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年间
赵匡胤紧皱着眉头,凝视着御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本,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烦闷。他暗自思忖道:“这才刚刚开国,怎么就有如此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呢?”
他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身旁的赵普身上,开口问道:“还有多少奏本啊?”
赵普见状,连忙微微欠身,脸上露出一副恭谨的神色,回答道:
“官家,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各方事务自然繁多。昔日旧制需革新,新的律法、官制亟待确立;
民生方面,农田水利要修缮,百姓生计要扶持;军事上,周边割据势力未平,边防不可松懈。诸多事宜千头万绪,堆积起来便有这许多奏本了。”
赵匡胤斜倚在龙椅上,微微闭上眼睛,伸出右手轻轻揉着太阳穴,仿佛这样能缓解他心中的疲惫和压力。
过了一会儿,他缓缓睁开眼睛,长叹一声:“朕本以为黄袍加身,天下便可安稳,却不想这治国比打天下还难啊!”
赵普站在一旁,见状连忙宽慰道:“官家勿忧,万事开头难嘛。如今咱们才刚刚建立新朝,诸多事务都需要逐步厘清,制定章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后续自然会顺畅起来的。”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心中稍感安慰,他点了点头,说道:“你所言甚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先从要紧之事着手,比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吏治清明,则百姓安心;经济发展,则国家稳固。”
赵普连连称是,他深知赵匡胤所言不假。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吏治是否清明和经济是否繁荣。只有把这两件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赵匡胤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他坐直身子,拿起一本奏本,开始翻阅起来。奏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事情,看得他有些眼花缭乱。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奏本吓倒,反而越看越精神。
“你帮朕梳理一下,看看哪些事最为紧要,咱们一件件来解决。”赵匡胤对赵普说道。
赵普点头应是,他立刻开始思索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他深知这些奏本中的每一件事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必须谨慎对待。
一时间,御书房内鸦雀无声,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只有那纸张翻动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宛如一首轻柔的旋律。
君臣二人皆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工作之中,他们的心思完全被新朝的稳定与繁荣所占据,开始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征程。
然而,就在这静谧的氛围中,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这脚步声如同惊雷一般,在御书房内炸响,让人不禁为之一惊。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凝视着那道逐渐靠近的身影。
来人是一个宫人,他恭敬地跪在地上,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欣喜。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般灿烂,声音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官家,大喜啊!卢大人传信说,在福建路发现了一种新型稻种!”
赵匡胤原本正端坐在椅上,微微蹙着眉,思索着关乎民生的诸多事务。
然而,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那原本凝重的神情如同被春风拂过的湖面一般,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他猛地坐直了身子,双眼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仿佛夜空中突然划过的流星。
他急切地探身向前,双手不自觉地抓紧了椅把,似乎想要透过那宫人,直接看到那新型水稻的模样。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追问道:“快说说,这新型稻种有何特别之处?”
宫人急忙接着说道:“卢大人在信中提到,这种水稻的生长周期非常短,相比其他传统水稻品种,它能够更快地成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水稻的产量相当高,如果能够广泛地种植这种水稻,一定可以缓解许多地方粮食短缺的艰难处境。”
赵匡胤听完宫人的汇报后,眼中立刻闪现出振奋的光芒。他猛地站起身来,在宫殿中来回踱步,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语: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啊!这简直就是上天对我大宋百姓的眷顾和庇佑啊。”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迅速地盘算着如何将这种新型水稻推广种植,让更多的子民受益。
赵匡胤稍作思考后,转头看向站在身旁的侍从,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
“立刻传达朕的旨意,让卢多逊详细地考察这种水稻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方法,绘制出详细的图谱,然后尽快呈送给朕。
同时,安排专业的农官前往福建路,认真学习这种水稻的种植技术,等时机成熟后,就在适宜种植的地方广泛地栽种这种水稻。”
赵匡胤的话语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的迟疑。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各地的农田里,这种新型水稻茁壮成长、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熙宁年间
宋神宗赵顼端坐在龙椅之上,目瞪口呆地看着下面吵成一团的大臣们。朝堂之上,气氛如被点燃的火药桶,喧嚣声一浪高过一浪。
苏轼一脸愤怒,双眼圆睁,直直地盯着对面的大臣,声如洪钟般说道:“此法根本行不通的!”
