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嫣伸出那如青葱般白皙修长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眼前的雕花纹路。
突然间,她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猛地抬起头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那笑容如春花绽放般灿烂,却又似晨雾般迷离,让人难以捉摸。
她的睫毛在晨光的映照下,投下了如蝶翼般的阴影,微微颤动着,仿佛一只即将翩翩起舞的蝴蝶。
“真没想到啊,”
楚嫣轻声说道,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天籁,
“当年的那个青涩少年,如今竟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家室的人。”
她的目光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了君凌左手无名指上的那枚婚戒上。
君凌原本正端起那杯茶,准备品尝一口,但在听到楚嫣的话语后,他的动作突然停顿了一下。
那杯中的茶汤也因此而晃动起来,在玻璃杯里泛起了一圈圈琥珀色的涟漪,宛如被惊扰的湖面。
君凌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地呷了一口茶。那温热的液体顺着他的喉咙滑下,带来了一丝淡淡的苦涩和甘甜。
他缓缓放下茶杯,杯子与桌面相触时,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响声,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
“缘分这东西,”
君凌终于开口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
“就像拒马河的水一样,表面看起来平静无波,实际上底下却充满了各种该拐弯的地方。”
楚嫣忽然眉眼弯成一泓春水,唇角勾起恰到好处的弧度。
“君凌,那片沉寂许久的文旅城废墟,您打算如何唤醒它?”
她的目光漫过君凌肩头,透过办公室的落地窗,望向远处正被拆解的横太集团标志性建筑。
起重机钢铁巨臂的阴影下,半截断裂的鎏金梅花标牌在风中摇晃,折射出冷冽刺目的光,恍若横太曾经不可一世的权势,如今只剩破碎的残影。
君凌握着老荫茶杯的动作微微凝滞,杯中的琥珀色茶汤泛起细密涟漪,沿着杯壁缓缓晕开,如同他此刻翻涌的思绪。
他原以为楚嫣会继续纠缠林宇的过往,或是追问案件进展,却不想话题陡然转向那片被横太罪恶浸染的土地。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里曾发生万县规模最大的强拆冲突,地下停车场的钢筋至今缠绕着受害者家属系上的白布条,每一缕布条都诉说着无声的血泪与控诉。
“我们计划由政府联合企业扶持,继续来建设。”
君凌伸手拉开抽屉,取出一叠航拍照片,画面中,无人机视角下的废墟已然焕发新生。
吊脚楼样式的钢结构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既有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现代工业的利落线条。
“楚氏在文旅城项目上,前前后后投了七千万。”
楚嫣转身时,恰好有一束阳光穿透云层。
“但若是由你主导......”
她忽然轻笑出声,笑容里既有历经沧桑后的释然,又饱含着破釜沉舟的魄力。
“我愿意将剩余的三千万,悉数投入建设。”
办公桌上,茶蒸腾起袅袅热气,杯中叶片在热水的浸润下,渐渐舒展成鲜嫩的芽尖,仿佛预示着新的希望正在萌发。
君凌看着楚嫣推过来的合作意向书,宣纸封面印着楚氏祖传的精美织锦纹样,边缘处却以防伪油墨精心印制着长江水纹。
君凌的指尖划过宣纸上楚氏织锦的暗纹,合作意向书的边角还带着楚嫣体温的余温。
他抬眼望向落地窗外,钢架正被吊机托起,在晨光中划出银亮的弧线——那结构多像楚嫣书签上未绣完的梅花,每一根钢架都像等待落针的丝线。
“你确定要在这时候注资?”
他的目光落回楚嫣脸上,注意到她耳后新生的碎发间,隐约露出与余雯相似的倔强。
办公桌上的老荫茶又冒起热气,叶片在杯中舒展成完整的芽,恰如横太旧址上破土的新苗。
楚嫣将一缕碎发别到耳后。
“七千万烂在横太的废墟里,不如赌一把新生。”
她的指尖轻点了一下意向书,油墨在光线下泛着粼粼波光。
“君市长忘了?我们楚家从不吃亏。”
君凌的喉结微微滚动。
“现在注资,可能会被误解为...”
他斟酌着词句,目光扫过合作书上楚氏的落款章,那朱砂印里隐约透着织锦的经纬线,
“政府真正打造文旅城的决心。“
当楚嫣的高跟鞋声消失在走廊尽头,君凌摊开掌心的意向书。
他望着合作意向书上楚氏的朱砂落款,那抹红透过宣纸洇开,恰似横太旧址上未干的血迹。
君凌站在原地,目光紧盯着楚嫣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犹如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扯着,让他难以决断。
他深知自己之前已经向外界放出了将由政府来打造相关项目的风声,如今若是突然改变主意。
将这个机会拱手让给楚家,恐怕会引起不小的波澜,甚至可能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点,让君凌不得不慎重思考。
然而,另一方面,楚嫣此番带着诚意而来,楚氏的投资不仅能盘活文旅城的烂尾项目,更能为乐县带来新的生机,注入发展的强劲动力。
但信任的重建,远比拆除横太的残垣断壁更为艰难。
君凌心里很清楚这其中的利弊得失,但如何在维护政府形象和推动地方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却是一个让他颇为头疼的难题。
在这两难的境地中,君凌不断地在内心深处权衡着各种可能性,试图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楚家投资意愿,又不会损害政府声誉的完美解决方案。
不久后,君凌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重新坐回办公桌前,铺开一张白纸,提笔疾书。
或许,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严苛的资质审核,再加上全程的媒体监督,能让楚氏凭借实力光明正大地参与竞争。
如此,既能为乐县争取到宝贵的投资,又能向民众证明政府坚守原则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