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府,城北的某一处宅院里,宽敞的床榻上。
“嗯、、”
“水师战舰,是船队海商的根本”
“谁的银子都能短缺,他们的不行”
“逢年过节,最好也要打点一下,交给广东总督府”
“将来啊,大明的舰队,走到哪里,你们的海商贸易,就能铺到哪里”
“世界这么大,遍地是黄金,金山银山,不能太短视了、、、”
专横霸道的朱皇帝,就这么大赤赤的躺着,一遍聆听点评,一边把玩着怀中的美少妇卢樱。
心中感叹不已,女人呐,还是25岁左右的时候,最是让人喜欢,美貌圆润,经验丰富又放的开,玩的最尽兴啊。
这一点,还是得感谢尚绿帽,是他亲手把美妾,送到朱皇帝的嘴边,不吃的话,也对不起老杀胚的一片心意。
国色天香,身材一流,又精通海贸商业运作,精明能干的很,秀外慧中啊。
没错的,这个年月,大航海时代,已经进入了尾声,该发现的地方,都差不多知道了。
未来的200年,是真正进入了弱肉强食,你争我夺,海权发展的巅峰时期。
大明帝国,要想在蓝星,再分一杯肉羹,就必须打出去,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国界,更不能讲究仁义道德。
这时候,水师战舰,就是先锋军,海贸船队,就是利益收割机,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
“朕告诉你吧”
“如今的欧洲,仅仅一个荷兰国,他们的商船,武装商船,就有几万艘”
“如果,再加上英吉利,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人等等”
“整个欧洲的商船规模,可能达到了10万以上的规模,可环游整个世界”
“你们的船队,现在只走到了南海,旧港府,阿拉干”
“船队的规模,仅仅两三千艘,又要轮换,分批次航海行商,规模太小,远远不够啊”
“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要走出去的,跑的更远,去中亚,欧洲,非洲,美洲、、”
“朕说过了”
“未来的几年,至少是三年,甚至是五年,商行都别想着分红,拿银子”
“一百万,两百万,几百万的利润,全部砸进去,至少要有大几千,甚至是上万艘的规模”
“如此下来”
“每一次出海,轮换的时候,才能有能力,一次性发送两千艘以上的规模”
“到时候,朕的水师和十三行,才有实力,去远征远航,去中亚欧洲做生意,赚更多的利润”
“朕也告诉你”
“别以为,行商南海,跟那些南海猴子做几个生意,赚个几倍几十倍的利润,就觉的了不起,沾沾自喜”
“那些中亚,欧洲的海商,他们的利润,才是真正的豪横,至少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
噼里啪啦的,眯着眼的朱皇帝,手握雪白高耸,揉圆搓扁,目露寒光,喃喃自语中。
是的,打鸡血嘛,激励女人的斗志嘛,来自后世的朱皇帝,见识长远,最是拿手了。
如今的大明,刚刚从死亡边界,翻身过来,国力还远远不足,势力有限。
但是,这不妨碍朱皇帝的战略规划啊,五年计划,十年计划,还是能搞一搞的。
蓝星地球,人类几千年的王朝文明,进入了帝国时代。
但是,每一个帝国,崛起,兴盛,衰弱,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走向灭亡。
归根结底,其实还是海权和陆权的争锋,制约因素太大了。
大唐帝国,蒙古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大阴帝国,俄罗斯帝国等等。
大唐,大汉,蒙古帝国,其实也是受到了陆地的限制,望山跑死马,地域太大了,管不过来。
阿拉伯,波斯,大阴,马其顿,这些帝国,有战船海船,可更快的发兵,控制更大的国土。
但是,这些帝国,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丁口太少了,或是本族的丁口太少了,无法做到真正的统治。
唯有华夏汉族,既有足够辽阔的国土,地大物博,人丁兴盛,动辄过亿的人口,又是统一的民族。
地理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得天独厚啊。
西面是青藏高原,北面是西伯利亚苦寒之地,东南面又是靠海,有足够的出海港口。
所以说,华夏民族,是最适合扩张的帝国,有人有资源,也有极佳的战略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