他双手握拳,身体微微前倾,似是要将心中的不满与忧虑一股脑倾泻而出。
对面的大臣也不甘示弱,涨红了脸反驳:“苏大人,莫要一味阻拦,此法正是强国之策!”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吵声在殿堂中回荡。
宋神宗看着这混乱的场面,眉头紧皱,心中烦闷不已。他本期望能借助新法令扭转国家局势,可如今大臣们如此针锋相对,让他左右为难。
苏轼见对方依旧坚持,情绪愈发激动,他猛地向前跨出一步,高声道:“这法令看似美好,实则隐患重重,强行推行,百姓必受苦!”
其他大臣也纷纷加入争论,有的支持苏轼,有的力挺对面大臣,朝堂瞬间乱成一锅粥。
宋神宗一拍龙椅扶手,大喝一声:“都住口!”喧闹声戛然而止。他站起身,缓缓说道:“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如此争吵不休。”言罢,便拂袖而去,留下一群仍满脸愤懑的大臣们。
垂拱殿
赵顼眉头紧皱,双手紧紧捂住脑袋,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上面一般。他的脸色苍白,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一层细汗,看上去十分痛苦。
坐在下方的苏轼见状,连忙起身,关切地问道:“陛下,您龙体欠安,是否需要传太医前来诊治?”
赵顼摆了摆手,示意苏轼不必担心,然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苏爱卿啊,朕有一事相托。章爱卿那里有些事情需要你去帮忙处理一下,你这就去吧。”
苏轼闻言,不禁微微一怔。他没想到赵顼会突然让他去帮章衡做事,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不过,他很快便恢复了镇定,恭敬地抱拳行礼道:“陛下,不知章大人所托何事?但凭陛下与章大人差遣,轼自当尽力而为。”
赵顼看着苏轼,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苏轼是个聪明人,应该能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他稍稍揉了揉太阳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具体事宜章衡会与你详说,你去便是,莫要多问了。”
苏轼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赵顼似乎不愿多说,便也不好再追问下去。他再次行了一礼,然后缓缓退出殿内。
待苏轼的身影完全消失在殿门之后,赵顼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他缓缓地吐出一口长气,仿佛全身的重量都随着这口气卸去了一般。
他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绵绵地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然而那深深的疲惫却无法掩盖,从他微微皱起的眉头和黯淡的眼神中都能明显地看出来。
站在一旁的苏辙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说道:“多谢官家为兄长筹谋。”
他的声音低沉而诚恳,显然对赵顼的安排心存感激。苏辙心里很清楚,赵顼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章衡之手来磨砺一下苏轼,让他的性格不要那么棱角分明,过于尖锐。
毕竟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如果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是很难长久立足的。
赵顼摆了摆手,微笑着说道:“两位苏爱卿都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才,朕为你们费些心血也是应该的。”
他的语气平和,透露出对苏轼和苏辙的赏识与器重。
与此同时,苏轼出了宫殿后,脚步匆匆,直奔章衡的府邸而去。一路上,他的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各种念头此起彼伏。
他暗自揣测着章衡究竟有何事要与自己商议,是关于朝政的要事,还是其他私人事务呢?
带着满心的疑问,苏轼终于抵达了章衡的府邸。在通传之后,他被引入客厅,等待着章衡的接见。
章衡起身相迎,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苏兄,此次劳烦你前来,是有件事想与你一同谋划。”
苏轼拱手道:“章大人但说无妨,轼必从命。”
章惇凑近,低声说起此事,苏轼听得眉头微皱,心中明白这或许又是朝堂上的一番博弈,但既已应承陛下,也只能硬着头皮参与其中,一场未知的风波,似乎正悄然袭来。
隆兴年间
宋孝宗赵昚身披龙袍,身姿挺拔地立于校场高台之上。他左手端着一杯酒,右手背在身后,神情庄重而又充满期待地凝视着台下的三位将领。
校场宽阔而平坦,阳光如金色的纱幔般洒落在地面上,将整个场地映照得明亮而耀眼。在这片光辉之中,辛弃疾、岳飞、宗泽三人勒马而立,他们的身影如同山岳一般沉稳,透露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
辛弃疾身披一袭黑色的铠甲,上面的纹路犹如夜空中的繁星般闪烁。
他的目光如炬,宛如燃烧的火焰,其中透露出果敢与坚毅。
岳飞则身着银色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他的神情沉稳如山,仿佛经历了无数次的沙场征战,散发着一种久经沙场的威严。
宗泽的铠甲则是一袭深青色,上面的装饰简洁而不失大气。他面带微笑,嘴角的弧度透露出自信与从容。
赵昚微微举起手中的酒杯,向着台下的三位将领高声说道:“
此次出征,有劳三位爱卿了。大宋江山的安危,万千百姓的福祉,皆系于诸位身上。望你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雪靖康之耻!”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校场上回荡,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听到。
辛弃疾闻言,抱拳朗声道:“陛下放心,末将定当奋勇杀敌,不负圣恩!”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岳飞见状,单膝跪地,沉声道:“愿以一腔热血,护我大宋山河,若有战,战必胜!”
