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
“你真要去?”
清早,看到男人起身准备离家,妇人有些不舍。
男人迟疑了一下,随即一边低头穿鞋一边说:“去,多赚几个钱。”
上个月,秦国宣布要建一条铁路。
铁路是什么?
要修在哪?
用处是什么?
这些问题百姓统统都不知道。
可百姓知道的是,朝廷要加大开采资源,这方面很缺人。
就拿大同煤矿来说,最近又要新招上千临时工,且工钱比之前上涨了两成;哪怕大家都知道煤矿里有点危险,一个不小心家人就得拿赔偿金了,但还是架不住人们的热情。
去了,可能会死。
不去,空荡荡的家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怎么办?
煤矿里再危险还能比得过饿死人吗?
“咱们还有粮食,够吃到年底了。”妇人说着,语气里还是不太想让男人去。
“那明年呢?”
男人苦笑一下:“如今朝廷暂时没收我们的田租,可三年免租期也只有明年一年了,后年就要收田租了;现在哪怕免租,交完其他的赋税后我们的粮食还是只够今年,吃完了怎么办?难道年节时要饿肚子吗?还是去借钱?”
“可今年还有这么长,总能赚到的。”妇人说:“我听说煤矿刚开始……扩产?好像是这么叫的,刚扩产的时候,危险性是最高的。”
“但这个时候工钱也是最高的。”
男人穿好了衣物,走到帘子旁看了看里面还在睡觉的一双儿女,随即又对着妇人点了点头,便走出了家门。
妇人瘫坐在床上,怅然若失。
大同煤矿外。
随着夏季的到来,太阳和人们一样早起工作;但太阳只有一个,而现在这里聚集了三千多人。
十天前,大同煤矿就接到了扩产的命令,整个代郡也同时放出了消息。
随着消息的传播,代郡各地,甚至代郡周围,比如以南的赵国境内、乃至西部的秦国原边境郡县里,都有人来到这里。
若不是路程太远的人过来实在不划算,恐怕来的人会更多。
然而煤矿这次只多招一千人。
煤矿门口。
代郡郡守和煤矿厂厂长面面相觑。
“郡守,怎么办?”厂长看着郡守问道。
郡守有些后悔的扇了自己一巴掌,脸上顿时出现了一个红印。
“郡守,何至于此啊!”厂长赶忙劝道。
“你说我之前是不是傻,为什么非要等到今天才开始招工?直接招本地人不好吗?”郡守恨不得把十天前的自己打一顿。
当时接到咸阳的命令后,他为了彰显代郡府衙的公平,并没有直接开始招工工作。
而是放出消息,希望把消息也传到雁门郡等周边地方,尽量让招的工人来源分散一点,保证公平的同时,也让咸阳看到自己的执政风格。
当时他也想过人可能会超过招工人数,为此他特意在散布的消息中着重强调此工作的危险性。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当地百姓对赚钱的热情,超过了他们对那一丝危险的恐惧。
“把矿区老工人调去新的矿洞。”
郡守想了一会:“给这些工人发工具,让他们去现有矿洞里挖,考一下他们,一定时间里谁挖得多谁留下。”
“这……”厂长有些迟疑。
工具倒是其次,不够用的话大不了分两三次来就是了。
可如此一来,岂不是让许多人先帮着干一点事又不要?就算也会发一些辛苦钱,可一旦传出去,万一被人曲解,岂不是大麻烦?
郡守下了狠心:“我亲自去和每一批人说。”
随即,他真的朝着人群走去。
等厂长安排人分批把工人轮流放进工厂时,郡守就等在那些工人面前。
“朝廷不想骗你们。”
“刚开始扩产,哪怕有异族奴隶最先进洞,也是很危险的,你们就算今天留下来了,指不定什么时候矿洞一塌,性命难保。”
“而且今天人太多,只能以这种方式考核,我知道你们中许多人还没吃什么,矿场也只会管你们中午一顿饭,这对你们也有些不公平,但没办法。”
“所以,你们还要考吗?”
