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窗纸蒙着一层淡淡的灰蓝,林天已经轻手轻脚起了身。灶房里的水缸结了层薄冰,
他舀出清水,淘洗着瓷盆里的粳米,一遍又一遍,直到水面澄澈无一丝杂质。
柴火在灶膛里噼啪燃着,橘红的火光映着他的侧脸,锅里的米渐渐舒展,咕嘟咕嘟冒着细泡,清甜的香气漫出灶房,缠上小院的木栅栏。
陈婆婆披着棉袄走出房门时,粥刚好熬到软糯。白瓷碗盛着暖粥,上面飘着几粒红枣,林天递过去,声音带着清晨的微哑:“婆婆,趁热喝。
着接过,指尖触到碗沿的暖意,顺着血管漫到心口。院角的山茶开得正艳,
朱砂般的红缀在墨绿的枝叶间,林天摘了最艳的一朵,插进窗台上的粗陶瓶里,艳色映得窗纸都暖了几分。
冬日的北风总爱呼啸着撞向小院,卷着碎雪打在门板上,发出呜呜的声响。但小院里永远是暖的。林天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手里捏着毛线针,山茶红的线团在膝上滚着,银针翻飞间,针脚细密平整,
像被尺子量过一般。陈婆婆坐在一旁的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筐青菜,
指尖麻利地择着菜根,嘴里絮絮叨叨说着村里的琐事:谁家的鸡下了双黄蛋,谁家的孩子又调皮爬了树。
“阿天的手艺越来越好了。抬眼看向林天手里的毛衣眼底满是笑意这颜色最衬人。
林天低头抿了抿唇,嘴角弯起浅浅的弧度:“您喜欢就好。”他织得熟练,从前跟着婆婆学织毛衣时,针脚总歪歪扭扭,
如今指尖翻飞间,山茶红的毛线渐渐成形,袖口收得规整,领口弧度柔和,
正是陈婆婆合身的尺寸。这件毛衣,能抵御冬日最烈的寒风,就像他想给婆婆的安稳,密不透风。
寒夜来得早,油灯点亮,昏黄的光笼罩着小小的堂屋。林天还在织毛衣,银针穿梭的声音轻柔,与陈婆婆择菜的窸窣声交织在一起。窗外北风嘶吼,掀动着窗棂,
屋里却暖烘烘的,粥的余温还在空气中弥漫,山茶的暗香萦绕鼻尖。
说得起劲,林天偶尔应一声,目光落在毛线针上,心里清明:所有的寒冷,都被挡在了这方小院之外。
春去秋来,山茶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林天依旧天不亮就起身煮粥,淘洗得干干净净的米,熬出的粥永远软糯香甜,
依旧在山茶盛放时,摘一朵最艳的插进窗台依旧在寒夜里,陪着陈婆婆灯下相对,一人织毛衣,一人择菜,闲话家常。
陈婆婆的头发更白了,却依旧爱穿那件山茶红的毛衣,穿在身上暖烘烘的,走在村里,颜色像一团移动的火。有人问起,她总笑着说这是阿天织的暖和。
北风依旧在冬日呼啸,冷意依旧会侵袭大地,但林天守着这方小院,守着陈婆婆。他把每一个平淡的日子,
都织进山茶红的温暖里,织成永远的安稳,看一季又一季的山茶,从含苞到怒放,岁岁年年,暖意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