所以说,来自后世的朱皇帝,就要给尚卢氏灌输一些,后世的思维和理念。
将来,大明的战舰走到哪里,大明的海商,就要跟着走到哪里,攻城掠地,霸占国土,抢夺利益。
君不见,整个欧洲列国,一战二战到21世纪,从欧大公混成了欧公子,妥妥的败家子啊。
但,即便是鹰酱,北极熊,东大,联合收割几十年,欧公子的日子,还是过的很不错。
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祖上,抢夺了太多的利益,足够他们的后代,奢靡浪费几百年。
“铛铛铛、、”
“嘿哟、嘿哟、嘿哟嘿、、”
二月初七,下午,昆明城南,工部工匠营,一处工匠作坊里。
整个工坊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混合着烧焦的铁味,工匠们的汗水咸味,刺鼻直冲脑门。
大几百的熟练工匠,学徒工,喊着号子,挥动大铁锤,风箱一拉一推,呼呼作响,热火朝天啊。
“呼哧、、”
工部左侍郎王文简,古铜色的脸颊,被作坊里的高温空气,熏烘的潮红,汗流浃背啊。
站立不安的他,待了一会,环顾四周,还是忍不住大的走上前,对着一动不动的朱皇帝,大声提醒道:
“启禀陛下”
“此间的工匠较多,人员密集,喧嚣吵杂,味道也不大好”
“要不,咱们到外面去吧,空气好一点、、、”
没错的,古代的兵械作坊,生铁熟铁,锻造兵械,都是用黑煤或木炭,高温自然就少不了。
他这个工部左侍郎,内心急切啊,朱皇帝突然巡视到这个工坊。
没看到嘛,朱皇帝的随从,都是上千人的规模,进入工匠作坊的人,也有上百个。
侍卫,锦衣卫,东厂蕃子,侍从室文官,随侍的太监,还有不少其他文官等等,一个个脸红耳赤,汗流浃背的。
大明皇帝,九五之尊,来这种肮脏嘈杂的鬼地方,万一被御史发现了,肯定又要参工部了。
“无妨”
站在前面的朱皇帝,一身的便服常服,身高八尺,犹如一座铁塔似的,矗立在人群最前面。
看着挥洒汗水的工匠们,专心致志的打造兵械,朱皇帝头也不回,摆了摆手,仅仅吐出两个字。
开玩笑,这种环境算个屁啊,又不是没待过,工匠们越是勤劳流汗,朱皇帝晚上睡的就越踏实。
如今,现在的工部,有一两万工匠,大小工坊,几十上百个,主要分布在城西南区域。
一心北伐的朱皇帝,回师几个月,哪里都没去,就待在昆明。
早上和上午,主要是朝会,中午休息睡妃子,下午就出去闲逛,巡视军队和工匠营。
晚上,吃饭过后,大部分也是奏章和廷议,深夜过后,才会去各个后宫,睡自己的女人。
今天下午,他就是这样,带着一大帮子人,来到工部其中的一处作坊,巡视兵械的生产。
“嗯、、”
看了一会,感觉差不多了,朱皇帝才慢慢收回目光,点头嗯了一声,脸上尽是满意之色。
再环顾周边的一众文臣,一个个表情严肃,最后把目光看向工部的新首脑,大声说道:
“卢尚书”
“你是新官上任”
“朕今天,跟你说几个要点吧”
没错的,这个卢老头,刚刚入朝,一步登天,就做了工部的一把手,算是祖坟冒青烟了。
当然了,朱皇帝之所以给这个位置,甚至不惜下掉老叔公的尚书职位。
主要还是看在江浙义军,旧港侯张苍水的面子上,拉拢江南人的一种手段而已。
反正,这个卢老头,做过崇祯皇帝兵部从事,又做过隆武朝的兵部尚书。
资历深厚,为人忠诚,从政经验丰富,即插即用吧。
但是,有一些话,肯定要提醒一下,先小人后君子嘛,不能犯了错,再说再罚,那什么都迟了。
当然了,朱皇帝也相信,老叔公在交接工作的时候,肯定也会提点卢若腾,该注意哪些事项。
唯一的重点,就是朱皇帝自己说的,跟老叔公说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朱皇帝很是担心,这个卢若腾,会把江浙那边,或是崇祯年间的坏毛病,带到自己的工部里面。
说实在的,旁边的王文简,就挺适合做工部尚书。
但是,不行啊,资历太浅了,威望不足,又不是进士出身,以后有点难搞的,少不了一番争斗。
“陛下万岁”
“老臣谨遵圣俞”
站在王文简旁边的卢老头,汗流浃背,满脸烧红,跟南海猴子屁股似的。
被点名后,不敢有一丝的怠慢,立马躬身行礼,老老实实的,躬着身等候朱皇帝的吩咐。
没错的,他是新官上任,啥都不清楚,只能做一个陪衬,大部分的回话,都是王文简代替。
所以说,卢老头的这个新官三把火,愣是没烧起来,自己今天倒是被猛火烤焦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朱皇帝如此勤勉,竟然亲自下场子,点验查验工部的小作坊,闻所未闻啊。
但是,工部的所有官员,朱皇帝的随从,即便是工匠营的老工匠,也都习惯了,习以为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