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医院病房洁净的玻璃窗,带着一种近乎透明的质感,懒洋洋地洒在苏青靡的身上。
她静静地站在窗边,身姿挺拔如初夏新荷,侧影勾勒出柔韧而优美的线条。
窗外,几株高大的梧桐树叶片已染上深浅不一的黄色,偶尔有一两片旋转着飘落,带着这个年代特有的、略显缓慢的宁静。
然而,这份宁静之下,涌动着的是即将喷薄而出的风暴。
消毒水的气味还黏在白墙缝里,鹤南玄踩着水磨石地面走到苏青靡身边时,军靴跟儿在地上磕出轻响。
他微微低头,喉结先于声音动了动 —— 刚在走廊公用电话打完长途,指尖还带着金属听筒的凉意。
“电话都打过了。” 声音温和却像浸了秋露般清晰,压过病房里点滴瓶的滴答声,“外公在电话里笑了笑,说这点事还劳烦不到他老人家,但挂了我的线就直接拨了刘社长办公室。”
苏青靡指尖正无意识摩挲着帆布包带,闻言抬眼时,正撞见他眼底未散的认真。
鹤南玄习惯把大事拆成细碎的说给她听,就像去年在海市处理假药贩子时,也是这样轻描淡写一句 “人扣下了”,她后来才知他单枪匹马追了三条街。
“刘社长那边接电话时正在开编前会,” 他指尖敲了敲腰间鼓囊囊的军用挎包,橄榄绿的帆布被硬挺的纸币撑出棱角,“直接把钢笔往桌上一拍,让首席记者许锦怡带着摄影组抄近路赶过来,说省报的面包车比吉普车灵活,估摸着能很快就赶到苏大。”
阳光从百叶窗缝里斜切进来,在他军装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
苏青靡望着那抹熟悉的绿色,忽然想起去年前在京都火车站,他也是背着这样的挎包来接她,里面装着她爱吃的糖炒栗子,还有刚从部队领的三等功奖章。
“钱叔叔更急,” 鹤南玄喉间溢出点低笑,带着点解气的意味,“听到李红她爸是教育局的,直接在电话里拍了桌子,说这是拿着公家牌子当自家保护伞。
他让司机把家里那辆红色桑塔纳从车库开出来,说亲自过来 —— 还特意叮嘱我,让你别担心,他当年下放时的老寒腿,还等着你的新药根治呢。”
他说着拍了拍挎包,帆布与金属拉链碰撞出脆响:“现金挺多,十块一张码得整齐。刚才路过医院小卖部,还顺道买了两盒水果糖,等会儿找证人时给女同学分点,比干巴巴给钱更贴心。”
苏青靡仰起头,唇角弯起的弧度比窗台上的秋菊更软。
那双秋水般的眸子里,漾动的何止是满意 。
这种无需多言的默契,早已从并肩作战的信任,酿成了渗入骨血的依赖。
“你总是想得周全。” 她声音轻得像叹息,指尖不经意擦过他手腕上的旧疤 —— 那是去年替她挡落高空坠物时留下的。
鹤南玄掌心一翻,不动声色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指节上因做设计磨出的薄茧,眼底的温情浓得化不开。
病房里一时静了下来,只剩陈瑶均匀的呼吸声,还有刚刚从楼上病房转到这个病房的周慧心。
苏青玉坐在床边削苹果,刀刃划过果皮的沙沙声,成了这片刻安宁的背景音。
过了大约十多分钟,病房门外传来三声敲门声,力道沉稳,节奏分明,一听就是受过训练的。
鹤南玄松开苏青靡的手,转身时军裤的褶皱都带着利落劲儿,拉开门的瞬间,一股秋日的干爽空气涌了进来。
门外站着的年轻士兵身姿挺拔如松,国防绿的军装烫得平整,领章上的五角星在走廊灯光下闪着光。
他肩上还挎着军用挎包,想来是刚从训练场直接赶过来的。
见门开了,士兵 “啪” 地立正,军靴跟儿磕出清脆的响,右手精准举到眉际,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请问是鹤南玄同志吗?我们团长让我来给您送车钥匙,车是刚保养过的 212,已经按要求停在住院部楼下的军车专用位了。”
他双手平举着递过钥匙,黄铜钥匙串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编号牌,末尾 “苏市军区” 四个字格外醒目。
鹤南玄目光扫过编号,认出是老战友团里的车,伸手接过时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随即回了个利落的军礼,沉声道:“辛苦了,替我谢谢你们团长。告诉老周,等这事了了,我请他喝二锅头。”
“是!保证带到!” 年轻士兵眼睛一亮,又敬了个礼,转身时脚步铿锵,军靴踏在走廊地面上,直到拐角处才听不见声响。
除了额头有伤需要静养观察的陈瑶,以及被苏青靡吩咐留下来照顾陈瑶、顺便看管一下惹事精“慧心”的苏青玉之外,其余的人——苏青靡、鹤南玄、林墨轩、林云清、李芳华、赵思雾,以及武力担当苏思思,依次登上了那两辆军绿色、透着硬朗粗犷气息的吉普212。
鹤南玄熟练地插入钥匙,转动,引擎发出一阵低沉有力的轰鸣,如同即将出征的战马在引颈长嘶。
他骨节分明的手稳稳握住方向盘,目光锐利地扫过后视镜。
车子平稳地驶出医院,汇入初秋午后苏市街道上尚且不算拥挤的车流,如同两支离弦之箭,朝着苏市大学的方向,疾驰而去。
车窗外,秋日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的暖意,透过梧桐枝叶的缝隙洒落下来,在车前盖上跳跃着斑驳的光点。
苏青靡坐在副驾驶位上,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前方不断延伸的道路,嘴角噙着一丝冷然且笃定的弧度。
那不是无知者的无畏,而是掌控者的从容。
她微微侧头,看了一眼后座坐着的赵思雾和李芳华,声音放缓,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柔和:“芳华,思雾,再确认一下,那天看到李红和王丽丽动手的人,除了之前帮忙的同学,还有没有你们认识的、可能愿意作证的其他同学?我们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人证,才能确保万无一失。”