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您对天道中丁元英这个人物怎么看啊?”
“不怎么看啊,豆豆笔下的一个人物嘛。”
“那这类人厉害嘛?”
“你好像虎,哈哈哈哈哈。”
“咋啦师父?”
“豆豆写的,那豆豆才厉害,写天道的才是那牛逼人,不是里面主人公是牛逼人,小笨蛋。”
“啊?豆豆才是那个厉害的人啊。”
“你虎啊?她写的,丁元英是她笔下的人物。她得具备一些思想上的觉悟,不是丁元英具备。”
“原来如此,看来是我着相了师父。”
“嗯。那只是豆豆用故事去形容天道规律,不是现实中有个人叫丁元英,有个人那么干了,有个小丹也自杀了。”
“原来如此。”
“豆豆在借着故事讲诉天道规律还有人性规律,你如果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只关注在其中某一两个人,或故事上那就虎了。”
“师父您看过那本书吗?”
“没啊,都说了嘛,只看过视频片段。看过也没用,看过不代表会修。也不代表能觉悟天道。不然看过的不都会修道了嘛?嘿嘿嘿。
悟到会修才是关键。
还有,把那些认识都给你也没用,那背景都是创作下的。
你找几个人干音响,统治全国音响市场啊?你疯了是市场疯啦?
你觉得你找一堆村里人干活,真的会玩命干嘛?就算再干,那干出来的质量真的会有大集团生产的质量好嘛?说村里人可以不辞辛苦一直干,那工厂里呢?你见哪个工厂停止运转啦?
说低于市场价,说质量多好,又说什么什么各种条件占了。
你照进现实看看,随便给你个理由,你都干不起来。强龙还特么压不过地头蛇呢,小强压全国啊?咋想滴啊?
往笨想;拿艘破舟,去打人航空母舰能打动嘛?别说打不动了,露头能不能下海都两说,最多只能在湖里晃悠晃悠,还得保证那舟不沉水。
那逻辑都有问题。故事只是为了体现笔下那个人物的厉害,与思想见解,不是真事儿。
你要看作者在表达什么意思就好了,别拿故事当真事儿。”
“对了师父,那天道中有一段,丁元英他父亲重病了,他哥哥说,大家分摊看病的钱。
丁元英说,只要知道父亲是自己的父亲,就不需要分摊责任,讲公平。
如果妹妹一个人在照顾父母的时候,也在想分摊和公平,那父母就没有人照顾了。没有遗产的父母就应该被扔到墙头上不管了。讲责任本来就错了,在孝顺上加个美德就更错了。血缘关系,本就理所应当,本该如此。对这个事儿您怎么看?”
“嘿嘿嘿,丫头你觉得这话有道理没?”
“有的呀师父。”
“那你觉得豆豆用故事说这话,是在教你不要成为他大哥那样的人呢,还是在告诉你你是丁元英呢,你要这样要求你大哥呢?”
“这……肯定是在告诉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呀。”
“是吧?你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没错吧?那你能去要求那个条件不如你,认识不如你的人跟你一样嘛?”
“不能。”
“如果你没这条件你会这么说话不?”
“不会。”
“为啥不会啊?”
“如果我自己都做不来,又怎么去要求别人呢。哪怕自己做的来,好像也不能要求别人一模一样。”
“漂亮。
再换个维度;抛去文学外表,将此事件照进现实。
第一,你不是丁元英,你只是看了一点书,觉得自己理解了。
那么在父亲真的病重时,你会去计较谁多谁少这个事儿?还是不会计较尽自己所能救父亲呢?”
“不会计较,会尽所能去把能做的都做了。”
“第二,如果你大哥跟你说平摊,你有这条件,你有良心,你全拿你都不会说啥,因为那是你爹。
一个吃东西被二次收费都懒得计较的人。自己爹病重,会特么跟自己亲大哥计较咋拿钱这事儿?咋想滴啊?
那是在告诉那些不长心的,长点心呢。不是让你们拿这话去说别人去,咳咳咳。”
“我懂了师父,原来如此。”
“看书得会看,跟看多少遍没关系。那都不成立,谁特么爹病重了,还能在那合计谁拿多拿少滴争论啊?
还有空扯这个蛋?都特么这时候了,有多拿多,有少拿少,没有的拉倒。还特么什么真理不真理?什么特么天道不天道的。
能救下父亲最好,救不下也是会尽心陪父亲最后一程。这就是现实。一切真理离开了现实,全是狗屎。”
“师父那咱家书呢?您写的里面也是故事嘛?”
“师父写的里面有很多真东西,只是把真的化成了故事与规律。”
“原来如此。”
“嗯。大觉悟者,普通人这辈子都遇不上几个,遇上了搭不搭理你都得看缘分。
哪怕有觉悟思想的,跟特么会不会修道都两回事儿。
给你那个思想,给你那个认识,你依然成天杂念纷飞,思绪乱涌,不会精神内守,不会觉,有毛用啊?咳咳咳。”
“嘿嘿嘿,明白了师父。还好我遇见了您。”
“遇见我也没用啊,给你你得接得住才行,接不住也没啥用。”
“嘻嘻嘻,好的吧师父。”
“嗯呐,得看因缘造化。”
“师父我对天道还是有些不太理解。您能不能辛苦再帮我开示一下。”
“师父给你举个例子;养儿如果是为了防老的话,那还不如交养老保险。对吧?”
“对呀师父。”
“嘿嘿嘿,这话是给做父母的人听的。你要是对你爹妈来个这话,你能伤死他俩心。”
“为啥啊师父?”
“父母能理解到这句话,养儿无怨。孩子用这句话去理解,不孝应该。那是两回事儿。
你学这个道理,得会合适的用。
再比如;孩子孝不孝顺,感不感恩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吧?”
“对啊师父。”
“那孩子出生后,没人教他,他能知道啥叫孝顺,叫感恩不?”
“不能。”
“不会别的你不教,咋做人你得教吧?孝顺得教吧?感恩得教吧?”
“是的啊师父。”
“你不教,那就是你的错,养不教父之过嘛。还有一半在学校学,教不严师之惰。抛去那半不说。
你教时候呢,又不能要求孩子如何,你还得教会他如何。并且,你还得理解,你教他时候他不爱听跟你有情绪这种事情。这就是天道,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嘿嘿嘿。”
“啊?这么矛盾呀师父?”
“是呀。不是一直都在教你即矛又盾嘛。明知道如何,还得如何,不能图如何,又必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