面对郡守的问话,这一百多个工人互相看了看,又看了看前方一个即将属于他们考场的‘矿洞’,没人说话,也没人要退出。
“郡守。”一个男人弱弱的喊了一声。
“你说。”郡守用自认最柔和的笑容看着他。
“讲完了吗?我们可以进去了吗?”
郡守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让开了身位:“进去吧,祝你好运。”
看着这群人拿着铲子在几个老工人的带领下进去,郡守来不及感慨,连忙去往另一批人面前。
第一批一千三百多人当中,只有十四个人退出,其他的都义无反顾的走入了矿洞。
郡守叹了口气,趁着这两个多时辰的挖矿时间,一边安排人手准备饭食和发放给淘汰者的工钱,一边拿着小本子写了起来。
两天后。
他的报告到达了嬴政面前。
同时到达的,还有十二个铁矿和石山矿场内的报告。
而无一例外,所有矿区在扩产后的招工都迎来了远超预定人数的百姓。
即便现在收完麦子了、正是许多人出来找活干的时候,即便朝廷一再重申初期有极大的危险,但依旧挡不住人们的报名热情。
以前劳役也会死人,但若不是强制性的没人愿意去。
现在这也会死人,但朝廷再怎么劝也有人抢着来干。
这算什么?
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秦国发展得还是不够。”
看到文件,嬴政说:“若是工厂足够多,若是每个县都有工程可干,百姓又何至于如此,三个人争抢一个可能会死人的工作位置,这真是……”
他沉默了一会:“有些讽刺。”
李斯没说话,只是低着头仿佛思考问题。
但一旁的李缘却很是不在意。
“这才到哪。”
三比一?
这在后世已经是轻松至极的竞争比例了,甚至都不能算竞争。
至于许多人离开本县、甚至本郡去临近地区,这就更不能算什么了。
现在秦国各郡面积还不算大,放在后世大概相当于跨一两个市而已;而改开初期,跨省、甚至跨越上千公里打工的人又何止数万?
小时候爸妈南下广粥打工,一年也就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有时候买不到票甚至要两年才能回来一次。
“可那是你那时候,现在秦国才刚起步,这些问题不能比。”嬴政说。
李斯苦笑着摇了摇头,代替李缘回道:“大王,不能这么算的。”
“现在的百姓哪怕离乡,最多也就去临郡,只要不是恶劣天气,哪怕走路三四天也能回一次家;而国师的小时候,恐怕……”
李缘点了点头:“我家那时候也是临省,但从家到广州,走路怕是要走一个多月,这还只是时间,许多地方还有路匪、小偷,如果不用交通工具,几乎不可能。”
嬴政想起了李缘那一朝的后世地图。
从他家乡到南方那个大城市,估计有从咸阳到成都那么远了。
“在者,那时生产力发达,在外一年赚的钱只要能带回去,至少接下来一年饿不死吧?”
李缘想了想,认同了。
李斯便接着说道:“而现在,秦国许多百姓出来找活干,只是为了度过明年春荒,或者交明年的税赋。”
“国师小时候,他们至少不用担心今年就饿死。”
“而秦国许多百姓年底吃什么都还没着落。”
“一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一个是为了填饱肚子。”
李缘抿了抿嘴,其实后世为了更好的生活也就是他这一代人。
在他父母小时候,人们依旧吃不饱饭。
华夏百姓真正吃饱饭的日子,大概也就只是在步入新时代后那些年。
他家所在的三湘之地还算好,至少离南边的兄弟省份近、方便南下打工;而有些贫苦地方,甚至是到10年之后才彻底摆脱饥饿。
嬴政有些不快:“我不是来听你们讨论差距的,我要的是解决方法。”
“李缘,我想多开几个矿。”
“铁路一旦开始修,别管时间有多长,进度是不可能停下来的,而现在秦国还要支撑入蜀道路,这资源缺口很大。”
“可大部分百姓暂时还无法脱离土地,别等到明年农忙时节资源产出又断崖式下跌。”
“如果只有入蜀道路一个大工程还好,可铁路要是修了,那资源绝对会短缺的。”
“所以我意,今年先开一些矿,存一些资源起来,明年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岗位。”
“至于钱,我和李斯来想办法。”
说完,他和李斯就都看着李缘。
李缘指了指自己:“问我啊?”
