行速度的计算机来讲,体型要小很多,只有34立方米,重量也只有七吨多。
当然体积小了很多,但也是单独用了几个机房,并且这个机房还进行了一些改装,特别是电路方面。
毕竟普通的电力可带不起这样一台计算机,当然还有冷却系统方面,特意建设了一个小房间,来放置冷却系统的仪器,以免一起泄露出现意外,到时候可是会波及到整个机房。
单独建设了一个放置仪器的房间,就安全很多了,如果真的出现意外,完全可以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把那个房间彻底封闭住。
而在他研究计算机的时候,国内在一些事情上也依旧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在发展。
三线建设进一步加速建设,来增强国防实力的决策。
并且报社也报道了昔阳县大寨大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事迹,也因此在日后将会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 。
而在这几个月中,m帝也放开了对国内的一些限制,又有6个国家进行了建交,当然这个是原来没有的,可以说一切都向着好的方面在发展。
也就在计算机成型的前一天,又一则消息传了过来,立刻引起了全国沸腾。
一颗比起核威力大上数倍的大家伙,试爆成功了,这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当初核弹的成功,就像是一记重拳,轰在了不少国家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