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爱网无关爱不缠,金田有种种金丹,
禅心要在尘中净,功行终须世上全。
烦恼脱于烦恼际,死生超出死生间,
不能火里生枝叶,安得花开火里莲。
这八句诗,是说那佛教门中的阿罗汉圣者,虽然上登极乐,无灭无生,但不在人世翻筋斗,弄把戏,则佛法何以阐明?神通难以显示,哪能点醒这尘世一般的愚庸?
南北朝时期的宝志和尚就是如此人物,自从为僧有成就之后传法显化,达有五十年之久。自梁朝的天监元年(502年)开始,宝志和尚年近花甲,便来到宝华山结庵,集僧而讲经传教。收徒讲法,已经有十来年的时间。
会稽临海寺有个高僧,常常听人说扬州城里有个宝志和尚,语言颠狂,放纵自在,这位高僧就别人说:“这个和尚一定是狐狸成精,要不就是鬼魅。我要到扬州都城去,找一只猎狗把他赶跑。”
于是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正要沿着长江往西行驶时,小船忽然被大风鼓荡起来,他心里知道是在往东南方向漂荡,过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岛上。远远望见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装饰的寺塔,高耸入云,他便顺着跑去。
这个高僧走到寺庙前一看,只见庭院与庙宇精美壮丽,到处是芳香的鲜花,有五六个僧人,都有三十来岁,个个容貌秀美,都穿着圆领乔色袈裟,正依在门前树枝下谈话。高僧对他们说:“我要到扬州都城去,被大风飘荡到此处,不知你们这里是什么州什么国。如今四面环海,恐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故乡了。”
那几个人答道:“真要去扬州,即刻便能到。现在有封信托你捎到钟山寺西排南头第二间僧房,送给一个叫黄头发的人。”其实这几个年轻庄严的僧人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几位菩萨的化身,是特别来借这个僧人之手传达宝志和尚在南梁度化的时间已经到了,让他赶快显化涅盘。当然这个高僧并不知道这个情况的。
高僧听说之后,便闭上两眼坐在船上,等风声休止时睁开眼一看,果然像那几个僧人所说的,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西海岸。往里行驶几十里,就来到了扬州。他径直去钟山寺访向,都说没有黄头发的。于是他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有人向他报告说:“西排南头第二间房子,住的是疯子道人宝志。他虽说分配在这座寺院,但总在都城的热闹地方,一百天也不回来一趟。那间房子空无一人。”
正在他问答的时候,谁也没发觉宝志和尚已经来到寺庙的厨房里了。他在外面喝醉了,回来要饭吃。别人因为已经开过饭,太晚了,没有给他,宝志和尚就跳起来恶骂。
这边的僧人听说后,打发小和尚绕到厨房旁边,随便地喊着“黄头发”。宝志和尚听到后,忽然说道:“谁在叫我?”
即追小和尚来到那个僧人跟前,对他说:“你不是发誓要找猎狗捉我吗,为什么空手来了?”
这个高僧听见宝志和尚脱口而出此话,方才知道他不是寻常人,于是对他行礼表示忏悔,并且把之前那些年轻僧人托付转交的书信交给了他。宝志和尚看完书信后,说:道“方丈道人召唤我,不用多久我也该自行回去。”
宝志和尚屈指一算,又说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与这位高僧说话了。众人只记得他说的某月某日。
到了梁朝的天监十三年(514年)的冬天,宝志和尚在台城后面堂里对别人说:“菩萨要走了。”
宝志禅师圆寂之前以《踏山记》嘱门徒曰:“吾寂后有高丽二僧求法而来,以此记付之。”
不到十天,宝志和尚就“无病而死”。尸体柔软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悦。
宝志和尚临死前,他点上一支蜡烛,交给了后屋的守门人吴庆,吴庆立即奏禀了皇帝萧衍,梁武帝叹道:“大师不再留在人间了。给你烛的用意,是要你把后事嘱与我啊!”
于是梁武帝对宝志和尚厚加殡葬。遗体安葬在钟山独龙岗上,仍在墓地建立开善寺,敕令陆倕在坟前制作墓志铭,王筠在寺门内刻写碑文,并在各处传布其遗像。宝志和尚开始显露神奇形迹时,约有五六十岁,直到临终也不见衰老,实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纪。有个叫余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自称是宝志和尚的姑舅表弟,比宝志和尚小四岁,推算起来。宝志和尚死时该有九十七岁了。
宝志禅师圆寂之前,留有一谶诗,曰:
乐哉三十馀,悲哉五十里。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
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
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
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据说这个诗就是预言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的结局。侯景之乱那一年就是龙年,而南梁灭亡的那一年刚好就是马年。)
后魏也有个称作宝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么地方的,相貌很丑陋,知识极通达,能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三代的事。说的话像谶言符咒,无法理解,事后则被证明句句属实。
如果佛或阿罗汉选择乘愿再来,他们会再度入三界度脱众生。但这是在他们的自愿和选择下进行的,与肉体的痛苦无关。他们的再次示现是为了度化众生,而非再次经历肉体的痛苦。
所以说,宝志和尚在南梁显示的圆寂,可是只是因为他和南梁的缘分已经结束了。所以选择去其他地方度化众生,为了方便度化众生,宝志和尚先在南梁显示圆寂。
据说志公禅师(宝志公)在圆寂前曾对梁武帝预言:“等我圆寂之后,您会造个塔。什么时候这个塔坍塌损坏了,那时您的寿命就到了。” ?
这一预言后来因梁武帝改建木塔为石塔而未能应验,最终梁武帝在侯景之乱中饿死。这是以后之事,这且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