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朝中大臣怎么说?”宋司摇问。
昌隆帝脸色一变,十分难看,“他们大多都说,这是上天给的征兆,大周要在第三世灭亡。”
“无稽之谈!”宋司摇面色一沉,声音很冷。
昌隆帝听到宋司摇这句“无稽之谈”,心里顿时好受多了。
他不信什么上天的预言,但是,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他心里是畏惧的。
人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未知面前,心里总是充满了恐惧。
只有宋司摇,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这边。
“摇摇的意思是?”昌隆地问。
“皇上,这上面的雕刻痕迹是经过特别处理的,雕刻时间不超过五年。”宋司摇抚摸着上面的刻痕说,“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暴动!”
“暴动?”昌隆帝不解。
“皇上,既然是蓄意而为,那就肯定不会只做这一样,而是连续性的,这只是开始。”宋司摇在前两天就已经收到了消息,承河那边有异常的聚集活动。
为了不打草惊蛇,她已经派人去悄悄盯着了。
“摇摇的意思,让朕静观其变?”昌隆帝问。
“明面上是静观其变,暗地里,皇上,我们要早做准备了。”宋司摇目光阴沉。
昌隆帝点头,认同宋司摇的观点。
暴风雨来得比他们想象得还要快,还要激烈。
翌日。
早朝。
“皇上,这是在南山发现的乌龟,下面的人呈上来的,他们发现乌龟壳上面有字。”姜相双手托举着乌龟。
昌隆帝眉目一皱,果真如宋司摇所言,昨天的大石头预言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暴风雨还在后面。
“王福!”昌隆帝喊了一声。
王公公将乌龟接过来呈给昌隆帝,昌隆帝目光落到乌龟的壳上,看到一行字。
沈家不人道,天下必亡。萧代沈兴,三世而定。
昌隆帝将乌龟放在御桌上,握紧的拳头上面青筋暴起,怒到极致。
“这怎么发现的?”昌隆帝问。
“当地百姓赶海的时候发现的,他们原本想放生的,发现了上面的字,便马不停蹄地送了上来。”姜相解释。
“昨日的石头,今日的乌龟,姜相,你想说明什么?”昌隆帝问。
“皇上,臣认为这些是假的,肯定是前朝余孽在作祟。”姜相一脸气愤,“皇上,前朝余孽兴风作浪,绝对不能姑息!”
“姜相,此事便交给你去查,朕要知道真相!”昌隆帝怒道。
“臣遵旨!”姜相领旨。
昌隆帝起身,王公公大喊,“退朝!”
回到御书房。
昌隆帝立刻吩咐王公公去宣宋司摇进宫。
经过这两次事件,京城已经谣言四起。
茶馆酒肆,街边小摊,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在议论。
“你们听说了吗?大周要亡了。”
“这话可不能乱说!”
“当然没有,现在大家都知道,连老天爷都给出预言了。”
“对对,我也听说了,那大石头是百年以前的,乌龟也是好几十年的,这是预言啊。”
“天要亡大周啊。”
“预言说萧代沈兴,这萧是前朝的皇姓,这百年他们还有后人在?”
“应该有在吧,大周先帝当初打下江山的时候并没有赶尽杀绝,前朝皇室还有后。”
……
青云书院。
山长房间。
“山长,这是这次诗词集会收集的诗词,我已经整理好了,书院内的学生文章成一册,先生们的文章成一册,书院外的诗词成一册。”陈辰抱着一摞书放在杨谦的面前。
“监院做得非常好。”杨谦说完拿起最上面的一本,这是书院先生们的诗词合集。
他随意翻看,目光定格在其中的一页上面。
“宋先生不愧是天下第一才女,这写的诗词都与众不同,不是闺阁小词小调,忧思万千,都是家国天下,读起来磅礴大气,让人心血澎拜,斗志昂扬。”
杨谦一番夸奖,把心里想的好词都说了一遍。
陈辰笑了笑,“山长,宋先生不在此,你说了这么多好听的,她也听不见啊。”
在青云书院,杨谦就是个甩手掌柜,大多事情都是陈辰在代劳。
二人的关系很亲近,说话也很随意。
杨谦笑着摆摆手,“无妨无妨,我只是实话实说,丝毫没有夸大的成分。”
陈辰的神色突然变得严肃,“山长,宋先生的诗词咋一看的确是写得很好,但仔细一看,就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对劲的地方。”
“哦?”杨谦又看了一遍,拧着眉头说道,“哪里不对劲了?我怎么没有看出来?”
“你这样逐字逐句的看当然是看不出什么来,藏头诗你知道吧,像宋先生这样城府极深的人,她要表达的东西当然不会让人一看就看穿,比藏头诗更隐秘。”
陈辰道,“你现在看的那首‘忠魂’,把第一句的第一个字,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第三句的第三个字,第四句的第四个字,依次连起来,便是‘大周必亡’。”
“大周……”杨谦按照陈辰说的方式念了一遍,发现果然如此,他都没有敢念完。
“山长,不只是这一首,你看她的其他诗词都有这种情况。”陈晨道。
杨谦看完脸色大变,迅速把诗集合上,“出大事了!书院要完了!”
“山长,现在最要紧的是将此事禀报给皇上,宋先生手上有兵权,她要是有异心,皇城危也。”陈辰道,“我们告发宋先生,将功补过,书院肯定不会受到牵连。”
“我们身份低微,哪里那么容易见到皇上。”杨谦道。
“找丞相大人,丞相大人最近正在查此事。”陈辰提议。
二人一番商议便拿着宋司摇的诗集去了丞相府。
第二天,早朝。
宋司摇的诗集就通过姜相的手到了昌隆帝手上。
“皇上,您命臣查石头和乌龟预言一案,臣发现了新的线索。”姜相道。
“线索在何处?”昌隆帝摇晃着手上的诗集。
姜相道,“线索就在皇上手上的诗词里面,请皇上翻看第三页,看第一首诗‘忠魂’。皇上,臣做了标记,请皇上连起来读一遍。”
“大周必……”
亡字未出口,昌隆帝把诗集重重砸在御桌上,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