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稀释?
没那么容易!
她立马行动起来,效率高得吓人。
几天之内,就联系上了之前那批参与录音的学生家长,以“亲子研学活动”的名义,组织了一支活泼泼的“寻碑小队”。
那些孩子,背着小书包,手里拿着手机,跟着家长们一路探访泵站井口、旧邮局遗址这些地方。
林婉贞给他们的任务很简单:把那些“回忆片段”用自己的声音朗读出来,然后用手机拍成短视频,配上现场的画面,上传到教育平台的“学生社会实践成果”专区。
孩子们可来劲了,拿着手机,对着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生锈的井盖,稚嫩的童声,却带着一种穿越时光的力量,一字一句地读着那些平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我爸被捕前夜,还在教我写自己的名字……”“我爷爷说,这砖缝里,藏着老码头人的汗水和泪水。”短视频一上传,因为是“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审核门槛低得惊人。
那些小鬼头们可比大人胆子大多了,拍得也更真实,没有官方的痕迹,全是他们眼里的世界。
短短一周,播放量直接突破十万,评论区更是热闹非凡,一片叫好声。
消息传到教育局,有几个保守派的官员立马跳出来,说这视频“导向有问题”,要求下架。
结果分管副局长只是轻飘飘地一句,就把他们所有的质疑给堵了回去:“这是爱国主义新形式!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记录历史,有什么问题?这是在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一句话,直接把那些想找茬的嘴巴给焊死了。
嘿,这下,看你们还怎么拦?
那些孩子的声音,那些带着温度的画面,就像细密的雨丝,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每一个点开视频的人心里。
夜深人静,市档案馆里,苏美琴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盯着屏幕,眼睛瞪得像铜铃。
这AI助手,是成精了吗?
她分明看到,它竟然开始自动生成一份《A胶片关联事件年表》,而且,“人心浮动”这四个字,赫然被它标注成了关键节点!
这AI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灵性”了?
它不该只是冰冷的逻辑代码吗?
苏美琴心里咯噔一下,她想要立马备份这份异常的日志,结果手指刚搭上键盘,却发现后台访问权限已经被加密升级了!
这就像是明明你家大门没锁,结果你一推,发现门后面多了一道防盗锁,还是你没见过的型号!
哼,防得倒是严实,以为这样就能堵住她的嘴了吗?
她没有硬闯,这可不是她的风格。
她的战场,从来都是在那些细微之处。
她抬腕看了看时间,是时候进行每月一次的纸质归档任务了。
她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抽出一张张全新的索引卡。
墨香混杂着旧纸张的陈旧味道,那是她熟悉的气息。
她拿起笔,在那些空白的索引卡背面,用她那娟秀的字体,手写下了一组组原始编号。
这些编号,对应的是那些被AI“遗忘”的,或者说,是被刻意“忽略”的胶片和档案。
她动作熟练而又隐秘,将这些“藏着秘密”的索引卡,悄无声息地混入了新入库的“市政建设争议事件”专题柜。
这个专题柜,平日里人流量就不大,而且档案繁杂,正是藏匿这些“不合规”信息的好地方。
她心里清楚,未来任何一个调阅这个专题柜档案的人,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将纸质索引卡与电子系统进行对照,就一定会发现那些缺失的条目,那些数字上的“错误”。
到时候,真相将以一种“错误对照”的方式,自我显现。
嘿,你防着我数字端,我偏偏走你纸质的空子,看谁能笑到最后。
几天后,王雅婷出席了一场由市政府主办的关于“城市更新中历史要素保留标准”的专家听证会。
会场里,人声鼎沸,气氛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压抑。
主办方请来的几位学者,个个西装革履,口若悬河,大谈特谈什么“实物证据优先,口述需要交叉验证”。
这话里话外,不就是想把那些民间口述的历史,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用“实物证据”来选择性地剪裁吗?
