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喉癌——仲景智慧下传统医学对喉癌的攻坚之路
在古老华夏大地,中医的传承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而医圣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无疑是这长卷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宛如一座永恒的灯塔,其蕴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和丰富的用药智慧,穿越千年时光,为后世医家在面对各类病症时提供着无尽的启示。如今,我有幸追随医圣张仲景,学习如何应对那被后世称作喉癌,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仲景先生的引领下,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展现出攻坚的强大力量,我们将通过对眼前这一病例的剖析,深入领略其魅力与价值。
一、病例详述:喉间隐患初现
我跟随仲景先生行至一处村落,遇一老者,身形佝偻,面色憔悴。老者向我们诉说,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在数月前被一场悄然降临的疾病打破。最初,他只是感觉声音逐渐变得嘶哑,这一症状如同一团悄然蔓延的阴影,在过去 3 个多月的时间里不断加重。病症初起时,他常感咽干口燥,仿佛喉咙里被一层无形的薄膜覆盖,有着轻微的梗阻感。同时,阵阵干咳不时袭来,而每一次咳嗽,都像是对他声音的进一步侵蚀,声音嘶哑的状况逐日加剧。
近日,老者痛苦加剧,喉须部疼痛难忍,那种痛仿佛是一把锐利的刀,一下下割着咽喉。咽干口燥的感觉愈发强烈,就连吞咽口水都变得极其艰难,仿佛咽喉已被紧紧锁住。
二、初诊剖析:探寻病症根源
仲景先生为老者仔细诊断。此刻的老者,声音已完全丧失,整个人如同失去光芒的星辰,精神抑郁,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笼罩。周身乏力感如影随形,每迈出一步都仿佛用尽全身力气,伴随着头昏眼花,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脸面呈现出青黄之色,却又在两颊处泛着不正常的潮红,恰似暴风雨前天空中诡异的云霞。咳嗽声此起彼伏,气短急促,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喘息,吐出的皆是白稠痰,如同胶着的丝线,难以咳出。更为糟糕的是,大便已经多日未解,腹部胀满不适。颈部两侧,如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数个隆起,质地坚硬,如同石头般固定不活动,轻轻触碰便会引发明显的压痛。
仲景先生随后向我讲解,从他的理论视角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此老者年逾古稀,正气本就渐衰,此为内因。而长期的劳作、生活环境以及饮食等因素,使得痰热之邪在体内滋生,加之之前所受的一些损伤,导致局部气血受损,热毒更盛,内外因相互勾结,导致肺中痰热熏蒸,壅塞气道,肺失肃降,进而熏燎咽喉,引发了一系列症状。
先生又说,通过全面细致的观察,可见老者舌质绛红,宛如燃烧的炭火,舌苔黄白而腻,好似一层厚厚的油垢覆盖其上,脉滑数,如湍急的水流般快速涌动。综合所有症状,判断此证属肺中痰热熏蒸,正如《金匮要略》中对某些病症病因病机的阐述,是机体内部阴阳失调,邪气积聚的外在表现。基于此,治疗思路逐渐明晰:先以清肺泄热、攻下存阴、引火归源之法,为患者打开一条恢复之路,待症状缓解后,再以养阴生津、健脾润肺之方,巩固疗效,恢复机体的平衡与健康,这也正符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此时,我不禁请教仲景先生:“先生,听闻后世将此类病症与癌症相关联,痈疽与现代癌症,究竟有何关系?”
仲景先生微微点头,缓缓说道:“痈疽之症,乃体内气血壅滞、邪毒积聚而成。在我看来,虽所处时代不同,病症称谓有别,但疾病之根源,皆关乎人体阴阳失调、正气虚弱、邪气入侵。现代所谓癌症,亦或是这般道理。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与内生之邪相互勾结,于体内积聚,日久便成肿物。就如眼前老者之喉间病症,痰热之邪熏蒸于肺,上犯咽喉,结聚成患,与痈疽之成因,本质上有相通之处。皆因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邪毒留滞。只不过,后世对病症之认知更为精细,然究其根本,治病之理,古今一也。”
三、处方用药:精心调配的康复之力
首剂攻坚:拨云见日
(1)针对老者的病症,仲景先生精心开出了第一剂药方。他一边写下药方,一边向我讲解其中的奥秘。白花蛇舌草 60 克,这味药宛如一把清热解毒的利刃,能够直捣痰热的巢穴,其功效类似于我在诸多方剂中运用的清热解毒之品,以祛邪为要。山瓦根 30 克,它如同忠诚的卫士,协助白花蛇舌草加强解毒散结的功效。黄芩 50 克,如同降下的一场清凉雨,清泄肺火,驱散肺部的热邪,此为清法,与我方中清泄实热之思路一致。生地 30 克,具有滋阴凉血的作用,为被热邪灼伤的阴液注入滋养的清泉,体现了注重滋阴护正的理念。连翘 20 克,可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如同春风吹散阴霾,辅助黄芩清除热邪。北沙参 30 克,能够滋养肺阴,为肺脏补充津液,使肺脏恢复润泽,这与滋养肺胃之阴的用药思路相符。生川军 30 克(后下),其泻下之力犹如决堤之水,可攻下实热,荡涤肠道积滞,使邪有出路,这与使用大黄等泻下药通腑泄热的方法相似,以达到“六腑以通为用”的目的。玄参 15 克,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滋阴解毒,为身体的阴阳平衡添砖加瓦,在调节阴阳方面与理论相呼应。天花粉 25 克,可清热生津,缓解咽干口燥的症状,如同为干涸的大地带来甘霖。二花 25 克,也就是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与其他药物协同作战,共同对抗热邪。