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古上岸后,目光急切地四处张望,然而,他却未能在人群中发现徐骥的身影。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不禁暗自嘀咕:“难道是出了什么事?”
还未等他深思熟虑,负责迎接的地方官员们已经快步迎了上来。双方见面后,彼此行礼寒暄,简单打过招呼。由于正值丧事期间,众人都面色凝重,气氛颇为压抑,因此并没有过多交谈。
张好古心中始终惦记着徐骥的下落,见他迟迟未到,不禁有些焦急。这灵柩该放置何处呢?正当他犹豫不决之际,忽然想到了恩师长孙尔觉。于是,他赶忙前去见过长孙尔觉,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关于徐骥的消息顺便问问徐骥有没有告诉他灵柩停在什么地方。。
两人见面后,张好古急切地询问徐骥的情况。长孙尔觉叹了口气,告诉张好古,徐骥身患重病,身体状况十分糟糕。前些日子,徐骥听闻父亲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病情更是雪上加霜,至今仍卧床不起,无法前来迎接灵柩。
张好古听后,心中一阵酸楚,对徐骥的遭遇深感同情。长孙尔觉接着说道:“不过世叔放心,家父已经告诉我灵柩城南经将灵柩暂时停放在城南的双园那里。等墓地建好之后,再行下棺之礼。”张好古点点头,表示明白。
江南的小城夕阳向晚,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沉静中透着许些庄严和肃穆。有归巢倦飞的小鸟在空中悄然飞过,留下几声鸟鸣。
队伍在行进过程中速度较快,没过多久便抵达了城南。灵柩被暂时安置在上海县城南门外的双园别墅中,等待着墓地的建成。
夜幕降临,众人决定在双园别墅过夜。这座别墅环境清幽,四周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大家忙碌了一天,都有些疲惫不堪,但为了守护灵柩,没有人有丝毫怨言。
夜幕笼罩下的双园别墅显得有些神秘,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众人在别墅内或坐或躺,有的在低声交谈,有的则静静地沉思着。尽管环境有些陌生,但大家都知道彼此的目的相同——守护灵柩,等待墓地建成的那一天。
张好古有心去找徐骥,可根本就脱不开身,大事小事都来找他。
灵柩停了后,张好古把老夫人先安顿好以后。
夕阳西下,夜幕逐渐笼罩大地,黄昏的余晖给天空染上了一抹淡淡的橙色。张好古在安排好众人的饮食后,与前来迎接的地方官员一同坐在一桌,还有负责主导丧礼的礼部主事以及负责建墓的工部主事。众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粗略地商议着相关事宜。
经过两天的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方案。徐光启墓地的修建工作将由工部负责,地方上需要给予积极的配合。根据计划,徐光启的灵柩将被归葬于上海的徐家汇。
这座墓园规模宏大,占地约二十亩。按照明代一品官墓园的规制,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墓园的核心建筑包括石望柱与牌坊、神道与石像生等。
石望柱位于入口处,其基座采用须弥座形式,显得庄重而稳固。柱头雕刻着仙鹤和祥云,寓意着吉祥如意。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矗立在石望柱之后,上面题有“文武元勋”“熙朝元辅”等字样,彰显着徐光启的卓越功绩和崇高地位。
神道则沿着中轴线延伸,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文臣、武将、石马、石羊等明代典型的石像生。这些石像生栩栩如生,仿佛在守护着徐光启的陵墓,也体现了一品官员墓制的规格和威严。
自那以后,张好古便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他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了一些时间,特意前往城内探望他的师兄徐骥。
当张好古见到徐骥时,他被徐骥的病情吓了一大跳。徐骥看起来非常虚弱,甚至无法下床行走。张好古心中一阵酸楚,连忙走到床边,关切地询问徐骥的状况。
徐骥见到张好古,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随即又被病痛的阴霾所掩盖。他艰难地坐起身来,对张好古的到来表示感激。
张好古坐在床边,安慰着徐骥,告诉他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徐骥听着张好古的话语,心中稍感宽慰,他对张好古的关心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在与徐骥的交谈中,张好古得知原来他与信使错过了。那封信中详细地告知了徐骥的病情,而他却未能及时收到。张好古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同时也对徐骥的病情感到更加担忧。
病榻上的徐骥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对张好古的感激之情。当他得知张好古竟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官职,以弟子的身份护送灵柩时,徐骥不禁唏嘘不已,连连叹息道:“致远啊,你真是糊涂啊!家父已经仙逝,你怎能如此自毁前程呢?”
然而,由于徐骥的身体状况实在太过虚弱,无法长时间与张好古交谈,他只能将后事全权托付给张好古处理。张好古深知徐骥的身体状况,也明白他的嘱托意味着什么,他郑重地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完成徐骥的遗愿。
简短的交流之后,张好古便起身告辞。他骑上一匹骏马,朝着城南的方向疾驰而去。马蹄声响彻在空旷的道路上,仿佛也在诉说着张好古内心的复杂情感。最终,张好古的身影消失在了远方,回到了双园。
回到双园后,张好古心中十分忐忑,因为他知道关于徐骥生病的事情已经无法再隐瞒下去了。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他最终决定还是要如实告诉老夫人。
张好古深吸一口气,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老夫人的房间。他轻轻推开门,看到老夫人正坐在窗前,阳光洒在她慈祥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