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城是一个百年前灭亡的国家,扶余国的都城,位置距离营州很远,已经在后世吉林一带。
“高句丽这是做什么?不像出兵,反而像搬迁百姓。”杨恭仁迷茫的说道。
“会不会就是搬迁百姓,增加北方这些城池的人口,主要是防备我们?”狄孝绪猜测道。
杨恭仁和薛玖对视一眼,顿时觉得这个可能才是最接近真相的,从目前反馈的消息来看,高句丽还真像防守。
“用百姓来戍边,随时可以把这些人转变成为守军。”杨恭仁微微颔首道。
“增加边境百姓,还能增加粮食产出,边关这些城池就能储存更多的粮食,用于备战,高句丽还真打得好算盘。”薛玖赞同的说道。
“再等一段时间,就知道他们的目的了,反正影响不到我们春耕。”杨恭仁松一口气道。
这段时间,因为高句丽的事情,他们压力还是不小,毕竟营州这里首当其冲,要是高句丽全力攻打,那可是一场硬仗,他们都已经做好全员调动的准备。
顾不得天气还寒冷,薛玖都安排了人赶海,大量筹备鱼肉,为战争做准备。
渔船捕鱼也是换人不停船,每天出海捕捞,所有的鱼都没有卖,而是给府兵补身体,提高他们的训练量。
府兵轮流训练,一部分人训练,一部分人配合百姓翻地。
薛玖早就决定,只要今年战争打不起来,他就要把柳城的平地都翻出来。
柳城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呈现、西南偏高,向东变低的特点,整体形似向东开口的簸箕。地貌可划分为四个单元:中西部环形低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河流冲积平原,山间盆地。
虽然这边平原不多,但是开辟百万亩还是没有问题的,足够整个营州的百姓耕种了。
经过一年努力,营的马匹已经有五千用于耕种,如此数量的牲口,加上数量众多的铁犁,开垦平原还是很便利。
薛玖让人打造了多牛重犁,有六个犁头,由四匹马拖动,一次过去,就能翻一片土地。
这才是最时候平原使用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马匹很多,毕竟马匹耕地,不可能一直不停,还是得休息,需要轮换着上场。
一人牵马,两人扶犁,三个人就能做到单犁六人的事情,这效率自然是杠杠滴。
因为气候和地势的缘故,柳城水田极少,但是平原地方,可以作为水浇地,这里还有秦汉时候留下来的水渠。
去年就开始疏通修缮,今年需要修缮的地方更多。
很早以前,中原就知道,利用各种办法,把河道的水流引到水渠,从而浇灌土地。
最初是利用夏季丰水期,后来用人工堵住部分河道,抬高水位;再后来是利用水车。
这些办法都不错,但是惧怕干旱,遇到干旱就没法了,干旱时候水位下降,水车也抽不上来水。
幸好营州是丘陵地带,可以修建水库,把水库的水放出来,就能浇灌土地。
地点已经挑选好了,一个小小的盆地,原本就有一个湖泊,只要堵住一个两百米宽的入口,就能行成一个大型水库,可以说是绝佳的位置。
工程量不小,目前还没到动工的时候,现在只能专注于翻地,多余的人手则修路。
修建水库需要大量的石头,开采石头运送过去修水坝,需要把道路平整出来。
虽然没有水泥,不过没有问题,打磨平整的石头,中间填充鱼胶,就能解决密封问题。
鱼胶这东西,粘性非常强,只要不用火烧,或者开水烫,就不会失去粘性。
除了鱼胶,粘米做的三合土,一样不输水泥,而且能保持更长的时间。
薛玖的决心,就是今年种百万亩地,冬天开始修建水库,彻底解决营州百姓吃饭的问题。
有了水库和百万亩水浇地土地,足以保证几十万人生活无忧,加上山地,矿藏,鱼盐等产业,即便将来营州有一两百万人口,就本地税收也能养得起。
翻地,除掉草根,借住倒春寒,把地里的虫卵冻死,四月的时候,正式开始种地。
大多数地方,小麦亩产只有两百五六十斤,但是薛玖一直强调,种子要经过挑选,泡发,又多次施肥,亩产能达到三百斤。
百万亩土地,只要不受灾,理论上能产三亿斤小麦,而且今年大多数人不需要给朝廷上税,即便营州官方扣除三分之一,也足够百姓过好日子了。
这就是牲口多的好处,有够多的肥料释底肥。
不过今年不一样,地太多了,肥料不够,即便二十万人,加上一万多牲口,也不能给百万亩地施肥。
开春的底肥还行,毕竟积蓄了一个冬天,但是后续就不够了。
后世的化肥有钙,磷,钾,尿素和各种混合肥。这些玩意都需要科技才能弄出来,想弄也弄不出来,至于养地龙,已经来不及。
幸好营州还有一样东西很多,那就是鱼骨头,这玩意磨成粉,也是很好的肥料。
想做就,让人给码头村子打造石磨,以后又得多调集人手推磨。
高句丽人的目的也暴露出来,原来他们在修长城。
“他们怕了!”杨恭仁说出真相。
薛玖也是如此认为,应该是大唐这几年动静太大,打得突厥人找不到方向,高句丽人害怕中原攻打他们。
杨广三征高句丽,死的人太多了,双方可以说仇深似海,双方心里都很清楚,迟早都会有一战。
修建长城,就是想学习中原,依托长城来抵御敌人。
“也不知道陛下如何考虑,会不会趁着高句丽还没有修建完成,先行出兵。”狄孝绪有些焦虑的说道。
“很难!如今最大的敌人,还是突厥人,不可能大举出兵辽东。”杨恭仁摇摇头道。
“我觉得高句丽修长城,对我们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薛玖提出了不同意见。
“哦!怎么说?”杨恭仁坐直身体,好奇的询问,他没想到怎么成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