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梁武帝萧衍的原配郗氏生性嫉妒,对六宫动念出口犹如毒蛇。
她还妒忌梁武帝学佛修行,曾扯破佛教经书《妙法莲华经》;她轻欺三宝,曾将葱、蒜、韭等几种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边用面包裹,假意供佛斋僧,破僧净戒,坏佛清规。幸好僧人皆有智慧,自造斋饭,巧妙换掉郗氏的污斋。她见僧人吃斋,以为自己的恶行得逞,便掩口窃笑。
郗氏生活在宫中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报应的厉害,每天虐待宫人,侮辱佛僧,天天在造轮回之恶业。在她三十岁时突然死亡。因生前心怀嗔毒,死后堕落为蟒蛇。当时梁武帝还未称帝。
到了萧衍称帝的一天,梁武帝萧衍忽然听到寝殿外有窸窣之声,往声音的方向看过去,竟然见有一条蟒蛇盘踞在殿上,梁武帝大惊失色,便对蟒蛇说:“朕的宫殿庄严,不是你们蛇所生之地,想必定你一定是妖孽。”
此时,蟒蛇却张口说人语道:我主不要心惊,蟒乃是宫中郗氏遭贬。妾因不信佛法,虐待宫人,侮辱佛僧,而堕落畜道得此苦报。至今尚无穴藏身,肚中饥饿,遍身鳞甲多诸毒虫,恒抱痛苦,无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赖我王,悯念昔日夫妻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脱此苦,衔环当报,不负主恩。”
梁武帝萧衍闻听此言,已是吓得魂飞魄散,良久方才苏醒。于是急忙拜请志公禅师,问:“郗氏因何故堕落蟒蛇?”
志公禅师回答说:“因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郗氏娘娘把王宫当作了天堂,只郅享福,不知造福;不信因果,不怕报应。”
梁武帝问道:“怎样才能超度郗氏?”
志公禅师说:“如果超度,需我主发心,大办斋供,请高僧,建道场,称扬佛法。我皇需亲自礼拜,检录藏典,诵经忏悔。”
梁武帝依志公禅师之言而行事。遂请志公禅师等僧人依经律忏罪要义,制忏文三十卷,为郗氏忏悔。
众僧建坛行道礼拜方毕,看见一位容仪端严的天人对梁武帝萧衍说:“我蒙佛力,得脱蟒身,将生天上,故来礼谢。”
梁武帝萧衍见状,知道是原配郗氏已经得脱蟒蛇了。为此感谢众僧。
梁武帝萧衍见志公禅师如此广大神通,于是单独邀请入内宫,咨问志公僧,说道:“闻你道德最高明,广大和佛一般。您知过去未来事,可识得寡人前世之因。寡人什么星辰降,“我今天能当上皇帝,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功德之事?请师究竟说分明。”
志公禅师于是便把其中的情由说与梁武帝知情。
志公禅师徐徐说道:“皇上亦非星辰来下降,万岁前世是个修行的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中的一座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之像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你自发起善心,将自己头上的草帽一顶取下,用来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见到,你有如此善心,称赞言:“善哉善哉!你如此贫苦,还不忘布施,甚为稀有。现我让你在来世,当一次人间之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你今生能得此福报也。”
梁武帝听说后,心中喜悦。私下想道:“一顶草帽就可以当皇帝,那我今作更大的福也不难。”
想到这里,梁武帝萧衍心里甚是暗暗欢喜。梁武帝又接着问道:“大师那究竟知道朕将来如何?”
志公禅师接着说道:“皇上在因地修道的时候,有一只很调皮,也很通人性的修行有百年的猴子。当时你在不入定时,它不麻烦他;你刚刚一入定,它就弄出一个什么动静,把你扰乱得不能入定。”
志公禅师接着说道:“这个猴子大概是怕前世的皇上睡着了不修行,所以就给你做一个巡香的人;怕你睡着了不修行,就把你弄醒,令你不能入定。当时圣上也是个老修行,但是心里却觉得很不高兴的:“这猴子真是讨厌!”于是就把这猴子圈到旁边的洞里。圈到洞里后,你也不过是想让它一时不麻烦他;想不到这回猴子不来麻烦你,不来叫你,前世的你就打坐入定了,并且入定好几天天。等你一出定的时候,才想起猴子还在洞里圈着呢,就去把洞门的石头移开一看,而这个猴子已经饿死了。”
志公禅师接着说道:“故皇上,此前世因果只猴儿目下投胎为人日后总有一报。”
梁武帝萧衍闻言,心下大惊,连忙问道:“那这个要报怨之人现在何处?”
志公禅师说道:“皇上问有何用?难道要杀了此人?使怨结更深?不如多多行善才是,尽量弥补,让此生了结一切业障,免得来世更苦,罪业更深。”
梁武帝萧衍听了志公禅师说的这番话,点了点头。然后梁武帝又接着问了郗皇后的前世。
志公禅师说:“郗皇后前世是寺院附近一条的黄鳝,常年累月,听僧人念经,借此福德得投胎为富贵之身,得位皇后。”
梁武帝萧衍和宝志禅师交谈之后,为了广传佛法,又命人做宝忏文,也就是历史上流传的梁皇宝忏,共十卷。
想起志公禅师对自己说的前世以斗笠布施得如今大福,于是梁武帝又下圣旨,遍行天下:五里建一庵,十里建一寺。不觉时日一长,梁武帝反而惹得大病,仍然去问志公和尚,道:“寡人今发大善,遍造庵宇,今且大兴善因,如何反加大病耶?”
志公禅师回答:“我王前世,用自己的草帽盖佛身,乃是无意之中,倾心布施,无相无求,一念清净含包宇宙,故得大福。而我王这次是有求而为,且敕行天下,广造庵宇,使天下百姓之力,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个个艰辛,磨杀世人,不知几何。所以天下军民,尽皆怨叹。虽是真命天子,难当万民尤怨。所以说:你这次是实际上不是修福,而是造业。”
梁武帝闻说后,心中感到十分惭愧。
志公和尚除此度化言因果之神化故事,又有许多显化。欲知又有何具体故事,且看下章节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