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年内,完成此前的八年规划,将大夏推至如今的繁华鼎盛。
不单单是各大将军府,和诸侯国的,向外开拓掠夺。
对内大夏兴建学院,广开民智,发展文化,开科取士等等多项举措并行。
特别是阴阳家,和舆科院的师生,在这这个过程中的贡献,也功不可没。
因为若是没有他们走遍万水千山,将山海中的矿产勘探开发,获得海量的资源,和庞大的财政支持,大夏的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八年规划完成。
是以张衡和他的舆部,工作人员,这些年可谓是劳苦功高,也是他们能持续高升的原因。
“呼!”马谡收起手中放大镜,一脸郑重道:“张大人所言不虚,眼前这座矿山,何止是品质高...”
“其中储量也是惊人,以此前在秃石山周围勘测的数据,保守估计,存储量将不下于一百万万方...”
“若是矿工足够,年产量将不下三千万斤,稳定开采个千八百也不成问题...”
“三千万...”王充闻言一愣,旋即瞪大眼睛道:“这...这山海之利...何其惊人...何其惹人眼红...”
“怪不得,怪不得君上要组建舆科院,要开放关山海,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王充说道最后,自顾自的喃喃低语,他此前从辽东返朝,被李信安排在户部尚书的位子上实习...
但因为改不掉以往的行事风格,所施所行都带着,浓浓的个人风格...
何谓个人风格,自然是王充与生俱来的酷吏风格,那种野鸡在面前飞过,都要拔下一身毛的风格...
这种行径和个人作风,与诸夏当前所施行的让利于民,惠及百姓的政策,以及官场的革新风气,严重不符...
因为现在的大夏,已经过了当初的那种,岌岌可危的阶段,过了那种富国伐民的阶段
转而走向了一种,国富民殷的,共同富裕,更上一层的,发展快车道...
王充以往那种,拼命向百姓索取压榨的酷吏作风,已经过时了,自然难以适应大夏当前的风气与环境。
是以李信转而打发他,当了一名工部尚书,希望利用工部伐山开矿的职能,和遍访大江南北的便利,让王充涨涨见识,深省自身...
而正是此前的种种经历,加上眼前的石山碳山的冲击,让王充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是臣着相了啊,君上的智慧,远胜吾王充千倍万倍...”王充说着,理了理衣袍,向东南,晋阳所在方向,深深一拜...
这一刻,王充已然若有所悟,原来统治的艺术,不止是拔百姓的羊毛...
有时候开拓一下眼界,将目光转向江河湖海,山川地理,也有新的收获...
石炭之用并非大夏独有,也非大夏发明,早在在大汉之时,便有已被人发现利用...
彼时的石炭,又叫石墨:邺城以西,有石墨井,取之可书,又燃之难尽,又谓之石炭。
只不过,那时的石碳,只是小范围的,在一些富贵之家可见,多用作笔墨之用。
而大夏,则是在舆科院,和工科院的摸索指导下,开始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社会驱动力的带动下,民间对石碳的需求量自然增加,采碳行业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大夏境内更是不断的加大勘碳,和采矿力度,技术经验也在不断升级:凡取碳历久者,从地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十丈许,始得煤碳...
初见时毒气灼人,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拾取者...
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入穴取之无穷,深入三百丈,左右阔取...
往往一口墨井,所取之石炭,可供方圆三十里,一郡之民,生火做饭之用度...
一座大型石墨矿,所采之碳,可供方圆百里,一州之民的,取暖用度...
这简直是天地赐予的宝库,是真正的财富,只要开发得当,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自己又何必将眼光局限在,压榨百姓身上呢?百姓身上能有几多油水?
此番君上施行的,将人和地理矿产,相互结合的政策...
其中产生的资源,已然百倍的,超出了青壮在土地里劳作所产生的价值?
以眼前的炭山为例,普通百姓一户人家,拾上一天的柴...
不如一名矿工,在炭山上随便挖几铲子,来的更有价值,获取的资源也更多...
理论上,一名旷工的单日产碳量,足以供养上百户平民家庭,一年的薪火用度...
这并非夸张,因为往日里百姓,也是从土地上获取资粮,但那只限于山川表层,效率有限...
