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上下之所以兴高采烈,也是觉得年轻一代中总算有了能够继承祖宗遗志的人,否则要是都像之前那样不争气,就算贾家在军中有再多的人脉关系,也只能白白耗费在王子腾那样的白眼狼身上。
不过,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荣国府的二房对三春和贾琮、贾环等人参加文武科举的事情,就并不那么看好。
王夫人就不用说了,无论探春还是贾环,都是赵姨娘生的,他们表现的越耀眼,就越衬托的自家的宝玉上不得台面。
往常贾政想要管教宝玉的时候,王夫人总是拿宝玉年纪还小的借口护着他,可现在,探春和贾环年纪比宝玉更小,却分别取得了文秀才和武秀才的身份,若是来年的乡试能顺利通过的话,说不定还能成为举人。
到时候大小也算是半个官身了,反而是一直被阖府上下如珠似宝护着的宝玉,仍然是个白丁,这让王夫人情何以堪?
若不是早就丢了管家的权利,现在她早就要找机会狠狠的搓磨赵姨娘和她的一双儿女了。
可惜现在,王夫人在贾府中的爪牙已经被尽数拔除,跟贾政也已经离心离德,就算想要借着主母的身份做点什么事情,也不再像往常那般便利。
赵姨娘原本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自从一双儿女出息了之后,更加得到贾政的宠爱,白天王夫人要是敢磋磨她和探春、贾环,晚上她就敢向贾政吹枕边风。
所以王夫人就算有百般后宅隐私手段,现在也不好再使出来,只能在心里暗暗的诅咒那母子三人,整天求神拜佛就盼着探春和贾环考试不顺利,如今见到他们都顺利通过了院试,王夫人能高兴才怪。
贾政原本倒是对探春和贾环所取得的成绩相当高兴,也像贾敬、贾赦般的赏赐物品,好好勉励了他们一番。
可随着朝堂上反对女子科举的浪潮甚嚣直上,贾政也像其他贵女的长辈那样,感受到了来自同僚们的无形压力。
况且,贾政原本就是读书有些读迂了的人,之前没有反对三春参加科举考试,不过因为这是由太上皇特加恩旨在先、贾母又大力支持在后,无论出于忠君还是孝道,他都无法对此事置喙。
但这并不代表贾政内心深处,就真的赞同女子参加科举。
连之前贾母、贾赦和三春等人,私底下学着黛玉那样做做热身操,都被贾政认为离经叛道而羞于为伍,更何况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女子科举呢?
贾政只觉得,三春能够借着太上皇的恩旨,稍微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替贾家扬扬名也就行了,这样一来,原本名声不显的三春,或许将来在议亲的时候能够有更大的竞争力,能嫁入更好的人家。
这就是三春等女子参加科举所能取得的最大的收获,至于真的金榜题名甚至为官作宰,那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只要起一丁点相关的念头,就有辱斯文,违背圣贤之言。
原本就怀抱着这样的态度,再加上身边的有心人经常在他耳边唠唠叨叨,反复灌输有关女子科举不好的观点和论调,以至于贾政的心态也慢慢的发生了转变。
从原先的与有荣焉,变成了担忧和恐慌。
只是自从王夫人犯下大错之后,二房在贾家的话语权大不如以前,所以就算贾政已经动了念头,不希望三春等人继续参加后续的考试,却也不敢光明正大的说出来,就怕招来母亲的责备和兄弟的嘲笑。
私底下,贾政也旁敲侧击的向贾母等人提起过朝堂上诸多官员对于女子科举的态度。
然而,原本耳根子比较软的贾母,在这种时候却出奇的固执起来,表示只要黛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毕竟黛玉的身边还有自己宝贝女儿的魂魄忽悠着,贾敏害谁也不可能害他们贾家人,所以只要跟着黛玉走就没错了。
贾赦&贾政:您老人家没见过妹妹托梦给我们时候的那副凶相是吧?
不过贾母所说的道理,他们也无从反驳。
黛玉在京城肉眼可见的混得风生水起,如今是深受太上皇和皇帝的宠信,上次就算暴打了福康郡马也没有受到任何的惩处,完全就是皇家亲闺女的待遇。
跟着黛玉走就算拿不到什么好处,出了岔子至少也有黛玉兜底,对贾家算得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贾敬和贾赦,更是对朝堂里的那些文官们的论调嗤之以鼻。
贾敬当初虽然考中了进士,但骨子里仍然离不了武官勋贵的这一套,对于文官们的虚伪和矫揉造作有一百个看不顺眼。
所以义忠亲王出事之后,他也懒得继续跟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文官虚与委蛇、同流合污,索性直接辞官修道。
避祸的同时,也是因为他跟那些文官确实聊不到一起去。
贾赦更是很混不吝的性子,他才懒得管朝堂上的文官们说了些什么屁话,反正只要是自家的子孙后辈有了出息,他就打心底里高兴。
家族振兴有望,积分,系统积分,这不就来了吗?
让别人戳着脊梁骨说几句又不会死,系统商城里可以用积分兑换的东西才是实打实的宝物啊!
不错,因为三春和贾琮、贾环等人参加了科举,贾家众人所绑定的系统里也多出了一个支线任务,家里有越多的人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他们就能够获得越多的积分。
这才是贾家对于三春和贾琮、贾环等人所取得的成绩如此狂热的重要原因。
这几个孩子都是替自己赚取积分的小能手啊!
那还不得宠着护着,谁敢说他们的不是?
所以贾家上上下下,除了贾政和王夫人郁郁寡欢,甚至还想着暗地里要不要劝探春和贾环放弃参加后续的考试之外,其他人的态度都相当支持。
甚至因为三春在院试过后,隔三岔五的就出去跟黛玉等贵女聚会,不再像之前那样积极备考,还私底下把她们喊去问过几句话,知道她们并没有停止学习,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