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这…这白胜、杜迁、宋万…他们也配与我等并列子爵?”
御书房内,石勇瓮声瓮气的声音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写满了不服气。
站在他身旁的,是同样被封为子爵的数位梁山旧部,他们虽然没有像石勇这样直接表达不满,但紧锁的眉头和略带阴沉的脸色,都表明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晁雄征放下手中的奏折,抬眼看着眼前这几个跟随自己一路走来的老兄弟。
他当然明白他们的心思。
石勇、时迁等人,哪个不是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
而白胜之流,不过是当年梁山上的小喽啰,侥幸赶上了好时候,才混了个从龙之功。
如今竟然与石勇等人平起平坐,也难怪他们心中不忿。
“诸位的心情,孤明白。”晁雄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
“但朝廷自有朝廷的考量,封赏之事,要顾全大局,安抚各方。白胜等人虽功劳不大,但也有苦劳,封他们为子爵,也是为了稳定人心。”
他顿了顿,语气稍稍放缓:“不过,诸位的功劳,孤也绝不会忘记。待日后有机会,孤定会给诸位一个满意的交代。”
虽然晁雄征这样说,但石勇等人的脸色并没有缓和多少。
他们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汉子,最重情义,也最讲功劳。
这种和稀泥的说法,显然无法让他们满意。
晁雄征看在眼里,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些老兄弟都是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不会藏着掖着。
如果自己不能拿出实际行动,恐怕会寒了他们的心。
“这样吧,”晁雄征沉吟片刻,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孤私人赏赐诸位一些东西,就当是弥补一下。”
他转头看向一旁的内侍:“去,把孤库房里的那几件宝甲,还有那几把宝刀,都拿来,赐给石勇他们。”
内侍领命而去,石勇等人闻言,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喜色。
宝甲宝刀,那可是千金难求的宝贝,太子殿下肯将这些东西赏赐给他们,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然而,晁雄征的不悦之色却并未完全消散。
他心里清楚,这些物质上的赏赐,只能暂时安抚住他们,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更何况,他心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考虑。
“启禀太子殿下,户部尚书蒋敬求见。”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内侍的声音。
“宣。”晁雄征收敛心神,淡淡说道。
片刻之后,蒋敬走了进来,恭敬地向晁雄征行礼。
“不知蒋爱卿今日前来,有何要事?”晁雄征问道。
蒋敬抬起头,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石勇等人,略微犹豫了一下,才开口说道:“启禀太子殿下,臣听说,石勇等几位将军,最近都在打听购买土地的事情。”
“哦?”晁雄征眉头一挑,看向石勇等人,“你们要买地做什么?”
石勇上前一步,瓮声说道:“回太子殿下,我等漂泊半生,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想买些土地,盖几间房子,也好安度晚年。”
晁雄征闻言,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意。
这些老兄弟,戎马一生,为国为民,如今只想有个安稳的家,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好,此事孤准了。”晁雄征大手一挥,说道,“这样吧,孤做主,从皇庄里划出一块地,低价卖给你们。另外,孤再拨出一部分土地,专门用来安置梁山老兵,让他们都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石勇等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连忙跪地谢恩。
蒋敬也露出了笑容,说道:“太子殿下仁义,实乃百姓之福。”
然而,晁雄征的眉头却再次皱了起来。
他看着蒋敬,若有所思地问道:“蒋爱卿,如果按照你说的,划出一部分土地专门用来安置梁山老兵,那能建多少房子?”
蒋敬略一沉吟,回答道:“回太子殿下,皇庄的土地虽然不少,但能用来建房的,却并不多。如果按照每家每户一间房的标准,恐怕也就能安置几十户人家。”
“几十户?”晁雄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梁山老兵数以千计,几十户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有没有办法,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多建一些房子?”晁雄征问道。
蒋敬沉思片刻,说道:“回太子殿下,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可以考虑多建几层楼房,这样就能在同样的土地上,安置更多的人家。”
“楼房?”晁雄征眼前一亮,这个主意不错。
然而,蒋敬却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只是,这楼房的建造,涉及到礼制问题。按照我朝的规矩,百姓的房屋,不能超过三层。如果建造更高的楼房,恐怕会引起一些非议。”
晁雄征闻言,点了点头。
他知道蒋敬说的是实话。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房屋的高度,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如果百姓的房屋超过了三层,就会被认为僭越,有违礼制。
“礼制?”晁雄征喃喃自语,他当然知道礼制的重要性,但他更知道,这些梁山老兵的处境。
如果为了遵守礼制,而让他们继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那他宁愿冒着被指责的风险,也要为他们争取一个安稳的家。
御书房内,气氛一时变得有些沉闷。
晁雄征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蒋敬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决定。
“启禀太子殿下,工部郎中求见。”
就在这时,门外再次传来内侍的声音。
“宣。”晁雄征抬起头,说道。
片刻之后,一位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恭敬地向晁雄征行礼。
“不知工部郎中今日前来,有何要事?”晁雄征问道。
工部郎中抬起头,说道:“回太子殿下,臣听说,殿下有意为梁山老兵建造房屋,特来请示殿下,不知殿下有何打算?”
晁雄征闻言,心中一动。
工部主管全国的工程建设,如果能得到工部的支持,那建造房屋的事情,就会顺利很多。
“孤确实有这个打算。”晁雄征说道,“只是,孤现在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想清楚。不如这样,你先说说你的看法。”
工部郎中点了点头,说道:“回太子殿下,臣认为,为梁山老兵建造房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工部一定会全力支持。只是,这房屋的建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材料。不知殿下打算如何解决?”