白术 9 克,健脾燥湿,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助力,使脾胃能够更好地运化水湿,防止痰热再生,体现了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思想。栀子 12 克,清热泻火,将体内的热邪从小便排出,遵循了引热下行的思路。桔梗 15 克,可宣肺利咽,如同打通一条通道,使肺气得以顺畅,咽喉的气机恢复正常,在调理气机方面与理论契合。昆布 15 克、海藻 15 克,二者皆有软坚散结之功,能够软化颈部肿大的淋巴结,类似于针对积聚病症的用药。玄明粉 15 克,配合生川军,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使体内的实热之邪迅速排出。肉桂 3 克(后下),其作用巧妙而关键,在众多清热药中加入肉桂,可引火归源,防止寒药过度损伤阳气,这一配伍思路与在一些方剂中寒热并用,调和阴阳的方法一致,如同给过于寒冷的环境带来一丝温暖。
(2)与此同时,还辅以核桃树枝 60 克,柳树枝 60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核桃树枝与柳树枝在民间常被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它们或许蕴含着某种尚未被完全揭示的药用价值,在此次治疗中,与其他药物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民间经验亦不可忽视,有时可与经典用药相辅相成,为治病救人增添助力。
药效初显:曙光渐现
老者服下这剂药 2 剂后,身体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大便变得频繁,便下大量泡沫状粘条样物,这些如同身体排出的“毒素”,似乎预示着药物正在发挥作用,将体内的痰热之邪逐渐排出体外。令人欣喜的是,喉部的疼痛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原本失去的发音能力也开始恢复,他能够发出微弱的声音,仿佛是生命重新找回了表达的力量。头晕的症状也明显减轻,如同压在头顶的巨石被缓缓移开。此时观察他的舌质,依然呈现红色,但苔黄白且少津,脉沉数。这表明体内的热邪虽有所减轻,但阴液依然不足,热邪尚未完全清除。
仲景先生此时说道:“疾病之治疗,犹如行军作战,需时刻关注战局变化。如今热邪虽减,但阴液受损,后续之策,当在清热之余,着重养阴扶正。”
药方调整:精准施策再推进
基于这一变化,仲景先生对药方进行了精准调整。上方去生川军、玄明粉、肉桂,因为随着大便的通畅和热邪的减轻,过度的泻下和引火归源已非当务之急。加女贞子 21 克,女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作用,此时加入,可进一步滋养阴液,补充身体在患病和治疗过程中损耗的正气。
又服 4 剂后,令人振奋的是,老者的发音已完全复常。颈部淋巴结也明显缩小,如黄豆般大小,压痛也不再显着。舌质稍红,有裂纹,脉微数,这提示体内仍有轻微的热象,且阴液尚未完全恢复。
巩固调理:筑就健康基石
(4)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仲景先生再次调整药方。北沙参 30 克,继续滋养肺阴,为肺脏提供充足的津液。天花粉 30 克,清热生津,保持咽喉的滋润。土茯苓 30 克,具有解毒除湿的作用,进一步清除体内残留的湿毒。玄参 30 克,凉血滋阴解毒,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紫草 30 克,凉血活血,防止瘀血残留。天冬 15 克、麦冬 15 克,二者皆能滋阴润肺。生地 15 克,再次滋养阴液,补充身体的根本。白茅根 15 克,清热凉血,止血利尿,使体内的热邪通过小便排出。百合 15 克,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帮助身体恢复平静。板蓝根 24 克,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巩固咽喉的健康。石斛 24 克,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为身体补充阴液,恢复脾胃功能。山豆根 21 克,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对咽喉部位的病症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当归 21 克,补血活血,使气血通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栀子 18 克,清热泻火,防止热邪再次滋生。甘草 9 克,调和诸药,使整个药方的作用更加协调。
(5)此外,还给予柳树枝 30 克,核桃树枝 30 克,桔梗 12 克,甘草 6 克,泡茶频饮。这种泡茶的方式,能够使药物持续发挥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滋养身体。桔梗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药性,与柳树枝、核桃树枝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巩固疗效,预防疾病复发。
在仲景先生精心调配的药方治疗下,老者坚持服药。随着时间推移,各种临床症状如声音嘶哑、咳嗽、咽干口燥等全部消失,颈部原本坚硬的肿物也渐渐消散。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医学在应对此类病症时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力量,也对仲景先生的智慧和医术敬佩不已。而痈疽与现代癌症之间那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也在这一诊疗过程中,愈发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