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作为一位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专家,对于材料研究所需要的花费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为了性能更高的耐压钢,他跑遍了全国多少单位,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可结果呢,还是不尽如人意。
这次,部里的专家们对陈安自不量力地提出合作,其实心里是恼怒的。
之所以同意合作,把这个难题丢过来。
就是想要陈安知道,他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在专家们看来,陈安既缺少资金,又没有足够的经验,注定不会有好成果。
正好,杀杀陈安的傲气,方便以后将他收为己用,为国防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陈安闻言,瞬间无语了,心中不禁暗自腹诽:装备部这意思,分明是不想提供多少资金啊!
单单从黄华刚才所说的这些话里,陈安就能敏锐地察觉到,装备部的那些专家根本没把他当回事儿。
在这个世界里,陈安也算做了多年的科研工作了,对各种研究项目的门道可谓是了如指掌。
他心里清楚得很,在整个工业领域里,要说哪种研究最烧钱,那毫无疑问就是基础材料研究。
就好比后世,很多人看到那些国际跑车炫目的外形,总会惊叹不已,想象着开发一款这样的车型得投入多少资金。
可实际上,那些花在外观设计上的钱,跟用在材料配方和工艺研发上的投入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在国外,为了开发一种新的材料加工工艺,那都是以千万美元为单位往里砸钱的。
再举个例子,造一艘航母,大概需要几十亿美元的巨额投入。
然而,开发航母甲板所使用的那种耐高温、耐磨、耐腐蚀、高强度的特种钢材,其研发成本同样是以十亿美元作为单位的。
这么一对比,就能明白基础材料研究的资金需求有多庞大。
陈安皱了皱眉头,不过他并未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而是继续追问道:
“那人员方面呢,不会就让我单靠轧钢厂现有的技术力量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吧?
研发耐压钢的新工艺,可不是轧钢厂那点技术力量能搞定的。”
黄华听了陈安的话,顿时松了一口气,连忙说道:
“研究人员的事情你不用担心,部里会协调一部分专业人员过来支援。
你具体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过后打个详细的报告上来就行。”
陈安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
他心里其实有底,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他了解正确的研究方向。
现在那些还是机密,甚至尚未被发明出来的材料配方和生产加工工艺,在后世其实都已经是公开的资料了。
陈安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复刻出来。
毕竟,科研工作也是需要运气的,他运气好,刚好成功,不行吗?
你不服,你也上!
现实世界中,60年代这个时候,国内开始研制出了590mpa级921、922、923系列钢。
其中,镍铬系921钢,综合性能较好,被选用为第一代核潜艇耐压壳钢材。
然而,在实际投产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
由于当时采用的是平炉冶炼技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以及硫、磷等杂质含量过高,导致钢材性能大打折扣。
这使得首艘核潜艇耐压壳的实际屈服强度仅有420mpa。
虽然其性能远高于国内正在仿制的常规潜艇所用的特种钢,可以保证潜艇作战深度达到220米,极限深度达到250米。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直到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内冶金工业条件的改善。
921钢开始采用电炉冶炼,并配合炉外精炼,然后进行开坯轧制及热处理,其配套的铸、锻钢也相应进行了工艺改进。
经过这一系列优化,最终演进出921A钢,使钢材的实际屈服强度稳定在 590mpa。
进而使得潜艇作战深度达到250米,极限深度达到305米。
90年代以后,为了打破国外资源垄断局面,助力国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决定自行研制一系列高合金钢。
科研人员们以无镍合金钢为基础,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试验,成功自行研制出一系列适用于舰船的锰系无镍铬钢和低镍铬钢。
其中就包括901、902、903、904系列钢。
这些新型钢材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功应用到了当时正在建造的一系列海军舰艇中。
随着海军对装备的要求不断提高,军舰用钢的研发工作不断发展。
此后,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又成功研制出了440mpa级的945钢、785mpa级的980钢等一系列新型钢材。
与此同时,之前研制成功的921A钢,其加工工艺也在持续改进。
经过不断优化和创新,921A钢的屈服强度达到了590~745 mpa。
但是,这一水平仍然仅相当于欧美国家七八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鹰酱为例,他们在潜艇用钢的研发上起步较早,技术也相对成熟。
早在40年以前,潜艇使用的还是屈服强度仅为220mpa的低碳钢,潜艇下潜深度较浅。
到了四五十年代,鹰酱开始采用屈服强度为340mpa的碳锰系低合金高强度钢hSS来建造潜艇。
这种新型钢材的应用,使得潜艇的下潜深度有所增加,达到了100~200米,从而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
58年以后,鹰酱在潜艇用钢的研发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他们开始使用屈服强度为550mpa的镍铬钼系,淬火回火的低合金高强度钢hY-80来建造潜艇。
接着,在此基础上,采用热处理方法,又发展出了hY - 100钢。
这种钢材的屈服强度达到了690mpa,使得潜艇的下潜深度可达400米左右,极大地提高了潜艇的技术战术性能。
让潜艇在海洋中更加灵活、隐蔽,执行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
六七十年代,鹰酱研究出了屈服强度为890mpa的hY - 130钢。
这种钢材的出现,让潜艇在深海中更具优势。
进入90年代后,鹰酱军舰用钢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焊接性能,开发研制了不需要预热,或者只需要较低温预热,就能焊接的hSLA系列钢。
其主要标号为hSLA - 80和hSLA - 100钢,它们被寄予厚望,用以取代过时的hY - 80和hY - 100钢。
其中,hSLA - 80是一种低碳铜沉淀强化钢,在1 - 32mm厚度范围内,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不预热直接焊接。
而hSLA - 100钢则更多地应用在攻击型核潜艇的非耐压壳体和新航母壳体制造中。
其板厚达100mm,在较低温预热下就能进行焊接。
这一系列hSLA钢的研发成功,显着降低了军舰的生产成本,减轻了军舰的重量,达到了降低重心的要求,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构筑了军舰用钢的新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hY、hSLA系列高强钢的屈服强度最高可达1000mpa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