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什么!
什么鬼!
戴笠不理解!
戴笠大为震撼!
现在的观众,居然喜欢这么土狗,且毫无逻辑,只为爽点服务的剧情吗?
那些天天在网上骂剧本狗屁不通,逻辑混乱,人设煞笔,反派大结局强行降智,侮辱他们智商的那批观众去哪里了?
消失了?
还是他穿越了,穿到了另一个他不理解观众审美和取向的平行世界。
在短暂的崩溃过后,戴笠理了理,刚刚被他抓的乱糟糟的头发,重振旗鼓。
开始仔细分析起《我的邻居是tNt》,这样演员的表演让人叹气,剧情毫无逻辑的玛丽苏剧。
到底为什么能在国内,甚至海外广受欢迎?
为何这样的狗血玛丽苏剧能席卷荧屏?
在独自闷头思考半天无果后。
戴笠开始摆烂了,他从冰箱拿出一瓶肥宅快乐水,豪饮一大口,干掉半瓶。
在沙发上找了一个舒服的位置躺下,拿出手机,点开破茧App。
然后他就刷到了,一条狗血程度和《我的邻居是tNt》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热短视频。
他可以不屑一顾的说,这个短视频的剧情吐狗血,没有逻辑人物角色左右脑互搏。
但他不能否认这样的情节,是非常抓住眼球的——豪门继承人跪地痛哭:
“没有你,我的亿万帝国毫无意义!”;
女主车祸失忆,醒来却抱着婴儿对反派说:“这是你的孩子”;
男主冷眼俯视:“你不过是我报复她的工具”,下一秒却被女主一个眼神击溃,甘愿为她坠入深渊……
这些情节荒诞、逻辑跳跃、情感浓烈到近乎夸张的“狗血玛丽苏短视频”,正以惊人的速度,凭借破茧直播的东风席卷全网。
霸榜各大平台流媒体的热度榜,单个视频各平台累计的播放破亿、充值破百万的案例屡见不鲜。
它们为何能爆火?
也许解答出这其中的原因,就能够解释。
为什么制作比这些短视频精良,里面的主演也比这些短视频的演员,帅的高出一个档次的,《我的邻居是tNt》会爆火的原因所在。
戴笠瞬间就来精神了,他不再瘫坐在沙发上。
蹭一下回到自己的电脑桌前。
手机,笔记本,台式电脑,皆打开不同的平台。
点开这些大热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开始疯狂汲取,筛选他需要的信息。
经过一晚上的通宵达旦,黑眼圈已经快要掉到颧骨的戴笠,眼睛却亮的惊人。
答案,藏在时代情绪与观众心理的缝隙之中。
现代大家的时间被迫碎片化,从而导致注意力稀缺。
而狗血玛丽苏短视频,以及《我的邻居是tNt》这样一集只有十分钟左右的短篇偶像剧,正是“情绪效率”的极致产物。
它不追求逻辑严密,不讲究现实合理性,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冲突、反转、虐恋、逆袭——在3分钟内完成一次情绪过山车。
穷女孩被羞辱→下一秒亮出身份震惊全场;
男主冷漠虐妻→转头发现女主是失散多年的白月光;
反派得意洋洋→瞬间被天降正义碾压。
每一秒都在制造“意料之外”,每一帧都在挑动肾上腺素。观众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沉浸——爽就完了。
都说人没有什么,越需要什么,就会越炫耀什么。
同理种花人在饮食上,吃哪补哪的理论也可以套用在这上面。
这些作品是大家的幻想代偿,人们在现实中缺什么,剧中补什么。
玛丽苏的本质,是“平凡人被赋予非凡命运”的幻想投射。
在现实压力重重的当下,普通人面对房价、职场、情感的多重挤压,内心渴望一场“被偏爱、被拯救、被看见”的奇迹。
而狗血短剧,正是这场奇迹的流水线工厂。它用最粗糙却最有效的配方:
比如女主永远无辜且美丽,哪怕被全世界背叛,也终将被最强男人宠爱;
比如男主永远强大且专一,哪怕冷酷如冰,也只为她一人融化;
比如反派永远愚蠢且短视,作恶只为衬托主角光环。
观众在剧中看到的,不是真实,而是自己渴望成为的那个“被命运眷顾的人”。现实中的无力感,在剧中被彻底代偿。
狗血玛丽苏短剧,天生为短视频而生。
单集1-3分钟,适合通勤、睡前、如厕等碎片时间;
每集结尾留钩子:“孩子不是他的?”“她竟是董事长千金?”——让人欲罢不能,连刷十集;
其中台词夸张、表情浮夸、画面高饱和,在戴笠一晚上的观察和统计中,只要包含上述几条便会变得,极易脱颖而出。
制作成本低,回报却极高。一部短剧投入几十万,靠会员充值与广告分成,几天内便可回本盈利。
资本涌入,平台推流,形成“越狗血越火,越火越狗血”的正循环。
月球现在只有一部《我的邻居是tnt》就能为月球带来巨额的现金流,作为短视频的大本营,破茧岂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这也难怪破茧会大力支持此类短视频的开发,给他们提供大力的扶持和平台优惠政策。
传统玛丽苏常被批评为“女性自我物化”,但如今的狗血短剧,却悄然完成了性别权力的反转。
越来越多女主不再是被动等待拯救的“小白花”,而是手握秘密身份、智斗反派、虐渣男、养萌娃、开公司、掌大权的“大女主”。
她们可以被虐,但绝不认命;可以恋爱,但不依附。
哪怕剧情荒诞,内核却暗合当代女性“既要独立又要被爱”的复杂心理。
“他跪着求我回头,而我转身走向属于我的王座。”
——这句台词,正是新时代玛丽苏的灵魂注脚。
有趣的是,许多观众明知剧情离谱,却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看的,早已不只是剧情,而是一种“审丑式审美”——
【这男主演技也太浮夸了,但我就是想看!】
【这台词太尴尬了,可我笑到打鸣。】
【这逻辑漏洞比筛子还多,但我就爱看她打脸反派!】
狗血成了“梗”,荒诞成了“乐趣”。观众在调侃中获得共鸣,在共情中获得归属。
社交媒体上,#这剧狗血但上头#、#每天等更新像等刑#等话题屡上热搜——看狗血剧,已成一种新型社交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