他的誓言如同钢铁一般坚定,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宗泽也拱手道:“吾等定全力以赴,为大宋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他的话语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说罢,三人接过赵昚递来的酒,仰头一饮而尽。随后,他们拨转马头,冲向校场前列的大军。
战鼓擂动,如雷贯耳,军旗烈烈,迎风飘扬。大军迈着整齐的步伐,浩浩荡荡地开拔而去。赵昚站在城楼上,目送着这支威武之师渐行渐远,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他的目光穿越层层叠叠的军旗,落在了队伍最前方的将领身上。这些将领们个个英姿飒爽,气宇轩昂,他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承载着百姓的期望。
赵昚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这支军队一定能够战胜敌人,收复失地,重振大宋的雄风。
宋孝宗赵昚送走三位爱卿后,缓缓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回到紫宸殿。殿内烛火摇曳,光影斑驳,案几上堆满了文书奏报,宛如一座小山。
他的神色凝重,眉头微皱,快步走到桌前,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过那堆积如山的政务。
赵昚想起曾经对太祖陛下许下的诺言,要当一个明君,让大宋繁荣昌盛。他不禁挺直了脊背,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压力都吸入腹中。然后,他伸出右手,拿起一份奏章,仔细地阅读起来。
奏章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有军事、政治、经济、民生等等。赵昚时而微微皱眉,似乎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时而提笔批注,写下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他的目光专注而坚定,每一个字都看得认真仔细,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赵昚不时停下思考,脑海中飞速地思索着应对之策。对于那些关乎民生疾苦的奏报,他尤为关切,眼神中流露出忧虑与悲悯。
他知道,这些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他们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而当遇到一些棘手的军政难题时,赵昚则会站起身来,在殿中踱步。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在权衡利弊。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凝望远方,似乎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悄然流逝,夜幕缓缓降临,殿外的夜色也越来越深,仿佛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笼罩了整个世界。
然而,在这寂静的夜晚,宫殿内的灯火却依旧明亮,照亮了赵昚那张专注而严肃的面庞。
赵昚坐在书桌前,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章和文书并没有让他感到丝毫的压力,反而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
他的目光如炬,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文件,思考着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他的笔触如行云流水般在纸张上游走,记录下自己的批示和意见。
殿外的星辰如同镶嵌在夜空中的宝石,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它们似乎也在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勤勉的皇帝,见证着他为大宋和百姓所付出的努力。
然而,赵昚的心思完全放在了政务上,对窗外的美景视而不见。
时间如沙漏中的细沙般缓缓流逝,然而赵昚却全然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疲倦。他的双眸如同燃烧的火炬一般,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奏章,仿佛要透过那薄薄的纸张看穿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在他的脑海中,国家的大事小情如同一幅幅画卷般不断展开。他思考着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让国家繁荣昌盛,如何让大宋的江山永固。这些问题如同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但他却毫无退缩之意,因为他深知这是他作为皇帝的责任和使命。
赵昚明白,他所坐的皇位并非只是一个象征权力的宝座,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要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要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不仅是太祖陛下对他的期许,更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赵昚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通宵达旦地处理政务,他也毫无怨言。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他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大宋的子民。
“任重而道远啊”
赵昚幽幽的叹了口气又埋头政务了,这个刻苦劲儿都让身边的太监宫人都有些担心,太监总管决定明天让太医来给官家诊个脉吧。他暗忖:“官家的身体可不能有失啊”
——————————————分割线
题外话:
辛弃疾,岳飞和宗泽三人的这次出征是为了完成那一场没有彻底结束的北伐,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事情得慢慢来的。反正现在的宋朝有着金榜奖励,潜力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