“你们是不是搞错了一个问题?”
“限制大秦去开采新矿的,不是矿在哪里,而是你们能否采得到。”
“现在的铁矿、煤矿都是浅层的;深层的就算我给了位置,以秦国现在的技术实力,靠人工去挖简直得不偿失。”
李斯深吸了一口气:“我们要齐国的,甚至楚国一些地方也可以。”
李缘看着他们。
“怎么说?”
“要搞跨国公司了?”
嬴政和李斯对视了一眼,都点了点头。
随即,李斯给他说了一个让他感觉极其复杂的计谋……
……
“轰!”
蜀郡东北部某地。
一声剧烈的爆炸在一处山间炸响,随后是弥漫整个山谷的烟尘,以及不远处的道路上观望的人群。
当近一刻钟后,烟尘终于散得差不多了。
然后众人都沉默了。
大山破了点皮。
“熊部长,这……”
科学院负责人有些为难的看向官职最高的熊肃,后者只是站在这,什么话都没说。
他脑海忽然想起了国师出版的书中一篇叫《蜀道难》的文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现在看来,国师文采果然非凡!
勘探小队勘探出了三条路,走面前这个山谷里是最近、难度最小的一条。
可哪怕是难度最小的,依旧要在山腰上开路。
而这座大山的体量摆在这,让他们见识到了自己的大招打出去、对方只破了点皮是什么感觉。
“还有多少火药?”
“库存还有三千斤。”科学院负责人犹豫了一下:“可是按照预算,这段路只能用五百斤的,要是用多了……”
熊肃叹了口气:“先去清理那碎石吧。”
“然后呢?”
熊肃看了看天,快到中午了:“然后吃饭。”
营地里。
工人们有序排队,互相打趣聊天。
但指挥部里,熊肃和面前的十几个官员、研究员们却一言不发。
不一会,四个小吏抬着两大桶的吃食来了。
菜很简单,只是野菜配土豆块。
这些官员和研究员们也不嫌弃,各自盛着吃了起来。
熊肃看着自己餐盘里的饭食,用筷子把他们挤成了一座小山,然后用一根筷子在这座小山的山腰上想‘压’出一条路来。
一不小心,整座‘山’都垮了。
熊肃面无表情,吃了起来。
“哎哟!”
忽然间,一个研究员忽然叫了一声。
众人扭头一看,他似乎是咬到舌头了,便不再搭理。
“我有办法了!”
研究员看向熊肃:“既然这山太大,走山谷底下怕滑坡、走山腰又要炸太多,那我们为什么不走山上呢?”
众人迟疑了一下,随即哗然。
“你疯了吧?一两百丈、数百丈长的山,你走山上?”
“这路要用来运货的,要是走山上费劲太多,那还不如走栈道那运呢。”
“……”
“闭嘴!”
熊肃忽然出声,看向那个研究员:“你接着说。”
“我们现在的方法,是想平直着走山腰过去,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死板呢?”
研究员连忙把自己餐盘的饭食也堆成了小山,随即用筷子比划起来。
“如果走山腰,我们可以走‘人’字形,这样会有坡度抬升却也不算太大,虽然路程远了许多,可至少不用跟山体较太大的劲,修起来也容易些。”
“如果要上山,我们可以走‘Z’形状、就类似蛇爬行一样蜿蜒上去,沿着山脊走到合适的地方再一样下来;既然炸山太费劲,我们为什么不顺着它来呢?”
“反正我们只是为了跨过这座山,修一条路出来。”
“修什么形状的路,这就是要靠想啊!”
“有路总比没路好!”
研究员说完,在场官员都陷入了沉思。
熊肃想起了国师曾说过的一句话。
【走弯路总比没走要好】
道理何其相似?
“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