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肖芳菲和孔浩宇第一时间整理好了青龙坡的拍摄素材——满满三大块的硬盘,装着窑火跳动的瞬间、陈工匠调釉料的细节、村民们守窑的日常,还有新瓷出炉时的欢呼与感动。
看着这些带着松脂清香的片段,肖芳菲心里满是感慨,却也清醒地知道,剪辑纪录片并非他们的专业:“咱们拍的素材很珍贵,但要做成能打动人心的片子,还得靠专业团队。镜头语言、叙事节奏、音效搭配这些,都需要专业功底,咱们硬来反而会浪费好素材。”
孔浩宇深以为然,他立刻联系了业内知名的“光影纪实”工作室。
对方看了初步素材后,当即决定承接:“清宁窑的传承故事太有力量了,窑火、匠心、人情,都是纪录片最珍贵的内核。我们会组建专门的团队,尽快入驻青龙坡补拍细节,保证呈现最好的效果。”
第二天,纪录片团队如约抵达青龙坡。
导演周明带着摄像、剪辑、撰稿一行五人,刚放下行李就直奔窑址。
“我们想先感受下这里的氛围,补拍一些窑址的空镜、村民的日常,让片子更有生活气息。”顾繁星和裴洛南早已做好准备,带着团队参观宋代窑壁、宋代水井,还有陈工匠珍藏的老工具。
“这些都是清宁窑的历史见证,周导你看看哪些镜头能用。”
周明蹲在宋代窑壁前,用手电筒照着壁上的老釉痕,连声赞叹:“这痕迹太珍贵了,必须拍特写,能直观体现窑址的历史厚重感。”
肖芳菲和孔浩宇则全程配合,却不插手专业工作。
肖芳菲凭着对青龙坡的熟悉,给团队当向导。
“清晨的窑顶有雾,拍出来特别有意境;傍晚守窑棚的灯笼亮起来,暖黄的光映着窑火,特别有温度。”
她还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细节。
“陈师傅调釉料时,会顺时针搅够三百圈,搅到额角出汗才停,这个动作一定要拍特写,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还有张婶烤芝麻饼时,会在饼上划三道口,说是能让福气‘透进来’,这些民俗小细节能让片子更接地气。”
孔浩宇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帮团队协调设备和场地。
“我联系了附近的供电所,保证拍摄期间电力稳定,避免夜间补拍时断电;守窑棚旁边的空房已经收拾好了,铺了防潮垫,你们可以用来存放设备、讨论脚本;我还从市区调了两辆越野车,方便你们去鹰嘴崖拍取土的镜头,那边路不好走,越野车更稳妥。”
他还特意从市区运来专业的补光设备。
“青龙坡晚上光线暗,这些设备能保证夜景拍摄的清晰度,又不破坏守窑的静谧氛围。”
专业团队的效率很高,短短三天就完成了补拍。
他们跟着陈工匠去向阳坡选松枝,拍下松针上的晨露;跟着村民们晾晒松针灰,记录阳光洒在灰堆上的斑驳光影;还拍下了张婶教灵九儿编竹帘、村长给松枝分类的日常画面。
周明拿着初步剪辑的样片和大家讨论。。
“片子主线定为‘窑火不灭,匠心永续’,分为‘寻窑’‘守窑’‘传窑’三部分,既展示烧瓷手艺,也记录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屏幕上,陈工匠拿着爷爷的粗瓷碗讲述传承的片段,配上淡淡的竹笛背景音乐,格外动人;村民们轮流添松枝、一起吃芝麻饼的场景,没有过多旁白,却透着浓浓的人情味。
陈工匠看着样片,眼眶微红。
“拍得真好,就像把青龙坡的日子搬上了屏幕,我好像又看到我爷爷守窑的样子了。”
村长也笑着说:“周导,能不能把咱们添松枝时说的祝福语多保留几句?‘愿瓷不裂,愿艺相传’这句话,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想让更多人听到。”
周明一一记下大家的建议:“放心,我们会结合大家的反馈调整,让片子既专业又有温度,不辜负这些珍贵的故事。”
与此同时,青龙坡的体验活动已经步入正轨。
灵九儿成了临时讲解员,每天带着游客参观窑址、介绍陶片。
“你们看这片宋代的瓷片,上面的波浪纹是顺时针的,说明当时的工匠和陈师傅现在的揉土手法一样,这就是传承!”
她还把陈工匠教的烧瓷知识编成口诀,教给游客:“选土要选鹰嘴土,揉土要揉三百步,调釉要调米汤稠,烧火要烧向阳木。”
张婶的小茶摊也热闹起来,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烤芝麻饼、煮玉米粥,还根据游客的口味调整。
“城里来的朋友吃不惯太咸的腌菜,我就做了甜口的果酱,配芝麻饼正好。”
有游客想学习做芝麻饼,她就手把手教。
“和面要用温水,醒面半小时,烤的时候火要小,不然外面焦了里面还没熟,就像陈师傅烧瓷一样,急不得。”
陈工匠则忙着教游客揉土、刻花纹。
他特意准备了适合新手的软陶土,耐心指导。
“揉土要顺着一个方向,把气泡揉出去,不然烧的时候会开裂;刻花纹要轻,别太用力,不然会破坏陶坯的整体性。”有小朋友刻不好松针,他就握着小朋友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你看,松针要长短不一,才自然,就像山上的松树一样。”
肖芳菲会陪着游客骑机车绕青龙坡一圈,指着远处的窑址说。
“你们看,那就是清宁窑,烧出的青瓷像雨后的天空一样美。”
孔浩宇则帮村长对接订单:“有游客想定制刻字青瓷,我已经联系了文创公司,帮忙设计字体,保证既好看又不破坏釉色。”
一天傍晚,肖芳菲和孔浩宇坐在窑边,看着专业团队拍摄守窑的夜景。
“没想到不用我们亲自动手,纪录片也能这么好,”
肖芳菲笑着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咱们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把青龙坡的故事和细节准确传递给他们,就够了。”
孔浩宇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是啊,你擅长分享青龙坡的故事,我擅长对接资源,繁星和九儿懂考古,裴总包资金,陈师傅懂手艺,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清宁窑被更多人知道。”
专业团队离开青龙坡那天,把最终版样片留给了大家。
片子结尾,夕阳下的青龙坡,窑火还在跳动,陈工匠和游客一起揉土,张婶给大家递芝麻饼,灵九儿讲解陶片,顾繁星和裴洛南整理资料,肖芳菲和孔浩宇并肩看着窑火,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
背景音乐渐渐响起,字幕缓缓浮现:“窑火不灭,匠心永续;人心温暖,传承不止。”
大家看着样片,眼里都满是感动。
村长激动地说:“这片子拍得太好了,以后游客来,咱们先让他们看片子,再带他们体验,肯定能让更多人爱上清宁窑!”
陈工匠点点头:“谢谢周导团队,把咱们青龙坡的手艺和故事,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肖芳菲看着孔浩宇,心里满是踏实。
她知道,青龙坡的温暖,也会随着这部纪录片的诞生,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