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慕擎一听,小嘴瞬间张成了“o”形,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满脸写满了惊讶。
他心里不禁为永琰暗暗捏了把汗,下意识地攥紧衣角,目光在乾隆和永琰之间来回游移。
他暗自思忖:这问题可太难了,琰哥哥能答得上来吗?
永琰听后,微微皱眉,目光低垂,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条理清晰地说道:“回皇阿玛的话,儿臣以为,‘礼不下庶人’并非是对庶人无需行礼。
而是鉴于庶人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难以周全那些繁琐复杂的礼仪。
所以应简化礼仪规范,使其更契合庶人的生活实际,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而‘刑不上大夫’,并非大夫犯罪不用刑。
实则是考虑到大夫身为朝堂的表率,需保留其体面与尊严。
若有犯事,可采用赐死等相对隐蔽的惩处方式,以此维护朝堂纲纪与大夫阶层的威望。”
永琰稍稍停顿,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在当下朝堂与民生中,权衡之道在于,对于百姓,当以轻徭薄赋、普及基本礼仪教化为重。
让百姓在安居乐业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尊崇礼仪;
对于大夫,则要明确赏罚机制,既赋予其相应的地位与尊严。
又要用律法严格约束其行为,使其不敢肆意妄为。
如此,方能上下有序,国泰民安。”
乾隆静静地聆听着,脸上虽未显露明显表情,但眼中却隐隐流露出一丝赞赏。
待永琰说完,乾隆微微点头,“回答得不错,条理清晰,见解独到,看来这半月你确实用心钻研了。”
说罢,乾隆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永琰身上,又抛出一个问题,“《礼记·学记》中讲‘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依你之见,这‘道’所指为何?
于治国理政,又有何关联?”
永琰面色沉静,略作思考后答道:“皇阿玛,儿臣认为这‘道’既包含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涵盖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
玉石需精心雕琢,方能成为美玉;
人也需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拥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
于治国理政而言,君王需重视人才培养。
为臣子和百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上升途径。
让贤能之士得以施展才华,如此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乾隆听闻,眼中的赞赏之意更浓了些,他接着追问,“那《春秋》中记载了诸多战乱纷争,从这些历史中,你觉得治国者应汲取哪些教训?”
永琰不假思索,侃侃而谈,“回皇阿玛,从《春秋》的战乱记载来看,治国者应明白民心向背至关重要。
战争劳民伤财,若君王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必然会失去民心。
治国应以民为本,轻赋敛、薄徭役,使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外交上要慎重,避免无端树敌。
以和平外交维护国家稳定,只有内部安稳、外部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乾隆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如炬地凝视着永琰,略作思忖后,缓缓开口,“永琰,《春秋》中记载的城濮之战。
晋、楚两国争霸,晋文公退避三舍而后大败楚军。
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中晋文公的决策,从中又能悟出什么?”
永琰闻言,神色一凛,微微欠身,沉稳地说道:“皇阿玛,晋文公退避三舍,看似退让,实则是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的高明策略。
从为君之道而言,这体现了君主需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
晋文公明白,贸然与楚军正面交锋,胜负难料,且可能损兵折将,影响士气。
他选择退避,既兑现了昔日的承诺,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又让楚军产生轻敌之心。
这告诉儿臣,遇事不可意气用事。
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要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的决策。”
乾隆轻轻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他端起桌上的茶盏,轻抿一口,放下后接着问道:“那你觉得,这场战争对于国家内政的治理,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永琰微微皱眉,陷入短暂的思考。
片刻后,他目光坚定地回答道:“回皇阿玛,城濮之战的胜利,离不开晋国国内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充足的物资储备。
这表明为君者要重视国家内政,关注民生。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经济繁荣,才能为军事行动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战争期间,晋文公能够合理调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
这也体现了君主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儿臣认为,为君者应善于用人,让贤能之士各司其职,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乾隆微微向前倾身,目光紧紧锁住永琰,继续考问道:“若你身处晋文公之位。
面对楚国的挑衅,在外交上会采取哪些举措,以确保晋国的利益最大化?”
永琰深吸一口气,条理清晰地阐述道:“皇阿玛,若儿臣处于晋文公之位,首先会积极与周边国家展开外交斡旋。
与齐国、秦国等强国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共同应对楚国的威胁。
通过外交手段,孤立楚国,使其在国际上陷入被动局面。
同时,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分化楚国的盟友,削弱其势力。
在与楚国的外交接触中,保持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策略。
既不轻易妥协,也不盲目开战,以和平谈判为首选,争取在谈判桌上解决争端。
若楚国执意发动战争,也能凭借强大的外交联盟和国内的充分准备,从容应对。”
乾隆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靠向椅背,微微点头,“永琰,你对这些历史战事的理解和分析颇为深刻,这很好。
但记住,历史虽为鉴,可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
治国理政之路,任重而道远,你还需不断磨砺,积累经验。”
永琰连忙俯身行礼,恭恭敬敬地说道:“儿臣定当铭记皇阿玛的教诲,日夜勤勉。
不敢有丝毫懈怠,力求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