如今大夏利用人力物力优势,将埋藏在山川土地里的财富,找出来并予以开发...
然后将这些生产资料下放到百姓身上,所产生的资源,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这与过去秦汉那种,严厉管制的官山海时代不同...
大汉空有体量,和资源优势,却只用官方的力量,来压榨百姓,剥削敛财...
官山海管制下,更是将山川资源管的死死的,不允许百姓有丝毫妄想...
但大夏或者说李信这名君主,并不是传统的皇帝,更不是守财奴,他施行的是将山海地利,化作生产力...
然后利用官方优势,组织人手大搞开发,开山采矿挖井,提高生效率...
然后将生产工具,下放到百姓手里,利用他们来生产出更多的资源...
这是真正的三赢,大夏增加了物资产出,地方上增创了税收,百姓获得了种地以外的物资,和额外的劳动薪酬收获...
看上去,是百姓付出劳动力,获取山川地理中的资源,大夏朝廷还是处于剥削地位...
但相比于大汉,相比于此前百姓所过的暗五天日的生活,他们无疑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实惠和受益的...
随行的徐庶则目光炯炯,看着山腰上,挥动斧镐,开山凿炭的矿工。
他心头感慨万千:“当真是天佑诸夏,天佑北方,天佑万民...”
“此番得此石炭山,以其中的惊人储量,稳定开采上千年,都不成问题...”
“千年啊...”王充心中感慨,这世上有哪个王朝,能延续上千年...
秦始皇做梦都想,江山稳固,千秋万代,永世传承,甚至自比三皇五帝还高,结果二世而亡。
就连曾经的大周王朝,也不过八百年,何其幸甚...
“如此,大夏江山,千秋稳固矣...”王充仰天长叹,为君上的智慧,感到从内心到灵魂深处的拜服。
有了这等天量资源做保,大夏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疯狂的压榨百姓乐...
至少减轻百姓头上的负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扼制历代王朝此起彼伏,农民起义的顽疾,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千年王朝...诸夏或许当得起...”徐庶望着王大人,挺拔的身姿,和张衡马谡等精神昂扬的大夏人杰,心中感慨万千。
作为从大汉的南方荆州,一路跋山涉水北上施展抱负的寒门子弟,徐庶则更加清楚的知道,大汉底层百姓的生活是何等艰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如今的鼎盛至极的大夏,在看看如今风雨飘摇的大汉...
同样都是地大物博,同样都是汉人政权,甚至汉庭如今占据的地盘,比之北夏更加优越...
但如今的大汉,坐拥关中平原,华东大平原,南阳大平原,益州盆地,天府之国,空有资源,百姓却得不到一丝实惠...
大汉境内的百姓,盛产丝绸,却一辈子穿不起丝绸...
百姓之家,一年到头奔波劳累,生产粮食,结果一算账却倒欠朝廷三十斗的粮米税...
甚至若遇到天灾人祸,百姓不但没有余粮度过难关,还要四处乞讨,易子而食
与之相反的北方四州,因为工坊的兴起,中等百姓之家,也穿的起柔软的丝织面料...
因为山海资源的利用,普通百姓之家,不用再夜以继日的,为薪柴不足而发忧...
因为疆域的开拓,和土地改革的成功,底层百姓再也不用为交不起税而发愁...
因为在大夏,普通百姓家里有至少三百亩的免赋田,军户家里有保底一千亩的永业田,这些都不用上税的...
真正需要交税的,是那些田产超过一万亩的中上大户,是那些作用良田百万亩,传承上千年的世家坐地虎...
因为根据大夏的亩税递增制度,世家豪强的土地最多,所以需要上更高的税...
因为大夏的高层文武,都明白,真正有能力篡取朝廷利益的,从来都不是百姓...
而是那些传承千百年的世家大族,是那些手握大量资源的豪强,是大夏朝廷内部的官吏…
只有这些人,才有胆子,才有权力,有能力敢与朝廷争利.,乃至霍乱朝纲..
大夏开国之后,对底层百姓的压榨是在一步步松绑的,而对那些传统的旧贵族旧势力,则是不断收紧压制的...
是以徐庶才会感慨,大夏的崛起,是上天在保佑北方,在庇护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