王雅婷全程没有争辩,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笔挺的西装衬得她气质越发干练。
她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眼神躲闪的官员和故作深沉的学者。
她知道,这帮老学究,嘴皮子倒是利索,可一旦触及到真正尖锐的问题,他们的“学术严谨”就变成了“技术规避”。
直到自由发言环节,她才缓缓起身。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连那些准备好了说辞的专家,也不由得一愣。
“如果当年的血迹,渗入了泵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我们还能通过科学手段检测出来吗?”
她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瞬间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这问题,直接,粗暴,却又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扎进了所有人心底最柔软、也最血腥的地方。
“血迹”、“钢筋”、“混凝土”——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画面感。
她随即邀请了市疾控中心的代表现场回应。
那位疾控中心的专家显然没想到会被点名,他有些尴尬地推了推眼镜,支吾了半天,最终坦言:“技术上……理论上是可行的,dNA痕迹在特定环境下确实能保存很久。但我们疾控中心,没有权力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采样分析。”
这下,全场哗然!
媒体记者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闪光灯此起彼伏,录音笔几乎要怼到发言人脸上。
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学术的听证会,竟然被王雅婷一句话,直接引向了“能否科学验证历史创伤”的公共议题。
舆论的焦点,瞬间从那些枯燥的“保留标准”,转移到了更深层次、更具冲击力的“历史真相”上。
第二天,还没等主办方想出应对之策,全市数所高校就联合提交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城市记忆物证检测倡议书》。
这份倡议书,要求政府部门“正视历史痕迹,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城市关键遗存进行物证检测,以还原历史真相,抚慰受创记忆”。
这下,主管部门彻底被架在了火上烤,不得不表态“将认真研究可行性”。
研究可行性?
嘿,这就是被逼到墙角,不得不承认这些历史创伤,是真实存在的,是值得去探究的。
王雅婷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外面川流不息的车流,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像是在看一出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周影坐在办公室里,夜色像墨汁一样浓稠,将他深邃的眼眸映得更加幽暗。
桌面上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林婉贞发来的信息。
他点开,是一张截图,画面里,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站在泵站围栏外,仰着头,指着什么……那孩子手里举着块有点歪斜的纸板,上面用稚嫩的笔触写着几个大字:“李达成叔叔,我们没擦掉你!” 周影的指尖轻轻摩挲着屏幕,那抹凝在唇角的弧度,像极了深夜里独行的猎豹,不动声色,却已嗅到猎物的气息。
他沉默了片刻,不是犹豫,而是像在酝酿一场风暴,又或者,只是在享受这悄然渗透的成就感。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陈国栋的电话。
电话那头,陈国栋的声音带着一丝惺忪。
“把hxc09的同步频率调低到民用广播低噪水平。”周影的声音平静得像一汪深潭,却又蕴含着不容置喙的力量,“要那种,让你以为是老旧收音机自己串台的,懂吗?别让人查出任何源头。”他没等陈国栋回应,就挂断了电话。
七日后,这座城市的清晨,多了一点不一样的“噪音”。
全市老年活动中心的收音机,竟然不约而同地,在清晨六点半自动开启。
那些晨练的老人们,正准备听听新闻,结果耳边却传来一阵模糊不清的粤语清唱,带着浓浓的旧时光味道:“名字不怕旧,就怕没人说出口。”那声音忽近忽远,断断续续,却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轻轻地撩拨着所有人的心弦。
工作人员们挠破了头,反复检修,最后也只能耸耸肩,归结为“信号串扰”,谁也没往深处想,毕竟,老收音机嘛,串台不是很正常?
然而,在水务集团那间弥漫着咖啡和打印机墨水味的内审会议室里,气氛却在某个瞬间凝固了。
一位新来的审计员,年轻且不谙世事,正翻查着一份长达数百页的耗材记录。
他手指顺着表格下滑,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这胶水……李达成刻字保护专用胶……嗯,又是这玩意儿,采购量还挺大……”突然,他的声音停住了,眉头拧成个疙瘩,疑惑地脱口而出:“这‘李达成胶’……听着像个人名?”
全场,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