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振华陪同亚力克斯实地参观了钢铁厂建设情况,亚力克斯看得连连点头道:
“华夏有着最好的工人和士兵,有了这些工人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怎样的奇迹我都不觉震惊。
而你们勇敢和擅战的士兵也会将这些工厂保护好,让所有的投资都能获得可观的利益。
钢铁厂转炉和机器的事交给我,等工厂建好,钢铁厂所需的物资也会到位。”
亚力克斯的背后是乔治马歇尔,更是富兰克林,所以沈振华必须要让他们看到881团的价值;
当前日本人在亚太过于强势,他们的海军一直在磨刀霍霍,随时有可能砍向鹰酱。
而此时被拖下水是最不符合鹰酱国家利益的,所以他们需要华夏在大陆上拖住鬼子,消耗鬼子的国力、军力,鹰酱最不缺的就是钱和工业机器。
只要鹰酱看到了881团的价值,鹰酱就会在与鬼子开战前,帮助军分区完成基础工业的建设,他们援建的计划书中甚至有一家飞机制造厂。
另外还有援助881团500架最新型的战机来保护工业园的项目,未来机场也要建起来。
只要钢铁厂投产后,工业园的建设就会进入快车道,沈振华对此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现在最缺的就是人,工业园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些只能通过培训获得,另外就是从外地引进。
一想到人口,沈振华就把目光投向了黄泛区,那里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青壮饥民,老弱病残很难活到现在。
“亚力克斯,我想到一个解决工人短缺的办法,这个需要的帮助。”
沈振华说完后就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听得亚力克斯连连点头道: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既解决了部分饥民生存和吃饭的问题,又缓解了灾区民众的社会矛盾,还得到了工业园所需的工人;
一举多得!”
亚力克斯还有一点没有提到,那就是兵源问题,这些灾民同样是适龄士兵;
只要让他们吃饱肚子,养上一段时间,百万灾民就是几十万士兵,军分区发展未来的根基。
“亚力克斯,黄泛区的灾民太多了,特别是中原地区,可以说饿殍遍地,白骨露于野,真正的华夏之殇;
国府无力照顾和安置他们,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安置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今年根据地种植了大量的红薯和土豆,产量高;
我估算过,这些粮食至少可以养活几十万人,不够还可以买!
所以我需要你去联络国际力量,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只要他们同情华夏灾民的悲惨遭遇;
就让他们群策群力,想尽办法把饥民往东宁城送,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有你们出面,国府那些老爷和牛鬼蛇神才不敢刁难,甚至会祸水东引,将灾民这个大包袱甩给我们。
灾民路上所需的粮食还得靠你们帮忙筹齐,绝对不能让他们饿死在路上,筹集这些粮食所需的钱财由881团买单。”
亚力克斯听明白了沈振华的意思,这个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况且这还是做好事、积功德,反正所需粮食由沈振华买单;
那剩下的就好办了,这事要是操作好了还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名声,政治影响力不可估量。
亚力克斯当即就拍着胸脯应承了下来,他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东宁城,富贵镇,青田村
家家户户都在挖红薯,丰收的喜悦挂满了每一个人的脸,这是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来的第一个秋收。
37师团的扫荡被打退后,第四游击区就迎来了一段没有战火的安宁日子,这是老乡们最期盼的。
往年这个时候,丰收的喜悦只属于东家,李老蔫盘算得最多的是怎么度过年关;
欠东家的驴打滚债是一定要先还掉的,饥荒的时候找东家陈扒皮借了两升粮食,到了秋收就滚到了一斗!
给老娘治病借下的两块大洋,半年不到就滚成了五块,就是把李老蔫卖了也还不起。
“好心”的管家就提醒他喜妹已经满十四了,虽然没有长开,黑不溜秋像豆芽菜一样,但陈老爷不嫌弃;
不仅可以免了他的五块大洋和一斗粮食的债务,另外还给他十块大洋。
李老蔫刚说这不是卖闺女嘛,管家就各种威逼利诱,最后还是让李老蔫答应了下来,将喜妹许给地主陈福安当十一姨太。
李老蔫是幸运的,就在管家带着一群狗腿子来强娶喜妹的时候,八路军来了!
所有的高利贷被废除田租降到五成,陈福安抢亲的狗腿子还被揍了一顿,根据地严禁买卖婚姻。
李老蔫名字听起来老气横秋,其实他只有四十出头;
上有年迈多病的老母,下有两女一儿,租种了地主陈福安家十亩地,两夫妻披星戴月、早起晚归,一年到头几乎全泡在地里劳作,四十多岁的人苍老的就像花甲老人。
即使是这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下来,一家人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还拉下了不少饥荒,被逼到卖女儿的地步。
不是他们不勤劳,而是地里的产出八成要交给东家,另外还要承担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每年到了青黄不接时就得拉饥荒;
借两升,还一斗,被地主二次盘剥,榨干了最后一滴油水。
八路军来了,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老乡,在收庄稼呢,今年收成怎么样?忙得过来吗?”
罗捷带着两个警卫同志远远地就给李老蔫打起了招呼,李老蔫一看是八路军,就开心地笑,露出了整嘴的大黄牙。
“好着呢,忙得过来,忙得过来!”
庄稼人也不知道怎么跟八路军打招呼,他们对八路军还是有一些距离感,毕竟八路军的腰间还挂着枪呢;
华夏的老百姓对刀枪有着天然的畏惧,罗捷也不想背着枪,但这是战时,随时都要做好打仗准备的。
罗捷自来熟地走进了地里,边帮忙边跟李老蔫拉起了家常:
“今年种了多少红薯,估计能收多少担?”
罗捷知道农人都习惯用担来计量,所以就没有问能收多少斤。
收成的问题李老蔫在心时早就盘算过无数次了,见罗捷问起,就据实回答道:
“今年收成好,果长的壮实,一亩地怎么说也得七八担以上;
老汉家种了8亩地瓜,六十担应该是有的。”
“老乡,那按照新的政策,交完租后还能剩下三十担;
家里有几口人?够吃到明年夏收吗?”
李老蔫担心地问道:
“这个租子不改了吧?”
罗捷语气坚定地说:
“从今年秋收开始,以后都不改了,只交五成!
谁要敢让你们多交一斤粮食,你就找八路军,我们八路军为你作主。”
李老蔫这才放下心来,兴致勃勃地给罗捷算起了账:
“八路同志,我们家六口人,我娘,孩他娘、还有三个娃;
不怕你笑话,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就指望这一茬粮续命的。
三十担啊,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多的粮食,吃不了这么多的。”
罗捷在心里盘算了一下,三十担就是3千斤,每人平均500斤,其中还有几个是小孩,的确够撑到夏收了。
想到这里罗捷就给李老蔫出主意道:
“吃不完的可以卖给八路军和政府,可以换一些细粮给老人、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