“资金方面,孤来想办法。”晁雄征说道,“孤可以从自己的私库里拿出一部分钱,用来建造房屋。”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说道:“孤一定要让这些为国家流过血、出过力的老兵,都能住上温暖舒适的房子!”
工部郎中闻言,心中十分感动。
他知道,太子殿下一直都非常重视民生,关心百姓疾苦。
如今,为了这些梁山老兵,竟然愿意自掏腰包,更是让他敬佩不已。
“殿下高义,臣佩服。”工部郎中说道,“既然殿下已经决定,那臣这就回去安排人手,尽快拿出建造方案。”
“好,此事就交给你了。”晁雄征点了点头,说道,“不过,孤还有一个要求。这次建造的房屋,一定要坚固耐用,冬暖夏凉,要让老兵们住得舒心,住得安心。”
“请殿下放心,臣一定尽力而为。”工部郎中保证道。
晁雄征看着工部郎中,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想法。
他要建造一种全新的房屋,一种既能解决老兵的住房问题,又能让百姓受益的房屋。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
“对了,”晁雄征突然转过身,看着工部郎中,语气平静地说道,“这次建造房屋,孤打算用一种新的材料……”
工部郎中一愣,疑惑地问道:“不知殿下说的是何种材料?”
晁雄征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红砖……”
晁雄征深邃的目光扫过工部郎中略带疑惑的面庞,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孤要用的,乃是红砖!”
工部郎中闻言,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红砖?殿下,您是说,用那烧制的红砖?”他的声音微微拔高,显然对这个提议感到震惊。
这红砖,在民间确有,多是些窑厂烧制了用作砌灶台、猪圈之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啊!
晁雄征微微颔首,语气肯定:“正是此物!孤要用红砖,为我大梁的老兵,建那最坚固,最温暖的家!”他转身,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片片红色的海洋。
工部郎中面露难色,连忙拱手道:“殿下,这红砖虽说取材容易,烧制简单,但终究是贱物。用它来建造房屋,恐怕有损皇家体面,更何况,这红砖从未用于建造房屋,强度……”
“体面?”晁雄征轻笑一声,打断了工部郎中的话。
“朕要的不是体面,是实用!是能让老兵们安身立命的居所!至于强度,那就由你们工部来解决!孤要你们用最好的泥土,最精湛的工艺,烧制出最坚固的红砖!”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严肃起来:“此事,孤意已决,不必再议!工部即刻安排人手,大量烧制红砖!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老兵们建好新家!”
工部郎中见晁雄征如此坚决,知道再劝无益,只得拱手领命:“臣,遵旨!”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汴梁城都沸腾了起来。
工部奉太子之命,大兴土木,在城外设立了无数个砖窑,日夜不停地烧制红砖。
滚滚浓烟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染成红色。
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不解,有人质疑,也有人期待。
他们不明白,太子殿下为何要用这种“贱物”来建造房屋。
但他们相信,太子殿下做事,自有他的道理。
在工部郎中的亲自监督下,一块块红砖被烧制出来,整齐地堆放在工地上,宛如一座座小山。
这些红砖,色泽鲜艳,质地坚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与此同时,晁雄征也没有闲着。
他亲自前往工地,视察红砖的质量,指导工匠们建造房屋。
他要求工匠们,一定要精益求精,把每一块红砖都砌得严丝合缝,确保房屋的坚固和舒适。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座座红砖房拔地而起,整齐地排列在皇庄的土地上,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
这些红砖房,虽然外表朴素,但内部却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比普通的土坯房要好上百倍。
红砖房建好之后,晁雄征立即下令,将这些房屋低价卖给梁山老兵。
消息传出,整个汴梁城都轰动了。
无数老兵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购买红砖房。
当老兵们拿到房契,走进自己的新家时,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戎马一生,为国为民,如今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可以安度晚年。
红砖房的建成,不仅解决了老兵们的住房问题,也让整个汴梁城的百姓都受益匪浅。
红砖取材容易,烧制简单,价格低廉,很快就成为了百姓们建造房屋的首选材料。
以往,百姓们建造房屋,只能用土坯,既不坚固,也不美观。
而且,土坯房容易受潮,容易倒塌,居住起来十分不便。
有了红砖之后,百姓们就可以建造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红砖房了。
而且,红砖房还可以防火防盗,大大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
一时间,汴梁城掀起了一股建造红砖房的热潮。
家家户户都在拆除旧房,建造新房。
整个城市,都变得焕然一新。
当然,也有一些人看到了商机。
他们试图高价从老兵手中购买红砖房,然后再转手卖给其他人,从中牟利。
但晁雄征早就料到了这一点。
他下令,严禁任何人私自买卖红砖房。
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有了晁雄征的严令,那些想从中牟利的人,都不得不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越来越多的梁山老兵选择在汴梁落户安家。
他们在这里娶妻生子,开店做生意,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这些老兵们,感念晁雄征的恩德,纷纷表示,要为大梁,为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汴梁城,也因为这些老兵的到来,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和谐。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到了晁雄征的耳中。
“太子殿下,金国遣使而来……”内侍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晁雄征放下手中的书卷,眉宇间闪过一丝凝重。
“所为何事?”他沉声问道。
“他们……他们说……”内侍的声音越来越小,仿佛不敢说出口。
“说!”晁雄征的语气陡然变得严厉起来。
内侍吓得浑身一颤,连忙说道:“他们说,我大梁上京道各部,屡屡骚扰他们的城池,要求我大梁给出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